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4乡愁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4乡愁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8 10:2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愁
一、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
B.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C. 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
D.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于台湾逝世。假如你要把这件事告诉同桌文文,下列表达最得体的一项( )
A. 哎,你听说没?写《乡愁》的那个姓余的去世啦!
B. 小文子,跟你说个新闻,听着啊!诗人余光中逝世了
C. 文文,告诉你一个沉痛的消息,著名诗人余光中逝世了
D. 别写作业了,跟你说个大新闻,有个名人死了!
对语法知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留住美丽的乡愁,首先要保护传统村落。村落是人们的发源地,即便是城里人,往上数好几辈,也是村里人。这样乡村就寄托着人们,对于城里人来说,看着万亩良田,能够让他们暂时远离水泥,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对于根在农村的人来说,回到乡村,跟自己的亲人朋友团聚,既能享受亲情,又能舒缓一下自身的压力。
A. “寄托”“享受”都是动词,“美丽的乡愁”与“传统村落”都是偏正短语。
B. “村落是人们的发源地”这个句子中,“是”作谓语。
C. “既能享受亲情,又能舒缓一下自身的压力”这个句子是递进复句。
D.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的方法是:句末加上“的乡愁”。
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 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 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 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二、填空题
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常言道:“诗言志,词传情。”毛泽东领略了北国千里冰封的雪景后,不禁发出“江山如此多jiāo____”的感慨;艾青目睹危难当头的祖国,于是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sī____哑的喉咙唱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大陆阔别多年的余光中,则将自己的思乡愁xù____化为一道浅浅的海峡。
三、默写
余光中《乡愁》
《乡愁》中包含意象的四个诗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默写。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所写:“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在《我爱这土地》中,我们可以通过诗句“ ______ ? ______ ”,感受到诗人艾青炽热的爱国感情。
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乡愁的范畴随着诗的流淌在不断地扩大;同时,乡愁也越来越浓。“ ______ ”一句比喻形象新颖,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四、书写
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 )。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mù( ) 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 )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五、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乡愁是什么?是余光中的忧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1)对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和汉字的笔顺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邮票(yóu) “方”字的笔顺是“、 一 丿”。
B.窄窄(zǎi) “方”字的笔顺是“、 一 丿”。
C.坟墓(mù) “方”字的笔顺是“、 一 丿 ”。
D.海峡(xiá) “方”字的笔顺是“、 一 丿 ”。
(2)对下面这幅作品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横平竖直,字体端正,古朴大气。
B.章法横有行、纵有列,沉着稳重。
C.线条厚重,起笔与收笔多用方笔。
D.笔法斜倾,洒脱飘逸,曼妙多姿。
六、语言表达
修改下列病句。
(1)通过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海峡两岸亲人分离的切肤之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光中的名篇《乡愁》把乡愁主题所包含的亲情、爱情、乡情和爱国情融合为一,内涵虽然厚重,语言却很浅白,使得这首诗易于流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品读《乡愁》,回答问题。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回答问题。
①“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把乡愁比作邮票,能引发什么联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用“浅浅”形容海峡,包含了哪些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和“____”给画线诗句标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愁》按时间顺序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回到有国难归的情感,表现了天涯游子渴盼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又丰富。
C.《乡愁》中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十分具体。
D.《乡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而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上,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
