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11课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重点难点 1.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演进及推动因素。
2.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和公共设施的改善。
3.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应对。
城市化的演进——概况
1.概况
(1)过程
①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城市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影响
①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②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化的演进
城市化的演进——西方城市化
材料:曼彻斯特位于艾威尔河之东,麦诺克河和埃瑞克河在此交汇,默西河从城市南部穿插而过,东部直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水运发达。这里气候潮湿,水里富含石灰岩,非常适合棉作物的生产。南边有著名的“黑乡”地区,通过陆运,黑乡的煤和铁等资派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这里。有大量来自邻近乡郊和大不列颠群岛其他地方的乡下人到这里寻求工作。
——朱家俊《从曼彻斯特的发展历程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的因素》
城市化的演进——西方城市化
3.表现
(1)近代世界
①背景:工业革命展开。
②表现: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 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材料: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经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的第二大城市。
城市化的演进——西方城市化
(2)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的演进——近代中国城市化
(3)近代中国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表现: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演进——现代中国城市化
(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迅猛发展。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背景: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
2、居住条件的改善
(1)19C50S,美国人发明电梯
(2)19C70S,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
(3)20C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推广,私人卫生间快速普及。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3、生活服务更加便捷、丰富
(1)社区功能从慈善救济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
(2)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出现,并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整合。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4)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数量越来越多,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
4、意义:为人们提供极大便利;提高生活质量;建设和谐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西方城市基础设施发展
(1)背景: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
(2)西方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的表现:
①19世纪以来,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②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⑤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成就
①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
②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
③新中国成立后,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标准化和环保化
④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出行。
(2)特点
①近代发展缓慢、地区不平衡,受西方列强控制;
②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不断完善;许多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2、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问题探究4:以城市交通为例,分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1888年 美国第一个城市电车系统在里士满营业
19世纪最后10年 工业的扩张己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没有交通运输网像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大都市是不可能发展的
1895年 美国城市有轨电车达850条线路2里程超过l万英里。随后10年电车运输里程增加了2倍。电车使人们生活半径从“步行城市”2.5英里延伸到6英里以上
1890—1910年 美国从每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生活在城市发展到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
1、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了城市规
模的扩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2、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缩短时空的距
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背景: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滞后。
2.表现
(1)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大量烟尘不断排放,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生活条件恶劣。
(3)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与此同时,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3.应对:通过立法等手段,建设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探究四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超出了城市的承受极限。人满为患、资源与服务短缺、城市超负荷运转等问题普遍存在。
(2)大城市人口迅速扩张,不利于国家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3)贫富差距增大,城市社会问题和危机四伏。一方面,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现象在城市化进程中不降反升。另一方面,城市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导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严重依赖外资,加剧了这些国家的安全风险。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工业革命、二战后)
城市化的演进
居住条件的改善
中国城市化(鸦片战争后、新中国)
居住条件(条件、表现、意义)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
生活服务(社区发展、服务设施)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
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应对措施
课堂检测
1.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A
【详解】
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A;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2.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 1956年颁布《大气清洁法》,1963年颁布《水资源法》,197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材料主要表明英国
A.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并行
B.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
C.环境治理依靠了法制力量
D.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C
【详解】
从题目可知,英国议会通过《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大气清洁法》《水资源法》《污染控制法》法律,其内容是环境治理,这主要表明英国通过法制力量治理环境,故C项正确。题目重在强调法制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而未提及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题目未涉及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题目是英国议会立法治理环境,而未体现人民环保意识,故D项错误。所以选C。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 D.尽快提高城市化率
B
【详解】
据题意可以看出,户籍制度不断改革一直是在加强户籍管理,同时逐渐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这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故选B;AD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排除;C不能反映城市户籍改革的目的,排除。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