《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人:金沙县岩孔中学胡廷运
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计划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作者及出处,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掌握户、行、念等实词和盖、何、耳等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文章。3、理解文章当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品析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在文章当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美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失败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户、行、念等实词和盖、何、耳等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文章。2、理解文章当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特点。3、理解作者在文章当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失败的积极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当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章当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读读、品品、读读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文章当中作者的情感所经历的变化:郁闷 → 欣喜 → 遗憾、孤单 → 宁静、悠闲 →自得、悲凉 对文章当中作者的自称——“闲人”一词的理解:闲人”:1、清闲的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 2、具有闲情逸致的人。文章写月在写法上的特点:1、运用比喻修辞。2、全句不用一个月字,却处处写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和资源准备
导入新课 历代的文人,往往在游览某处的时候,触景生情,都会写下一些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柳宗元游小石潭写下了《小石潭记》,范仲淹游岳阳楼写下了《岳阳楼记》,袁宏道游满井写下了《满井游记》,苏轼游承天寺也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走进苏轼那段时间的生活,了解苏轼其人、其事、其情。去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听叙述,了解课题及今天学习的基本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展示幻灯片。
识记作者及出处 教师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为“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画为巴蜀画派代表人物。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听介绍,记笔记(重点掌握加横线的内容),初步认识苏轼其人。 让学生初步认识苏轼其人。展示幻灯片。
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夜高涨的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的通判,湖州的知州。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一方面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一方面官职被一贬再贬,仕途很不得意。在偏僻的异乡,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就会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答案。 听介绍,进一步认识苏轼其人。 让学生了解文章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进一步认识苏轼其人。展示幻灯片。
初读文章 教师听朗读、正音。教师简单阐述名家范读的优点,为学生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1、停顿恰当。2、有轻重缓急之分。3、富于感情。 两名同学朗读,全班同学听读、正音。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听名家范读。 通过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通过读,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简洁、流畅之美。展示幻灯片,播放名家朗读。
翻译文章 教师强调:1、学生翻译时不准看资料书上的译文。2、学生只能借助字词典、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翻译。3、翻译要力求忠实于原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难点字词句。 一、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含义。﹙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遂至承天寺﹙5﹚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交横﹙8﹚盖竹柏影也﹙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指导更正。 教师听学生翻译全文,并给予指导。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翻译文章。学生解释重难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听其他同学纠正,教师指导,进行自我纠正。 通过理解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能够翻译文章。展示幻灯片。
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提问:整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文章当中记叙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教师明确:整篇文章叙述了苏轼夜游承天寺这件事。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 起因: 月色入户 。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景。 结果: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 学生默读文章,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文章当中记叙的六要素。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具体了解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为后面的通过事来析情、析人做好铺垫。展示幻灯片。
探究一 教师提问:在夜游承天寺的整个过程中,作者的心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起伏变化的,请同学们具体说说文章中作者的心境经历了哪些变化?教师明确:郁闷 → 欣喜 → 遗憾、孤单 → 宁静、悠闲 →自得、悲凉 学生默读文章,体会作者在文章当中那种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学生回答。 具体体会作者在文章当中的情感变化,“披文以入情”,能够体会文章的情感美,更进一步认识苏轼其人。
探究二 教师提问:文章当中,作者集中抒情的句子是哪些?文章中,苏轼称自己为“闲人”, 你认为这里的“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教师明确:闲人”:1、清闲的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 2、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品读文章当中抒情的重要语句,更深一层的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品读文章当中抒情的重要语句,更深一层的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探究三 教师提问:文章当中,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些?这些句子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坏境?这些句子写月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教师明确: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1、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了竹柏的清丽淡雅。2、全句不用一个月字,却处处写月。 品读文章当中写景的重要语句,体会文章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体会文章写景的特点。 通过品读文章当中写景的重要语句,体会文章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体会文章写景的特点。
探究四 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教师明确:1、贬谪的悲凉。2、散步的悠闲。3、赏月的欣喜。4、人生的感慨。文章当中苏轼面对人生的失意,主要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胸怀?这是一种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在我们今天的中学生身上还有没有提倡的价值?为什么?教师明确: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豁达、宽广的胸怀。 学生品读文章,思考并回答。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并回答。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贬官黄州的苏轼的认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再次集体朗读文章。强调要读出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学生读文章。 再次从整体上感受文章,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小结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了解了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全过程,体会了承天寺如画的夜景,领略了苏轼在挫折面前所保持的平静、乐观、积极的精神,体会了苏轼的心胸开阔、襟怀坦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多看到生活的美,能在挫折面前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用自己良好的心态,创造生活中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 跟着教师一起总结,做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的重点表述出来。 梳理本堂课的知识,加深记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展示幻灯片。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2、 收集5句古诗中写月的句子,并仿照文中苏轼写月的写法,试写几句写月的句子。 记住作业,下去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强调对文言文的背诵、默写;强调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强调学以致用,让学生把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课后反思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