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 文 (A)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B.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C.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需要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B.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C.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D.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最深刻,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B.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所以很多人的行动常常是在外部刺激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需要观念的运作而这也正是一种逻辑运作。
C.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D.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证明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材料一:
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逸。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并以还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加入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
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的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勾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肃穆之感。从整体来看,它在青白相间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
(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个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个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景德元年(1004)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的。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钴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器。它虽早在唐代河南的巩县窑就已萌芽,但真正成熟来自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的贡献。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料的运用。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青花瓷由于具有素雅大方、纹饰丰富、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优点,很快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青睐,并成为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元代以后,以青花为主的彩瓷逐渐统治了明清时代整个世界的瓷器市场,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
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康熙珐琅彩瓷器蜕化而来的。粉彩瓷器在雍正、乾隆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很快地取代五彩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的主流,而且也成为能够与青花瓷器抗衡的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空前繁盛,“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业繁荣的写照。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制瓷业逐渐进入了多元争霸的时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昔日陶瓷霸主的地位怎么也恢复不了。
(取材于曹建文、余志琴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停产,景德镇陶瓷产量随之下滑。景德镇一度出现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以落后的小型手工作坊为生产模式的分散经营状态,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商业品牌。
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创建了占地七万五千多平方米的法蓝瓷工艺品陶瓷生产基地,如今法蓝瓷已经打入5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遍布全球6000多个卖场。
法蓝瓷的外部布满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传统工艺中,这种有倒钩倒角的外形只能通过手工完成,无法实现量产。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这一技术也成为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法蓝瓷的设计团队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组成。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指人可在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获得生命哲学的顿悟。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显现出的外观,就是花草摇曳、虫鸟嬉戏跃然瓷上,盈绿的树枝变成茶杯的把手,一只红嘴鹦鹉停驻在杯沿上……这样的瓷器,东方人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人则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蝶舞”系列一经推出就大受西方市场认可,第二年更获得了纽约礼品展一等奖,法蓝瓷借此在国际精品礼品市场上声名鹊起,备受瞩目。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官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布局繁密,彰显肃穆之感。
B.以青花为主的彩瓷使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制瓷中心,
C.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康熙时期的粉彩瓷。
D.“倒角脱模工法”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来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白色是在釉里掺了釉果,并以还原焰烧制成。
B.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
C.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超过了青白瓷。
D.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6.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出其中的三条。(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9.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 乐记》,有删改)
【注】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即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
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落梅【注】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的当权者嫉贤妒能,排斥异已,诗人和一些正义之士备受排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落梅铺满台阶又堆上墙头,衰败的景象既令人感伤,又引发后文的联想。
B.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表达了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
C.“乱点莓苔”写落梅与莓苔之类为伍的凄凉,“多莫数”则表现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
D.全诗通过对梅花品格及遭遇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引人深思。
15.诗的尾联有哪些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善于用典。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暗示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李白《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相提并论。《枯枝败叶》只能看成《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力不从心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内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于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其项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声名显赫的诺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 ),我承认,对他任何的吹毛求疵,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1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拟、比喻、借代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B.《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C.《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D.《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事实恰好相反,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B.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C.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有不敬之意
D.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
20.请根据下面“小说各要素示意图”写一段话,描述出阅读小说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内容完整符合图形表达,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
21.请根据下面一段话的中心意思,在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表达生动。要求:每处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不超40个字。(6分)
读书,就是在追溯文明的长河。鼓起船帆,借远古吹来的风或顺流而下,或逆风而上;划动船桨,借湖海荡起的波或驶向彼岸,或回归炊烟升起的地方。《诗经》以其无邪之思,给我国历代诗人带来滋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方能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蒙田
②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歌德
③你最终决定说出口的言语,会或大或小地影响你的人生。——佐藤富雄
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增广贤文》
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你有哪些体验和感悟?请选择其中的一两句作为立意的依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达标检测卷
语 文(A)答 案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表述有误,原文是“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注意是“可能会”,不是“常常会”。故选B。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项,“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错误。原文是“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选项不能反推。故选D。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探求和确立最深刻,最完美的知识内涵”有误,原文是“并尽其所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选项表述太绝对。故选A。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彰显肃穆之感”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可知,是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并非官窑青花瓷彰显肃穆之感,选项张冠李戴;C项,“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康熙时期的粉彩瓷”错,根据原文“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可知,超过的是青白瓷,并非康熙时期的粉彩瓷,选项张冠李戴;D项,“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错,根据原文“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可知,说的是突破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并非打破生产的形状限制。故选B。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本题中,D项,“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错,根据原文“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可知,说的是青白瓷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并不是青花瓷,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
6.
