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 文 (A)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地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殊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影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 )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4分)
5.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练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鹂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发现敌人的行动轨迹后,立即让“我”去集合人员,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还不忘记把自己伪装起来,这说明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但作者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外貌、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D.小说倒数第九段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石儿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做了铺垫。
8.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4分)
9.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处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B.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C.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D.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洗沐,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
B.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称道家为“黄老”。
C.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如司马、廷尉等。
D.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汉以后是仅次于王公的爵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疲。
B.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非常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礼。
C.郑庄居官廉洁,不治产业。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家产,把俸禄和赏赐分赠给宾客,因而死后家无余财。
D.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2)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14.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弯弓”与“插羽”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6.谈谈作者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遭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只要“_____________”,就能有让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的效果;只要借助船只,不会游水,也能做到“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船,那多赞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客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往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① ,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② ,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18.第一段的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拟人、比喻、夸张 B.拟人、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用一句话概括孙犁小说的特点。(15个字以内)(3分)
一般来说,革命或社会现实主义等文学话语中的民间具有更多的被动性和片面性。显然,就特定政治语境下的孙犁小说而言,借助民间思想资源有效统合了语义世界的多元矛盾与冲突,形成了革命乡土的丰富诗意况味以及整体诗化品格。由此,作为一种以革命与战争为“异在”的乡土诗化叙述,孙犁小说其实有着向民间倾斜的诗学必然性,民间生存智慧表现出了诗化传统、现代以及革命话语的意义通约性和开放性,对于多样精神资源的调和,说明革命语境下乡土诗意资源的获取与民间生存哲学之间某种必然的精神统一,而这一视野中的孙犁小说就此可以获得整体性的美学观照和阐释。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说杂文,必说鲁迅;有了鲁迅,杂文才有说头。以鲁迅为标杆,①
,一是独立的写作姿态,一是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至于写什么,怎么写,确实很“杂”。那些小觑杂文的人,往往看到“杂”的表象,②
。杂文是作者思想根基与文化底色的生动反映,文字特色鲜明,尺幅能起波澜,千字可兴风雨。
好的杂文总能点醒我们沉睡的大脑,发现某些悖谬,打破我们自以为是的圆润,不再习以为常,不再心安理得。学生坚持阅读杂文,内心在受到思想穿透力冲击的同时,③ ,还享受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快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条鱼被养在一个很小的鱼缸里,它每天游来游去总是碰到鱼缸的内壁,十分郁闷。后来主人给它换了个大鱼缸,它终于可以畅游一番了,可每次碰到鱼缸内壁,它就会陷入沮丧,最后索性不游不动也不吃了。主人只得把它放回大海。它在海里不停地游,却还是快活不起来。它郁闷地叹口气:唉,这鱼缸太大了,我怎么也游不到边。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达标检测卷
语 文(A)答 案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本质特征”表述错误,材料一中“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首要因素”于文无据;B项,说法绝对,材料一中“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可见故事性和诗性可以适度兼容;C项,“取决于”表述不当,小说与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存有差别,材料二中“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体现这一点。且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营造意境这一个方面。材料三中“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可见小说语言也是体现诗性的一方面。故选D。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错,材料二中“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可见小说的社会历史价值是始终存在的;C项,以偏概全材料三中“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可见除了人物刻画外,景物描写也是一方面;D项,对孙犁小说特点概括有误,选项中“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文中无据,材料三中“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侧重对人物动作细节的刻画。故选B。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找到有关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的语句,然后浏览选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A项,无景物描写;B项,也无景物描写;C项,无人物刻画。故选D。
4.
【参考答案】①对比论证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重在发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②引证法。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指出小说意境常常借助场景来营造。③例证法。运用《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时手指震动了一下的细节,论证孙犁善用白描手法表达丰富意味。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 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方法进行对比,属于对比论证法;“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属于引用,故得出引证法;“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此处对“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进行举例,属于例证法。
5.
