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数学四年级上册 3.3 神奇的计算工具(1)(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 数学四年级上册 3.3 神奇的计算工具(1)(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1-06 15:3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计算器的使用是课程改革以后新增的内容,这一课在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所以在背这节课之前,我心里的想法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在去备课时,却发现本节课却是不可不讲、而且大有讲头。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基本模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
一、激情导入
1、首尾呼应,巧定调子。
课前给学生定调子,让学生明确上数学课时数学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让学生力争做到什么,言外之意数学老师不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不该做什么。在结束本节课之前,给学生设置答题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你做到了以下几点,和开头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为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谜语导入,激发情趣
在引入新课时,经过反复的琢磨思考,我决定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以便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对计算器产生好奇心,迫切的想知道计算器的神奇之处。,接下来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巧妙的过渡为传授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知行合一
1、环节清析,目的明确
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每个环节清晰,目的明确。比如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介绍计算器的常用键子的名称,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计算器并会使用计算器。
让学生计算237+155=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出示1、2、3、4、5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求积最大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数学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学以致用,恰当融错
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巡视及时发现问题,比如学生计算8765-32×21等于183393,我没有叫计算对的同学,而是直接问这名同学的算法,那名学生说:我是直接从左往右输入数,先算减法,再算乘法,然后按照这个顺序计算的。叫其他学生纠正,及时在错误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3、学思结合,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争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比如出示节约用水那道题,让学生想一想求一天浪费多少克水?先知道什么?学生说一天等于24小时,一小时等于60分,然后求出一天等于多少分,如果让学生养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着眼点,这样长期培养下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能力会逐渐地提高上来。
三、拓展升华
在本节课教学完新知识之后,让学生看了一则广告,使学生能更加节约用水。使学生知道的确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需要节约,“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的重要之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弟子规的好处体现在:
1、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利用弟子规,能够规范课堂纪律在不知不觉当中严格要求自己,比如课前老师说,老师喜欢“步从容,坐端正”。的同学,学生听见后马上坐好。教师就不用再强调坐好手拿上来,这样的语句。
2、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巧妙渗透当中。
在教学设计中,在设计各个环节中把弟子规巧妙的加入进去,比如设计节水那道练习题,引导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需要节约 “对饮食, 勿拣择,食适可, 勿过则”。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受到了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的思想教育。
4、教学的授课内容的有机组合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应用弟子规,比如前后首尾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学生的养成习惯的点滴形成当中。
学生的好习惯的形成是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养成的,注意每节课中恰当的运用弟子规,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在思想上主动地接受这种好的行为习惯。
一次历练就是一次提升的过程,反思讲课的前后,确实感到有很多收获,在忙碌中尝到了工作的乐趣,可以忘记不快的事情,使我真正重新体会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真正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