【参考答案】①懂得关注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②在技术上刻苦研究,精益求精,能够适当借鉴他人的技术成果。③立足于传统文化,彰显了民族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要结合原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二“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光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等可知,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懂得关注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根据材料二“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料的运用”和材料三“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得以突破”可知,原因之二是在技术上刻苦研究,精益求精,懂得适当借鉴他人的技术成果。根据材料三“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可知,原因之三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彰显了民族特色。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作用、主题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通过对特定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项,结尾虽然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但不是因为思想转变,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有声电影,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乱作出的评价。
8.
【参考答案】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先引原文,然后分析手法及效果。原文中涉及的手法很多,引用经典语句、排比描写人物情态、夸张、口语化、反语等,都可以让语言诙谐幽默。在指出原文内容之后针对手法进行分析并说出幽默的效果即可。
9.
【参考答案】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的能力。题干“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有很强的指导性,由此可知应该按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概括分析。分别为:没看电影之前,刚刚听说了有声电影之后要去看,到了电影院之后,看完电影之后。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概括人物不同的心理。
1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物使之然也”,“物”是本句的主语,不是上句的宾语,排除B;“故形于声”,故表示结果,一般位于句首,排除CD。本句译为:大凡音乐的本初,是由人内心的感动而产生的。人内心的感动,是因为外物的触发使其这样的。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声音相互应和,所以产生变化。变化中有了一定的规律,称为音。故选A。
1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B项,“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说法错误。“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错。文中说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故选B。
1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D项,“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说法错误。审声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故选D。
13.
【参考答案】(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道”,同“导”,引导;“和”,调和;“一”,名词用作动词,统一;第二句得分点:“乖”,混乱;“思”,忧郁;“困”,困苦。
【参考译文】
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
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属于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音,都是出于人心。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慢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僅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辨别声进而慢得音,通过辨别音进而懂得乐,通过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慢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慢得礼了。礼、乐都能够僅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却余音袅袅。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由此看来,先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1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错误,“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意思是: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所以颔联是把“落梅”比喻成“迁客骚人”。B错误。故选B。
15.
【参考答案】表面上是在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暗讽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诗句在诗中的意思,即解说或概括诗句的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本诗中诗人在描写落梅之后,别具会心地责备东风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表面上是在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笔力奇横,言近旨远,讽喻之意、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16.
【答案】(1)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7.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9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瞬弱”形容(身体)瘦弱,软弱无能。文中用来形容小说,运用的是比拟修辞。句子“《枯枝败叶》只能看成《百年孤独》的泥坯”中将《枯枝败叶》看成泥坯,运用的是暗喻修辞。“《枯枝败叶》只能看成……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几句运用了排比修辞。故选B。
18.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B、D两项均为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C项,“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此外,定语语序不当,“一个”应放到“塑造”后。故选A。
19.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事实恰好相反”是针对“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所以应置于最后,这样才与下文“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契合。故选D。
20.
【参考答案】阅读小说有三个层次。“主题”是阅读的核心;读者借助“叙事”形式和“结构”方式,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表现“主题”的要素,从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标题是“小说各要素示意图”,要求描述出阅读小说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图表把小说各要素分层三个层次,其中小说的主题处于核心位置,然后是叙事和结构,最后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答题时,选择适合的叙述顺序,准确表述各要素的层次;各要素内容表述要准确。
21.
【参考答案】①《论语》以其对“仁”的深入理解,给两千多年后的世界涂抹希望;②《史记》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给它所绘就的丰富多彩的人物播洒灵动的种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要扣紧“读书,就是在追溯文明的长河”来谈准确揭示所提到的名著的特点;还要注意仿照“《诗经》以其无邪之思,给我国历代诗人带来滋养”的句式,以及题目中要求——每处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不超40个字。
22.
【写作指导】此题考核写作的能力。本题以多则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这类题目审题时一般要注意分析每则名言中的关键词,把握名言的主旨,综合思考各名言之间的关系确定立意。
审题:所给材料为四则名言,这四则材料都是关于语言的作用的。第一句说明语言的工具性,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意愿、思想和灵魂;第二句说明语言可以展示说话者的思想;第三句说明语言的影响甚大,能或大或小地影响你的人生;第四句说明良言和恶语给人的感受不同。很多时候,语言能产生无形的力量,一句同情理解的话语,就能给人带来很大安慰,甚至增添勇气。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可能就如同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一句善意的话,一句贴心温暖的话,尤其在你失意痛苦的时候,也许会让你长久地记在心底。有时候一句好话,一句赞美的话,要比批评和指责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语言可以代表一个人的思想,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学识和情商。写作时可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入手,谈出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