余光中永在
王 蒙
①“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走了,乡愁时代却没有就此结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不舍昼夜的逝者以外,重要的是跳动的中国心,还有美丽且鲜明的中国诗文,以及你我的记忆与吟诵活泼如初。
②1982年,纽约,圣约翰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讨论会。我听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作家、评论家黄维梁先生发言,他高度评价余光中的诗文,而且认为余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散会后,黄教授将余先生的作品集和自己的评论集赠送给我。我一路上饶有兴趣地阅读着,感染着余先生的清晰、明白与真诚。当时,大陆更热衷的是朦胧诗,是诗语言的锤炼与变幻莫测,而这位台湾诗人的诗明白如话,深入浅出,不跩(zhuǎi),不做作。我甚至觉得他的诗还欠一点发酵与点燃。
③1986年初,又是纽约,我作为国际笔会嘉宾,在第四十八届年会上碰到了余先生。我们握手问好,文明礼貌,同时,保持着难以没有的戒心与距离。
④1993年,我参加《联合报》召开的两岸三地文学四十年讨论会,我与余诗人是仅有的作晚餐演讲的主讲人。我听到演讲的两个主题,一个是说小岛也能产生大作家,一个是他严厉抨击所谓“台语写作”的自我封闭的愚蠢与狭隘。他有他的天真和明朗之处,他有他的红线。
⑤此后我们见面越来越频繁了。而且余先生在大陆文坛,有了越来越高的威望与越来越大的影响。记得轻易不夸奖谁的四川资深诗人、学者流沙河就对余光中作品评价甚高。邀请余光中访问做客的大陆文学团体与大学越来越多。有一个笑话,说是南京大学邀请了余光中与其他几位台湾诗人到访,打的横幅是“热烈欢迎余光中先生一行”,有一位也是台湾资深诗人的客人,长得高高大大,他一到场,立刻被青年学生围上,唤道:“您是余先生吗 ”他回答:“我不是余光中,我是‘一行’。”
⑥2001年,我三次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新世纪征文”活动,我与白先勇是小说终审评委,而余光中是文学翻译的终审评委。我们变成了同事。
⑦2004年,我们应邀到海南师范学院与黄维梁先生一起参加关于散文的座谈,主持人是喻大翔教授。谈到我此生读过的最好散文时,我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而余先生说,诗是他的情人,散文是他的妻子。
⑧2006年,我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余先生荣誉博士学位的活动。会后,我把他与白先勇及文学院副院长、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请到了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做客,还举行了包括余先生作品在内的诗歌朗诵会。他的《乡愁》再一次赢得了热烈掌声与欢呼。
⑨他定居在高雄。他在台湾反对过可能有某些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还说过什么“狼来了”。然而,他的后半生在他的诗中惦念缠绕的长江黄河华山、济南南宁……到处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和足迹。他说,他要住在台湾的西部,从窗子望出去,就是故乡大陆,而如果住在台东,看过去是美国,有什么意思 当然,他的梦与愁跟你我一样,在中华,不在美利坚,也不在不列颠。
⑩陈水扁主政期间,余先生公开反对文化教育“去中国化”,当陈不通至极地用“罄竹难书”赞扬台湾义工的业绩时,台湾教育部行政负责人居然为陈“擦皮鞋”,他愤然予以指责。“擦皮鞋”一词我是从他那里听来的,应该是拍马与掩饰的意思吧。
⑾余光中走了。两岸各地友人与读者怀念着他,默诵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外头里头,情意超越生死。长江黄河,奔流澎湃汹涌。中华是屈原、李白、杜甫的中华,也是鲁迅、艾青的中华,还是余光中、郑愁予,以及欢迎、接待他们一行的男女老少的中华。余光中永在,中华诗歌永存,乡愁永远,仍然是那么明白,那么简单,那么深情,那么不可抗拒也不可分割。
(有删改)
( 1)选文在记叙过程中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试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
(2)说说你对选文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
(3)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读完本文,你觉得余光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改善”与“素养”动宾搭配不当,可把“改善”改为“提高”。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要求”。C项,语义重复,可修改为“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部编语文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语言表达得体的内涵,“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其次,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解答】
A.“那个姓余的去世啦”,这样的口吻显然没有尊敬的意味,不得体;
B.“跟你说个新闻,听着啊”,没有表达沉痛的怀念,只是作为新闻,显然不得体;
D.“跟你说个大新闻,有个名人死了”,显然只是当做新闻八卦信息,不得体。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辨析能力。平时的学习中要熟悉语法知识,掌握辨别短语类型、分析句子成分及病句辨析的技巧。
【解答】
本题C项错误,“既......又......”属于并列关系复句的关联词。本句子表达的意思也是并列关系,本项错误。故C符合题意。
ABD 语法知识分析正确。
故选C。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通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最后对照题目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来辨析、判断、选择。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解答】
B项中“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不正确。
ACD选项,对诗歌的分析正确;
故选B。
5.【答案】娇 嘶 绪
【解析】“娇”不要写成“骄”,“嘶”不要写成“撕”。
6.【答案】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解析】略
7.【答案】【小题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小题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小题3】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解析】答案:
