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仑区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某小区放着如图所示的三只垃圾桶。下列家庭垃圾应投入可回收垃圾桶的是( )
A.废电池 B.铝制易拉罐 C.剩饭 D.过期药品
【解答】解:A、废电池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应该扔进有害物质垃圾箱,是不可回收的垃圾;
B、铝制易拉罐可以回收,处理后还可作为原料;
C、剩饭属于食物垃圾,应该扔进食物垃圾箱,是不可回收的垃圾;
D、过期药品是不可回收的垃圾。
故选:B。
2.如图所示为今年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金面具残片,经测定该面具含金量约为8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的元素符号为aU
B.金容易被锈蚀
C.金单质由金原子构成
D.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g
【解答】解: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金的元素符号是Au,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锈蚀,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单质是由金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水硫酸铜吸水属于物理变化
B.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C.要测定某地采集到的雨水是否为酸雨,可采用pH试纸来检测
D.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将鸡蛋放入稀盐酸中,鸡蛋壳表面冒出的气泡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解答】解:A.无水硫酸铜吸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要测定某地采集到的雨水是否为酸雨,可采用pH试纸来检测,故选项说法正确。
D.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小金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物质变化微观示意图,表示物质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不同微观状态,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两种反应物的质量之比为14:3
B.符号△所表示的物质一定是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的类型是化合反应
D.向该容器中添加氮气,能获得更多的生成物
【解答】解:由物质变化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N2+3H22NH3。
A、由方程式可知,两种反应物的质量之比为28:(2×3)=14:3,故A正确;
B、符号△所表示的物质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故B不正确;
C、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故C正确。
D、由于有剩余的氢气,向该容器中添加氮气,能获得更多的生成物,故D正确。
故选:B。
5.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试管中放入Zn粒 B.配制溶液
C.浓硫酸稀释 D.收集氧气
【解答】解:A、Zn粒是固态的,如图操作会把试管底部砸通,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配制溶液时,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氧气不易溶于水,用图中装置收集氧气时,长导管是出水管,短导管是进气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6.25℃时,下列过程的pH变化符合如图所示的是( )
A.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C.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
D.一定浓度的盐酸加水稀释
【解答】解:A、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错误。
B、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正确。
C、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溶液始终显碱性,pH不可能小于7,故选项错误。
D、一定浓度的盐酸加水稀释,溶液始终显酸性,pH不可能大于7,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化学实验中处处表现出颜色变化美,下列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将汞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
B.将空气中燃着的硫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黄色变为蓝紫色
C.向含有酚酞的水中滴加浓氨水,会看到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
D.往水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成紫红色
【解答】解:A、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将汞在密闭容器中加热,生成氧化汞,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故选项说法正确。
B、将空气中燃着的硫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淡蓝色变为蓝紫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含有酚酞的水中滴加浓氨水,会看到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往水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成紫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8.如图是A、B、C、D、E五种不同类别物质卡片组成的“化学拼图”,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或其溶液)间能发生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E发生置换反应
B.若B能与A、C反应,则与B可以是金属单质
C.A+C、C+D、A+D两两反应一定能生成盐和水
D.若E能与D发生化学反应,则E一定是CO2
【解答】解:A、C与E反应是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A错;
B、若B能与A、C反应,假设为铁,可以和盐酸和硝酸铜反应,故B正确;
C、A+C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C+D反应生成盐和水、A+D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故C错;
D、若E能与D发生化学反应,则E不一定是CO2,可以是二氧化硫等物质,故D错。
故选:B。
9.小明将纸条分别紧紧卷在木棒和铁棒上,加热纸条(如图),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而铁棒上的纸条不会立即燃烧。据此推测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导热性 C.硬度 D.延展性
【解答】解:木板上的纸条立即燃烧,是因为纸条的温度立即达到着火点;铁棒上的纸条没有立即燃烧,是因为铁棒将热量迅速传递到其他部分,使得纸条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故由此可以推断出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导热性。
故选:B。
10.对下列实验结果推测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固体中一定含有CO32﹣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混有Cl﹣,先加AgNO3溶液,再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Cl﹣
D.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不是酸溶液
【解答】解:A.活泼金属加入稀盐酸也能生成无味的氢气,故A错误;
