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6 22: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作业
2021—2022 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阅读下面名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A)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啊!”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了起来。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B)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1.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篇中出现的人物。
2.AB文段各写了衍太太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阐述。
3.《朝花夕拾》中还有些什么人物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两个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特点或事例。
4.悟空一怒之下大闹天宫,展现出他无畏的勇气和叛逆的精神。青年鲁迅则愤怒痛苦中,选择了弃医从文,你对鲁迅先生当年的选择有怎样的了解?请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所得,谈谈你的看法。
5.有评论说,《朝花夕拾》中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你认为《五猖会》一文,更多的是“温馨的回忆”还是“理性的批判”?结合《五猖会》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到过很多人影响他人生的人物,小明同学列了一个图表比较人物信息,表格中还有四个内容,请你帮他补完整。
人物 人物提示 人物姓名 相关事件
黑瘦 八字须 戴着眼镜 ① ②
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③ ④
7.阅读下列名著节选,完成问题。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以上语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填写书名)。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8.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是人在中年的鲁迅回忆往事时所写的一部散文集,作者通过描写各种人物透视人性,希望阅读了本书之后,同学们也能对人性的好坏有深层次的认识,不要被表象所蒙蔽,下面人物的做法是对作者有害的是( )
A.衍太太在我父亲临终时叫我一直呼唤父亲,做孝子;冬天我们想吃冰,她鼓励支持我们。
B.长妈妈利用回家探亲休假的时间,帮我买来了《山海经》,让我十分感动。
C.藤野先生帮我这个中国学生修改讲义,与我探讨中国妇女裹脚的事情,临别赠照片给我。
D.三味书屋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对我十分严格,逐渐增加写字和对课的难度。
(2)阅读书籍,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在读《二十四孝图》时,对古时所谓的“孝”有哪些不同的态度?
9.名著阅读。
在《朝花夕拾》中,有几篇文章涉及儿童教育问题,如《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等,有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意义。请你联系其中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10.《朝花夕拾》中既有“小鲁迅”天真可爱的身影,也有“大鲁迅”深沉自省的情思。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从“大鲁迅”的角度,说说下面这两个语段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11.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
12.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候叫我来背书。”这是《五猖会》的最后一句,句中所背的书是《鉴略》。
B.《朝花夕拾》中写了众多的小人物,鲁迅对这些小人物分外宽厚,如善良真诚、知书达理的长妈妈帮他买了绘画的《山海经》,他便称赞长妈妈有“伟大的神力”。
C.《父亲的病》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既讽刺庸医,也批评封建主义孝道,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态度。
D.《无常》中无常是个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
13.名著阅读
(1)(读文评点)
鲁迅是直面人生的斗士,他的作品如匕首,如投枪,直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但他的作品也有温暖人心的一面,比如抒写童年生活、讴歌人性的美好。
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鲁迅作品 人物 人物描写 人物评点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 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 ①
《故乡》 ②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勇敢无畏
《社戏》 阿发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 大得多呢。 ③
④ “我” 父亲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 似的想道:“还是快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不该,就是犯了罪…… 很爱父亲
(2)(举一反三)
有人说,《朝花夕拾》蕴藏着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根据示例,分别再写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温馨的回忆)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理性的批判)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14.阅读一本书,可以进行探讨交流,让思考在碰撞中走向深处。以下是两位同学阅读《朝花夕拾》后的交流体会。请你至少结合《朝花夕拾》中一篇文章内容,补全对话。
阅读《朝花夕拾》中《无常》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我还记得自己坐在这一种戏台下的船上的情形,看客的心情和普通是两样的。平常愈夜深愈懒散,这时却愈起劲。他所戴的纸糊的高帽子,本来是挂在台角上的,这时预先拿进去了;一种特别乐器,也准备使劲地吹。这乐器好象喇叭,细而长,可有七八尺,大约是鬼物所爱听的罢,和鬼无关的时候就不用;吹起来,Nhatu,nhatu,nhatututuu地响,所以我们叫它“目连瞎头”。在许多人期待着恶人的没落的凝望中,他出来了,服饰比画上还简单,不拿铁索,也不带算盘,就是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蹙着,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但他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可惜我记不清楚了,其中有一段大概是这样:
“…………
大王出了牌票,叫我去拿隔壁的癞子。
问了起来呢,原来是我堂房的阿侄。
生的是什么病?伤寒,还带痢疾。
看的是什么郎中?下方桥的陈念义儿子。
开的是怎样的药方?附子、肉桂,外加牛膝。
第一煎吃下去,冷汗发出;
第二煎吃下去,两脚笔直。
我道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
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
这叙述里的“子”字都读作入声。陈念义是越中的名医,俞仲华曾将他写入《荡寇志》里,拟为神仙;可是一到他的令郎,似乎便不大高明了。la者“的”也;“儿”读若“倪”,倒是古音罢;nga者,“我的”或“我们的”之意也。
他口里的阎罗天子仿佛也不大高明,竟会误解他的人格,--不,鬼格。但连“还阳半刻”都知道,究竟还不失其“聪明正直之谓神”。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
Nhatu,nhatu,nhatu-nhatu-nhatututuu!目连瞎头也冤苦不堪似的吹着。他因此决定了:——
“难是弗放者个!