(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注意“俱”的书写)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注意“常”的书写)
(3)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8.【答案】(1)票
(2)墓
(3)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拼读汉字字音及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正确解答此类题型,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汉字的音形义,理解常用词语的含义,了解汉语拼音的拼读拼写规则,平时要读准字音,注意标准调号。汉字书写方面,最常见的错误是形近致错,音近致错,形、音相近致错,随意简化字致错,意义相近而致错。书写汉字时,要掌握汉字的笔顺、间架结构,书写要工整仔细。本题要注意“邮票、坟墓、海峡”的正确写法。
9.【答案】(1)A
(2)D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音的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掌握汉字笔顺的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进后关,先中间后两边,从外到内等。笔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
【解答】
B.“窄”应读“zhǎi”。
C项和D项,“方”的笔顺是“、一 丿”。
故选A。
(2)【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书法的学习和认识。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不同字体在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成一体的风格和特色。如隶书工整端庄、古朴厚重,行书舒展灵动,楷书笔画清晰,方正工整,让人一目了然,便于认读,篆书疏密均匀,美观匀称,带给人一种“瓷器”般圆润光滑的感觉。行书字体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解答】
这幅书法作品是行书,只有D项描述的是行书的特点,A、B、C三项描述的是楷书的特点。
故选D。

10.【答案】(1)删去“通过”或“使”。
(2)把“内涵虽然厚重,语言却很浅白”改为“语言虽然浅白,内涵却很厚重”。
【解析】(1)句的病因是缺乏主语。(2)句语序不当。注意根据病句类型思考改法。
11.【答案】(1)①联想到写信、寄信、倾诉思念之情,进而反映出诗人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②海峡浅浅,台湾与大陆山水相连;海峡浅浅,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海峡虽浅浅,然而个别人人为阻断台湾与大陆的血肉联系,实在令人痛心。
(2)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D
【解析】(1)①通过“邮票”可以联想到书信往来,信中表达诗人对母亲的思念、牵挂等情怀。②由“海峡”的特点可以联想到阻隔及由此产生的思乡之情。
(2)一般来说,标点是停顿的书面标志,但有时出于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适当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将完整的语意断开。朗读时的重音多指逻辑重音,即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重读部分关键词语。
(3)本诗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之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错落安排,寓变化于统一之中,具有结构美。
12.【答案】(1)示例一:第②段写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作家、评论家黄维梁先生高度评价余光中的诗文,认为余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侧面突出了余光中先生作品水平之高、成就之大。示例二:第⑤段通过写轻易不夸奖人的诗人、学者流沙河对余光中作品的高度评价,从侧面突出了余光中先生作品水平之高、成就之大。 
(2)余光中先生后半生频繁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大陆,并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
(3)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国人对余光中的怀念之情,表现了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两岸感情永存。 
(4)真诚明朗;坚持正义;热爱诗文;热爱祖国;情系大陆。
【解析】(1)此题考查把握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语句内容,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示例一:第②段写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作家、评论家黄维梁先生高度评价余光中的诗文,认为余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侧面突出了余光中先生作品水平之高、成就之大。示例二:第⑤段通过写轻易不夸奖人的诗人、学者流沙河对余光中作品的高度评价,从侧面突出了余光中先生作品水平之高、成就之大。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内容,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余光中先生后半生频繁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大陆,并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
(3)此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具体内容,从手法、结构、内容主旨三个角度分析概括,然后分点组织答案。最后一段深化主题,表达了国人对余光中的怀念之情,表现了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两岸感情永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4)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余光中先生真诚明朗;坚持正义;热爱诗文;热爱祖国;情系大陆。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