B.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氯化银也不溶于稀硝酸,故B错误;
C.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混有Cl﹣,先加稀硝酸,再加硝酸银,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Cl﹣,故C错误;
D.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溶液不变色,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不是酸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滴加硝酸银溶液
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杂质 通入氧气并点燃
C 回收氯酸钾制氧气后的二氧化锰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分离NaCl和CaCO3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蒸发
A.A B.B C.C D.D
【解答】解:A、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硫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的硫酸银微溶于水,生成较多硫酸银的话,也会出现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A错误;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B错误;
C、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以采用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得到二氧化锰,故C正确;
D、加入足量的盐酸会生成氯化钙带入新杂质,故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HCl ZnSO4 K2CO3 NaCl
B.KNO3 BaCl2 Na2SO4 NaOH
C.NaOH K2CO3 NaCl Na2SO4
D.HCl NaNO3 H2SO4 KCl
【解答】解:向某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A、BaCl2和Na2SO4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CuCl2、FeCl3和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分别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能够共存且溶液呈碱性,故选项正确
D、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错误
故选:D。
13.下面是同学们在复习中梳理得到的一组图象,其中图象与实验描述一致的是( )
A.将氢氧化钡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至过量
B.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D.等质量的镁、铁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解答】解: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少,至恰好完全反应,溶质的质量减少至0,继续滴加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开始逐渐增加,故选项图象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图象错误。
C、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错误。
D、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等质量镁、铁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铁多,故选项图象错误。
故选:A。
14.某废液中只含有Fe(NO3)2、Cu(NO3)2、Ba(NO3)2三种溶质。为了回收金属、保护环境,小科设计了如图方案(所加试剂均过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向固体a中滴加过量的盐酸,实验现象为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溶液呈浅绿色
B.溶液B中含有的盐是Ba(NO3)2和NaNO3
C.X可能是Na2SO4
D.若回收到6.4g固体a,则加入的铁屑质量为5.6g
【解答】解:由于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由题意可知,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屑,铁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和硝酸亚铁,过滤时得到的固体a中应含有铁和铜,向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时,硝酸亚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亚铁沉淀和硝酸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已被氧化为氢氧化铁;为了除去钡离子,应加入硫酸钠、碳酸钠等。所以:
A、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盐铁和铜,所以固体a中含有铁、铜,向固体a中滴加过量的盐酸,实验现象为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溶液呈浅绿色,故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B中含有的盐有Ba(NO3)2、NaNO3,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X可能是Na2SO4、Na2CO3,故C正确;
D、由反应方程式可知铁置换出铜后的固体质量还要增加;则依据D选项可知:两固体的质量差为6.4g﹣5.6g=0.8g
设反应的铁的质量是x
则有Fe+CuSO4=FeSO4+Cu
56 64△=8
x 0.8g
=
x=5.6g 由题意知铁是过量的,所以5.6g不可能都反应,与题意矛盾,故D错误。
故选:D。
15.在5.6g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Cu(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AgNO3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加溶液质量为M1g时,生成Cu的质量为m1g
B.bc段发生的是Cu和AgNO3溶液的反应
C.m3的值为21.6
D.e点溶液中不含Cu(NO3)2
【解答】解:将5.6g的铁粉加入Cu(NO3)2溶液中,则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ab段为铁与硫酸铜反应,根据图像分析,加入硝酸银后反应出现两个拐点,则是硝酸银与两种金属反应,即和铁与铜反应,所以b点铁有剩余,b点固体为铁和铜,溶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而无硝酸铜。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AgNO3溶液,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完全反应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所以bc段是铁与硝酸银反应,cd段是铜与硝酸银反应。最后由于加入硝酸银过量,所以此时有生成的硝酸亚铁、硝酸铜以及剩余的硝酸银。
A、所加溶液质量为M1g时,m1g为生成铜质量与剩余铁质量和,所以生成Cu的质量不等于m1g,故A错误;
B、bc段是铁与硝酸银反应,cd段是铜与硝酸银反应,故B错误;
C、5.6g铁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的质量,与5.6g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的质量相等,根据图像,m3即为最终生成银的质量。
Fe+2AgNO3═Fe(NO3)2+2Ag
56 216
5.6g m3
m3=21.6g
故C正确
D、bc段是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cd段是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所以e点溶质有硝酸亚铁、硝酸铜和剩余的硝酸银,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
16.科学语言是学好科学的重要工具。用化学式表示以下物质:
(1)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单质 .