那怕你,铜墙铁壁!
那怕你,皇亲国戚!
…………”
15.文中的“无常”自叙了怎样一段履历?请简要概括。
16.请结合《无常》的作品内容,说说鲁迅喜欢无常的原因。
17.辛辣的嘲讽是鲁迅作品最大的特点。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还嘲讽过哪些人物?请写出人物名字(不少于两人)及其性格特点。
18.《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中,写人记事的文章,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动人,刻画的人物都很形象传神,读过之后让人难以忘怀。请你将人物描写与任务名称对应起来。
A.藤野先生
B.阿长
C.寿镜吾先生
①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___
②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缓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___
③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琐记》 《父亲的病》
2.文段(A)在我父亲病逝前,衍太太不顾父亲的痛苦催促我叫父亲,让父亲死不安宁的故事。文段B写了衍太太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造谣的故事。她是一个心术不正、品德败坏、会诬陷人、喜欢使坏的人。
3.示例:喜欢多事、粗俗愚昧,却又为“我”买来了心爱的《山海经》的长妈妈;热心教诲弱国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在三味书屋摇头晃脑读书、“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寿镜吾;去看迎神赛会即将出门时还要“我”背书的严厉的父亲;要原配蟋蟀做药引的名医陈莲河……
4.鲁迅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即唤醒民众的觉悟。因此他弃医从文就是要以笔为刀,以文章为药,解救麻木之国人。
5.例:我认为《五猖会》中更多的是“理性的批判”。在“我”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让我背书,并且所背的内容是当时“我”根本无法理解的《鉴略》,作者在理性地批判封建社会的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违背儿童的心理。
6.①藤野先生
②添改我的讲义;纠正去的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③阿长
④阿长讲长毛的故事给我听;阿长过年要我吃福橘;阿长有很多烦人的规矩;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7.
(1)朝花夕拾
(2)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感受: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类似即可。
8.
(1)A
(2)①有些可以勉力仿效,如“子路负米”“黄香温席”“陆绩怀橘”等;
②有些该狠狠批判,如“老莱娱亲”“哭竹生笋”“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十分虚伪残酷。
9.示例:《五猖会》里父亲强迫“我”在看戏前背书,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指出强制的家长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在《阿长与<山海经>》里,“我”对长妈妈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指出儿童对大自然生来充满好奇之心,喜欢听上天入地、妖魔鬼怪之类刺激好玩的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指出孩子的快乐天性和想象力、创造力不可压制。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一些孝子佳话的做作与无情,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式的故事表达了极大的不理解与反感,指出儿童读物要有健康的内容和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的形式,不可用虚伪的故事恐吓、欺骗儿童。
10.对长妈妈生平知之甚少的遗憾、愧疚之情,对这类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文化的淳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11.《五猖会》
12.B
13.
(1)①对“我”关爱,为“我”操心
②少年闰土(或闰土)
③热情好客,纯朴善良
④《父亲的病》
(2)【温馨的回忆】
【示例1】《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示例2】《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理性的批判】
【示例1】《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示例2】《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14.示例: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不但回忆了藤野先生对他的教育和爱护,也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列强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和中国人麻木不振的社会画卷。
15.捉拿隔壁癞子时,见他母亲(阿嫂)哭得悲伤,暂放癞子还阳半刻,被大王误会捆打。
16.不论贫富贵贱,无常都公正无私,且富有人情味;而鲁迅生活的现实社会充满了不公正和冷酷无情。所以无常带给鲁迅安慰。
17.示例:医生(陈莲河):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衍太太:封建迷信、自私自利、多嘴多舌、暗中使坏
18.C A 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