【参考答案】①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摈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追求。②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生活。③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④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⑤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⑥语言诗化:锤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然后到材料中找到有关“诗性”特征的句子,再概括。材料一中“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可见要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摈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追求;材料二中“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可见要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生活;材料二中“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殊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可以得出要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材料三中“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可以得出要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材料三中“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影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可以得出要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可以得出要语言诗化,锤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
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项,“说明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错误,发现敌人,让“我”去集合人员,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这应是说明吴召儿勇敢无畏,而把自己伪装起来应是体现她的机灵,文章无法看出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故选C。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C项,“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错误,从文中来看,村长给我们的队伍找向导,吴召儿的姑给我们的队伍煮饭,这些都是“从正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故选C。
8.
【参考答案】①烘托吴召儿活泼、率真、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②给色调单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浪漫主义风格;③助推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物象的作用如下: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作用,对小说情节起到推动串联的作用,对主旨起到凸显的作用。首先应该到文中找到有关“红棉袄”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在形象、情节以及主旨方面的作用。吴召儿说自己“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坚持穿着红棉袄去做向导,可见她活泼、率真。吴召儿在山上跳上跳下去截击敌人时,把红棉袄翻过来以伪装自己,可见她机智、勇敢。以上对红棉袄的描写均烘托了吴召儿的人物形象。由“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可知,红棉袄为单调的山间景致增添了一抹色彩,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吴召儿被派去做向导时穿着红棉袄,到姑家落脚时被问到红棉袄的来历,最后又反穿着红棉袄截击敌人,“红棉袄”作为线索,步步引导着故事的发展走向。
9.
【参考答案】①乐观主义精神方面:虽然当时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大家却“上山唱歌”,快乐地生活战斗,由此,可看出他们坚定的信仰,丰富的内心、乐观的精神。②浪漫主义气息方面:选材上写战争,却选取一位年轻、活泼的女性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写景上,逼真、明丽,情景相生,极富画面感;语言上,清新、质朴、优美、生动,抒情意味浓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风格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可知,需要从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两方面进行答题。那么就需要从文中筛选出能体现这两个方面特点的相关信息。乐观主义精神方面。如“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等。浪漫主义气息方面,如“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等。将以上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1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断句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并结合句子结构和句意来分析,运用排除法作答。本题句子大概意思是“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BC项,“四夷”意思为“各地少数民族”,作“招”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汉”,意思是“(汉朝)招抚各地少数民族”,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C两项;D项,“多”意思是“很多,甚多”,修饰“逋负”,强调亏欠钱款之多,根据句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
11.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A项,“……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说法错误,洗沐,释义为沐浴,借指休假。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休沐,文中指休假。故选A。
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因果关系不当,郑庄死后家无余财主要由于家道中落。故选C。
13.
【参考答案】(1)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
(2)起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第(1)句中,注意“薄”,小,低微;“大父”,祖父;“行”,辈分;“天下有名之士也”,判断句,是天下闻名的人。第(2)句中,注意“始”,起初;“为”,担任;“阗”,充满;“废”,被废,指被免官;“罗”,罗网。
14.
【参考答案】①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②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筛选整合文言文中信息,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不虚美,不隐恶”是对于史学家的评价,赞扬史学作者注重史德,实事求是不拘于儒家教义的约束,对史实总是细加考证,秉笔直书,不妄加赞美,也不隐其恶行。题目是要求学生指出文章不掩饰传主郑庄缺点过错具体体现有哪些。然后通读文章,筛选出文章中记述传主郑庄缺点过错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通读文章,根据文章中“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得出“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根据“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得出“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到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慰问各位老友,迎送宾朋,夜以继日,直到天亮,还时常担心不能访遍好友。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好像惟恐见不到他们一样。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武帝即位后,郑庄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武安侯和魏其侯的议论,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郑庄身居高位时,告诫属下官吏说:“客人到来,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置办家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赠给诸位友人,而他所赠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德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确实饶有兴味,时常认为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与属下谈话时,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报告皇上,唯恐延误。因此,殽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一致称赞他。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但是郑庄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表明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暂代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居家时品行也高洁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之多。
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庄的贤能,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起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他再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前往,翟公就在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这样的遭遇,可悲啊!
1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中的重要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描绘的核心内容进行思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分析不当。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战役迅捷有力。故选B。
16.