(2)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
(3)市面上常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是 .
【解答】
(1)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单质为汞;故填:Hg;
(2)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填:Ca(OH)2;
(3)市面上常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是氮气,故填:N2;
17.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B.①③⑤⑥C.①②⑥D.②③⑤
(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化学方程式为 2Mg+O22MgO ,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如图表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 参加反应的氧气 的质量.
【解答】解:(1)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故填:B.
(2)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1表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填:2Mg+O22MgO,参加反应的氧气.
18.钠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汗水中产生咸味的含钠物质是由 离子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
(2)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 ①④ (可多选),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中OH﹣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①稀盐酸 ②KNO3③CaCl2溶液 ④MgSO4溶液
(3)下列是分析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的相关实验,其中不合理的是 。
A.证明变质:取样,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B.确定成分:取样,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C.除去杂质:取样,加水溶解,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解答】解:(1)汗水中产生咸味的含钠物质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故填:离子。
(2)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即氢氧根离子消失后,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中OH﹣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镁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即氢氧根离子消失后,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中OH﹣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故填:①④。
(3)下列是分析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的相关实验,其中不合理的是 B。
A.证明变质:取样,加入过量稀盐酸,如果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进一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如果不产生气泡,说明溶液这不含有碳酸钠,进一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B.确定成分:取样,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即使溶液变红色,也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这是因为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C.除去杂质:取样,加水溶解,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除去碳酸钙后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故填:B。
19.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生活经验及所学化学知识填空:
(1)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是人类的基本营养物质,它们所属的类别是 有机物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大米、面粉等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糖类 。
(2)桔子、柠檬等水果中含有酸,吃起来越酸的水果其果汁的pH越 小 (填“大”或“小”)。
(3)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在酸性环境下稳定,高温下不稳定。它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①根据信息可知,维生素C溶液显 酸性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②在下列物质中,能与维生素C溶液发生反应的是 (填选项序号)。
a.食盐 b.苛性钠 c.硫酸镁
③为较好吸收利用维生素C,食用黄瓜时宜 凉拌 (填“凉拌”或“煮熟”)。
【解答】解:(1)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是属于含有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物质,属于有机物;大米、面粉主要组成为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所以含有营养成分是糖类;
故答案为:有机物;糖类。
(2)越酸说明酸性越强,酸性越强,pH越小;
故答案为:小。
(3)①、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说明其显酸性;
故答案为:酸性。
②、维生素C溶液显酸性,可与碱性物质反应,食盐与硫酸镁为中性物质,只有苛性钠为碱性物质,所以与苛性钠反应;
故答案为:b。
③、高温下维生素C不稳定,所以不能被完全吸收,因此凉拌可以更好保护维生素C;
故答案为:凉拌。
20.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镁合金(已知其他杂质不溶于酸也不与稀硫酸反应),为了测定易拉罐铝镁合金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小明开展了如图甲的实验。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氢氧化铝是一种白色沉淀,可与氢氧化钠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氢氧化镁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1)操作①表示的物质分离方法是 过滤 。
(2)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为c克时,充分反应后,溶液乙中的溶质为 Na2SO4、NaAlO2 (填化学式)。
(3)根据实验数据,该易拉罐中铝元素和镁元素的质量比为 (用mA和mB表示)。
【解答】解:(1)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方法是过滤;
(2)根据由图看出,开始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是与过量的硫酸反应的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酸钠,最后是Al(OH)3+NaOH═NaAlO2+2H2O,故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为c克时,充分反应后,溶液乙中的溶质为Na2SO4、NaAlO2;
(3)由乙中图示可知生成氢氧化铝的质量为mA﹣mB: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mB,所以该易拉罐中铝元素和镁元素的质量比为:(mA﹣mB)×:mB×=.
故答案为:(1)过滤;
(2)Na2SO4、NaAlO2;
(3)。
21.某粗盐提纯后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小青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来除去可溶性杂质.
(1)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2NaOH=2NaCl+Mg(OH)2↓ .
(2)步骤②中得到的白色沉淀是 CaCO3 (填化学式).
(3)步骤③中加稀盐酸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 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蒸发结晶何时停止加热 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时 .
【解答】解:(1)在步骤①加入的氢氧化钠能与粗盐中的氯化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方程式是:MgCl2+2NaOH=2NaCl+Mg(OH)2↓;
(2)步骤②中加入的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CaCO3沉淀和氯化钠;
(3)由于溶液中存在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所以,骤③中加稀盐酸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蒸发结晶时当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故答为:(1)MgCl2+2NaOH=2NaCl+Mg(OH)2↓;(2)CaCO3;(3)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时.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2.某学习小组用黑枸杞提取液作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室温时,将蒸馏水和不同pH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放入14支试管中,分别向每支试管中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实验结果如下:
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颜色 粉红 粉红 粉红 浅紫 浅紫 紫 紫 蓝 蓝 深蓝 深蓝 灰绿 黄 黄棕
实验二:室温时,向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4种物质,各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
实验结果如下:
物质 稀盐酸 牛奶 蒸馏水 炉具清洁剂
颜色 粉红 紫 紫 黄
回答下列问题:
(1)炉具清洁剂的pH为 13 。
(2)根据实验现象,不能确定牛奶呈中性的理由是 牛奶滴加黑枸杞提取液后为紫色,而紫色对应的pH为6和7 。
(3)小苏打溶液的pH为8.3,向小苏打溶液中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再滴入稀盐酸至过量,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有气泡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后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粉红色 。
【解答】解:(1)炉具清洁剂能使黑枸杞提取液变黄色,由表格信息可知,能使黑枸杞提取液变黄色的溶液pH为13,故填:13;
(2)在实验一中,牛奶中加入黑枸杞提取液,显紫色,对照1﹣1中数据,此时pH=6或pH=7都会出现此种颜色变化,因此不能判断牛奶是否为中性;故填:牛奶滴加黑枸杞提取液后为紫色,而紫色对应的pH为6和7;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小苏打溶液(pH为8.3)加入黑枸杞提取液溶液显蓝色,当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为气体,会看到气泡,盐酸过量后,溶液显酸性,溶质含有稀盐酸,则黑枸杞提取液在稀盐酸中显粉红色,因此可以看到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后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粉红色;故填:有气泡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后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粉红色。
23.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长颈漏斗必须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
(2)请从上述装置中选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一组发生和收集装置: AD或AF或BD或BF (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3)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
【解答】解:(1)在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原因是防止气体跑掉;
(2)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就能反应,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收集,故选用的装置为:AD或AF或BD或BF;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3)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故答案为:
(1)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2)AD或AF或BD或BF;2H2O22H2O+O2↑;
(3)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24.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提出猜想】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① 绿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绿色沉淀
② 绿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③ 豌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④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红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
(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钠块的大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
(3)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方案二;隔绝空气加热,能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 。
【解答】解:【实验结论】(1)猜想一猜想有铜生成,铜是红色金属,由实验结论,猜想一错误,则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红色固体生成。
(2)
【实验反思】(1)由题意,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2)由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则钠块大小相同,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产生的沉淀不同;钠块大小不同,硫酸铜溶液浓度相同,产生的沉淀不同;则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钠块的大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3)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方案二隔绝空气加热,能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故方案二是合理的。
故答案为:【实验结论】(1)红;