【参考答案】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要联系注释,从手法入手,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是侧面描写;从“弯弓”到“插羽”,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尾联用霍去病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17.
【答案】(1)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顺风而呼 而绝江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盈”“倚绝壁”“蜉蝣”“沧海”。
18.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船”,喻体是“翠条鱼”;“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挑逗”一词赋予了鱼群人的动作,将其人格化;“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中,“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三个短句句式整齐、结构一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
19.
【参考答案】(1)原文将表示负面心理感受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具体写出并突出了其身心遭受的折磨(2)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加了读者的共情意识),也更好地展现了我们所抱怨的生活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前先仔细比较下原句和改变后的句子不同之处,然后再就其不同之处分析其不同的表达效果。原句是“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改变后的句子是“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两个句子都是表达对生活的抱怨。不同之处是,改变后的句子是中规中矩的表达,原句是将对生活的抱怨情绪放在句子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等形容负面情绪的词语单独成句,更能体现生活带给我们的痛苦,使表达效果更强烈。
20.
【参考答案】①脱下夹袍 ②天上星斗的消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的具体要求是依据语境补写句子。解答本题时,需结合上下文,如根据①处前“脱下棉袍,换上夹袍”,及其后“穿上单袍”可知,所填内容与天气的冷热变换有关,且应是由冷到热的,故①处应填“脱下夹袍”。根据②处后“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的表述及其与下文“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的对应,可知②处所填内容与“星星的移转”有关,可填写“天上星斗的消息”。
21.
【参考答案】孙犁小说的特点是具有乡土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15个字以内,找出文段陈述的对象,从“显然,就特定政治语境下的孙犁小说而言,借助民间思想资源有效统合了语义世界的多元矛盾与冲突,形成了革命乡土的丰富诗意况味以及整体诗化品格”中可看出,对象是“孙犁小说”;再找出其特点,从这句话中可提炼出“革命乡土的丰富诗意况味以及整体诗化品格”,再结合后文“作为一种以革命与战争为‘异在’的乡土诗化叙述,孙犁小说其实有着向民间倾斜的诗学必然性”“革命语境下乡土诗意资源的获取与民间生存哲学之间某种必然的精神统一,而这一视野中的孙犁小说就此可以获得整体性的美学观照和阐释”一句可见,“乡土”“诗意”反复出现,并认为孙犁小说能在这种语境下“获得整体性的美学观照和阐释”,最后概括起来即“孙犁小说的特点是具有乡土诗意”。
22.
【参考答案】①杂文的写作至少要有两个要件 ②而忽视了其独立的思想和批判的底色 ③思维方式获得锻炼
【解析】本题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结合横线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进行拟写。这两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杂文”,第一段文字是分析“杂文”的特点,第二段是分析“杂文”的价值。第一处,从后面“一是独立的写作姿态,一是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可知,横线上的文字应是以“杂文”为主语,总说杂文写作要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二处,从前面“那些小觑杂文的人,往往看到‘杂’的表象”,这是说小觑杂文的人对“杂文”的误解,他们只是看到“杂”的表象,后面自然是看不到的东西,而这看不到的就是前面杂文的两个特点“独立的写作姿态”“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第三处,从前面“学生坚持阅读杂文,内心在受到思想穿透力冲击的同时”可知,后面应是说阅读好的杂文的价值,除了“还享受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快乐”之外,自然是“思维方式获得锻炼”。
23.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时应仔细阅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所蕴涵的意义。题中材料以鱼喻人,讲金鱼在小鱼缸中因为范围太小经常会碰到缸壁而不快乐,但到了更大的鱼缸中还是会因为碰到缸壁而心情黯淡,到了大海之中,却又因为怎么也碰不到边而苦恼。仔细思考,可知材料主要谈的是有关快乐的问题。于是可有如下立意参考方向:可以围绕快乐谈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也可超越快乐,来谈调整生活或学习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与环境约束的关系、正确处理自我愿望与现实条件的关系等。
立意: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打碎心中的四壁,寻找人生的大海;快乐在心中;调整心态,才有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