【实验反思】(1)钠和水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2)钠块的大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3)方案二;隔绝空气加热,能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
25.图中的a、b、c、d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连线的两物质(或其水溶液)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成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已经略去)。其中甲是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乙为氯化物,是家庭做菜时必要的调味品;a为常见的单质,它的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极广,其组成元素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所必需的;c中含有三种元素,c和d相混时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物丙。
(1)c的化学式是 NaOH 。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HCl=FeCl2+H2↑ 。
(3)c与d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复分解反应 。
【解答】解:(1)图中的a、b、c、d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连线的两物质(或其水溶液)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成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已经略去),甲是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甲是氢气,乙为氯化物,是家庭做菜时必要的调味品,所以乙是氯化钠,a为常见的单质,它的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极广,其组成元素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所必需的,所以a是铁,c中含有三种元素,c和d相混时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物丙,所以丙是氢氧化铜沉淀,b和c反应生成氯化钠和铁反应生成氢气,所以b是盐酸,c是氢氧化钠,所以d是硫酸铜和氯化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的化学式是NaOH;
(2)a与b的反应是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是:Fe+2HCl=FeCl2+H2↑;
(3)c与d的反应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基本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NaOH;
(2)Fe+2HCl=FeCl2+H2↑;
(3)复分解反应。
26.小洲同学在学习“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他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
(2)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4)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5)NaHCO3与盐酸能反应,与BaCl2不能反应。
【提出猜想】
(1)溶质有NaOH、Na2CO3;(2)溶质为Na2CO3;
(3)溶质是 Na2CO3、NaHCO3 (填化学式);(4)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 不需要,因为无论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都显碱性 。
【反思应用】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溶解 。
【解答】解:【提出猜想】
(1)当部分氢氧化钠反应时溶质有NaOH、Na2CO3;
(2)当氢氧化钠恰好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时溶质为Na2CO3;
(3)当部分碳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溶质是Na2CO3、NaHCO3;
(4)当碳酸钠完全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溶质全部是NaHCO3。
故填:Na2CO3、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2)不成立
【讨论交流】
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这是因为无论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都显碱性。
故填:不需要,因为无论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都显碱性。
【反思应用】
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过程中观察到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溶解。
故填: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溶解。
四.解答题(共5小题)
27.按我国政府要求2021年1月1日起餐饮行业已禁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可降解的环保吸管。环保纸吸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而原来塑料吸管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化学式为(C3H6)n。
(1)纤维素是一种 有机物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2:1 。
(3)计算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多少克聚丙烯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同?
【解答】解:(1)纤维素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1个纤维素分子中含有10n个氢原子、5n个氢原子,则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0n:5n=2:1。
(3)设需要聚丙烯的质量为x
32.4g××100%=x××100% x=16.8g。
故答案为:
(1)有机物;
(2)2:1;
(3)16.8g。
28.小明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图1),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小明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图2的实验,他加入的试剂p,结果鸡蛋吐了出来。请判断小明所加试剂p的名称,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鸡蛋被被吞进瓶内和吐出来的原因。
【解答】解: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进入瓶内。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使瓶内压强增大。可以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或稀硫酸,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瓶内的压强增大,蛋被吐出。
故答案为:稀盐酸(或稀硫酸等);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使瓶中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压把鸡蛋压入瓶中;碳酸钠和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使瓶内压强高于外界大气压,瓶内气体将鸡蛋吐了出来。稀盐酸(或稀硫酸等)。
29.清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强水”的条目下写到“性最烈,能蚀五金”。“强水”中有硝酸,“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其中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X↑+4H2O。
(1)X的化学式为 NO 。
(2)19.2克铜完全反应最多可生成Cu(NO3)2多少克?
【解答】解:(1)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铜、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3、8、8、2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铜、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3、8、6、2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中含有2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每个R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O;故填:NO;
(2)设19.2克铜完全反应最多可生成Cu(NO3)2为x
3Cu+8HNO3═3Cu(NO3)2+2X↑+4H2O
192 564
19.2g x
=
x=56.4g
答:19.2克铜完全反应最多可生成Cu(NO3)256.4g。
30.小明在协助老师清理实验室时,发现有一瓶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混合液。他想测定该溶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此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取该混合液50g,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0g、40g、60g 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度忽略不计)。
实验2:另取该溶液50g,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7,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测得实验数据见右图。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稀盐酸的质量/g 20 40 6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2.2 m 5.5
试分析计算:
(1)实验1中,第二组数据m为 4.4 g。
(2)混合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至0.1%)
【解答】解:
(1)20克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所以40g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4.4g;
(2)根据前两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每20克盐酸完全反应生成2.2克二氧化碳,则60克盐酸完全反应应生成6.6克二氧化碳,在第三组实验中加入60克盐酸只生成5.5克二氧化碳,说明第三组实验中盐酸有剩余,碳酸钠反应完,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5.5克,设生成5.5g二氧化碳,需要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则:
Na2CO3 +2HCl=2NaCl+CO2↑+H2O
106 117 44
x y 5.5g
根据:解得X=13.25g 根据:解得y=14.63g,
混合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0%=26.5%;
(3)设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57.4g沉淀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z则:
NaCl+AgNO3═AgCl↓+NaNO3
58.5 143.5
z 57.4g
根据:解得z=23.4g,所以原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23.4g﹣14.63g=8.77g,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0%≈17.5%。
故答案为:(1)4.4;(2)26.5%;(3)17.5%。
31.小聪取来3个质量均为50g的烧杯,向其中各加入8g的Fe粉、Al粉和Mg粉。但小聪
没有及时在烧杯外贴上标签,他也分不清楚3个烧杯中各装的是哪种金属粉末。于是他将3个烧杯编号A、B、C,每次向各个烧杯中滴加50g的未知浓度的同种稀盐酸,下表是每次反应完全后的烧杯总质量数据表。
烧杯总质量(g) 一 二 三 四
A 107.8 157.6 207.4 257.3
B 107.8 157.6 207.4 257.2
C m 157.7 207.7 257.7
(1)m= g
(2)第四次实验结束后, 烧杯中有金属粉末剩余。
(3)求该稀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第四次实验结束后。求B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
(1)m=107.8
(2)B
(3)14.6%
(4)17.2%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北仑区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
1.某小区放着如图所示的三只垃圾桶。下列家庭垃圾应投入可回收垃圾桶的是( )
A.废电池 B.铝制易拉罐 C.剩饭 D.过期药品
2.如图所示为今年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金面具残片,经测定该面具含金量约为8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的元素符号为aU
B.金容易被锈蚀
C.金单质由金原子构成
D.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g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水硫酸铜吸水属于物理变化
B.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C.要测定某地采集到的雨水是否为酸雨,可采用pH试纸来检测
D.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将鸡蛋放入稀盐酸中,鸡蛋壳表面冒出的气泡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4.小金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物质变化微观示意图,表示物质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不同微观状态,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两种反应物的质量之比为14:3
B.符号△所表示的物质一定是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的类型是化合反应
D.向该容器中添加氮气,能获得更多的生成物
5.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试管中放入Zn粒 B.配制溶液
C.浓硫酸稀释 D.收集氧气
6.25℃时,下列过程的pH变化符合如图所示的是( )
A.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C.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
D.一定浓度的盐酸加水稀释
7.化学实验中处处表现出颜色变化美,下列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将汞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
B.将空气中燃着的硫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黄色变为蓝紫色
C.向含有酚酞的水中滴加浓氨水,会看到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
D.往水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成紫红色
8.如图是A、B、C、D、E五种不同类别物质卡片组成的“化学拼图”,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或其溶液)间能发生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E发生置换反应
B.若B能与A、C反应,则与B可以是金属单质
C.A+C、C+D、A+D两两反应一定能生成盐和水
D.若E能与D发生化学反应,则E一定是CO2
9.小明将纸条分别紧紧卷在木棒和铁棒上,加热纸条(如图),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而铁棒上的纸条不会立即燃烧。据此推测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导热性 C.硬度 D.延展性
10.对下列实验结果推测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固体中一定含有CO32﹣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混有Cl﹣,先加AgNO3溶液,再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Cl﹣
D.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不是酸溶液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滴加硝酸银溶液
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杂质 通入氧气并点燃
C 回收氯酸钾制氧气后的二氧化锰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分离NaCl和CaCO3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蒸发
A.A B.B C.C D.D
12.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HCl ZnSO4 K2CO3 NaCl
B.KNO3 BaCl2 Na2SO4 NaOH
C.NaOH K2CO3 NaCl Na2SO4
D.HCl Na NO3 H2SO4 KCl
13.下面是同学们在复习中梳理得到的一组图象,其中图象与实验描述一致的是( )
A.将氢氧化钡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至过量
B.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D.等质量的镁、铁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14.某废液中只含有Fe(NO3)2、Cu(NO3)2、Ba(NO3)2三种溶质。为了回收金属、保护环境,小科设计了如图方案(所加试剂均过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向固体a中滴加过量的盐酸,实验现象为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溶液呈浅绿色
B.溶液B中含有的盐是Ba(NO3)2和NaNO3
C.X可能是Na2SO4
D.若回收到6.4g固体a,则加入的铁屑质量为5.6g
15.在5.6g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Cu(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AgNO3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加溶液质量为M1g时,生成Cu的质量为m1g
B.bc段发生的是Cu和AgNO3溶液的反应
C.m3的值为21.6
D.e点溶液中不含Cu(NO3)2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
16.科学语言是学好科学的重要工具。用化学式表示以下物质:
(1)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单质 .
(2)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
(3)市面上常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是 .
17.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化学方程式为 ,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如图表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 的质量.
18.钠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汗水中产生咸味的含钠物质是由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
(2)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 (可多选),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中OH﹣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①稀盐酸 ②KNO3 ③CaCl2溶液 ④MgSO4溶液
(3)下列是分析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的相关实验,其中不合理的是 。
A.证明变质:取样,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B.确定成分:取样,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C.除去杂质:取样,加水溶解,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19.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生活经验及所学化学知识填空:
(1)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是人类的基本营养物质,它们所属的类别是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大米、面粉等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
(2)桔子、柠檬等水果中含有酸,吃起来越酸的水果其果汁的pH越 (填“大”或“小”)。
(3)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在酸性环境下稳定,高温下不稳定。它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①根据信息可知,维生素C溶液显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②在下列物质中,能与维生素C溶液发生反应的是 (填选项序号)。
a.食盐 b.苛性钠 c.硫酸镁
③为较好吸收利用维生素C,食用黄瓜时宜 (填“凉拌”或“煮熟”)。
20.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镁合金(已知其他杂质不溶于酸也不与稀硫酸反应),为了测定易拉罐铝镁合金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小明开展了如图甲的实验。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氢氧化铝是一种白色沉淀,可与氢氧化钠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氢氧化镁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1)操作①表示的物质分离方法是 。
(2)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为c克时,充分反应后,溶液乙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3)根据实验数据,该易拉罐中铝元素和镁元素的质量比为 (用mA和mB表示)。
21.某粗盐提纯后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小青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来除去可溶性杂质.
(1)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步骤②中得到的白色沉淀是 (填化学式).
(3)步骤③中加稀盐酸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 ,蒸发结晶何时停止加热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5小题)
22.某学习小组用黑枸杞提取液作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室温时,将蒸馏水和不同pH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放入14支试管中,分别向每支试管中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实验结果如下:
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颜色 粉红 粉红 粉红 浅紫 浅紫 紫 紫 蓝 蓝 深蓝 深蓝 灰绿 黄 黄棕
实验二:室温时,向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4种物质,各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
实验结果如下:
物质 稀盐酸 牛奶 蒸馏水 炉具清洁剂
颜色 粉红 紫 紫 黄
回答下列问题:
(1)炉具清洁剂的pH为 。
(2)根据实验现象,不能确定牛奶呈中性的理由是 。
(3)小苏打溶液的pH为8.3,向小苏打溶液中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再滴入pH为4的稀盐酸至过量,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23.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长颈漏斗必须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 。
(2)请从上述装置中选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一组发生和收集装置: (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 。
24.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提出猜想】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① 绿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绿色沉淀
② 绿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③ 豌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④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
(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
(3)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
25.图中的a、b、c、d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连线的两物质(或其水溶液)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成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已经略去)。其中甲是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乙为氯化物,是家庭做菜时必要的调味品;a为常见的单质,它的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极广,其组成元素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所必需的;c中含有三种元素,c和d相混时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物丙。
(1)c的化学式是 。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与d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
26.小洲同学在学习“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他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
(2)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4)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5)NaHCO3与盐酸能反应,与BaCl2不能反应。
【提出猜想】
(1)溶质有NaOH、Na2CO3;(2)溶质为Na2CO3;
(3)溶质是 (填化学式);(4)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 。
【反思应用】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
四.解答题(本题共5题)
27.按我国政府要求2021年1月1日起餐饮行业已禁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可降解的环保吸管。环保纸吸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而原来塑料吸管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化学式为(C3H6)n。
(1)纤维素是一种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3)计算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多少克聚丙烯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同?
28.小明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图1),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小明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图2的实验,他加入的试剂p,结果鸡蛋吐了出来。请判断小明所加试剂p的名称,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鸡蛋被被吞进瓶内和吐出来的原因。
29.清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强水”的条目下写到“性最烈,能蚀五金”。“强水”中有硝酸,“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其中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X↑+4H2O。
(1)X的化学式为 。
(2)19.2克铜完全反应最多可生成Cu(NO3)2多少克?
30.小明在协助老师清理实验室时,发现有一瓶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混合液。他想测定该溶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此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取该混合液50g,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0g、40g、60g 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度忽略不计)。
实验2:另取该溶液50g,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7,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测得实验数据见右图。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稀盐酸的质量/g 20 40 6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2.2 m 5.5
试分析计算:
(1)实验1中,第二组数据m为 g。
(2)混合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至0.1%)
31.小聪取来3个质量均为50g的烧杯,向其中各加入8g的Fe粉、Al粉和Mg粉。但小聪
没有及时在烧杯外贴上标签,他也分不清楚3个烧杯中各装的是哪种金属粉末。于是他将3个烧杯编号A、B、C,每次向各个烧杯中滴加50g的未知浓度的同种稀盐酸,下表是每次反应完全后的烧杯总质量数据表。
烧杯总质量(g) 一 二 三 四
A 107.8 157.6 207.4 257.3
B 107.8 157.6 207.4 257.2
C m 157.7 207.7 257.7
(1)m= g
(2)第四次实验结束后, 烧杯中有金属粉末剩余。
(3)求该稀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第四次实验结束后。求B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