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作业(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7 22:0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同步作业
2021—2022 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各题。
(1)如图是为《朝花夕拾》画的一组插图。根据画面和文字提示,请分别写出三幅图的篇名。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2.北大教授温儒敏评价《朝花夕拾》:“在爱与死的反顾里,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试从以下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作品内容,来阐述这一观点。
A.长妈妈 B.藤野先生 C.衍太太
3.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结合《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这三篇文章谈谈对阿长的认识。
4.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两道题。
(1)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封建的所谓孝道,请列举他最反感的两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朝花夕拾》的插图,请任选一幅,简述与其相关的故事内容。
① ②
5.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饮,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着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 ?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多是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___________》 ,《朝花夕拾》是鲁迅年所作的一本__________(体裁)集,《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____。有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风格,其中收集了《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____》(只要写其他8篇中任意一篇的题目即可)等10篇文章。
(2)文中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父亲却让先背《__________》 ,作者感到很痛苦,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6.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选自《朝花夕拾》)
(1)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除该篇作品外,“她”还在《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篇名)里出现过。
(2)结合两篇作品中“她”的相关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7.《朝花夕拾》中,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与批判。请从下面文章中任选一篇,写出能够表现作者“温情与童趣”和“洞察与批判”的内容。
①《五猖会》 ②《狗·猫·鼠》
8.《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最为家喻户晓的一本散文集。这本散文集记录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回味他温馨的回忆又能深刻地感受到其理性的批判思想。请结合具体内容做分析。(每处举两例即可)
A.温馨的回忆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B.理性的批判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他;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本文选自_______(作者)的_______(篇目)。
(2)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加以分析。
10.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侯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二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扭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上段文字选自散文集《____》中的一篇,篇名为:《_______》。
(2)“党同伐异”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3)将画线的三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4)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根据语段回答问题。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节选自《五猖会》)
(1)别人都露出笑容,而“我”为何却不高兴?
(2)有评论说,《朝花夕拾》中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你认为《五猖会》一文,更多的是“温馨的回忆”还是“理性的批判”?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朝花夕拾》中的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选段一: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选段二: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
选段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选段一和选段二分别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两篇文章
(2)选段三中的“正人君 子”之流讽刺的是《朝花夕拾》中哪篇文章的哪种人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朝花夕拾》)
请问文中的“黑瘦的先生”是谁?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他现在毫不留情了,然而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又有些不同了。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脚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另外还加添了两名脚色,就是“正人君子”之所谓“老婆儿女”。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对于鬼,也不肯给他孤寂,凡有鬼神,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无常也不在例外。所以,一个是漂亮的女人,只是很有些村妇样,大家都称她无常嫂;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一个是小孩子,小高帽,小白衣;虽然小,两肩却已经耸起了,眉目的外梢也向下。这分明是无常少爷了,大家却叫他阿领,对于他似乎都不很表敬意;猜起来,仿佛是无常嫂的前夫之子似的。但不知何以相貌又和无常有这么像?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只得姑且置之弗论。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
②这捧着饭菜的一幕,就是“送无常”。因为他是勾魂使者,所以民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就得用酒饭恭送他。至于不给他吃,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实际上并不然。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③有人说,他是生人走阴,就是原是人,梦中却入冥去当差的,所以很有些人情。我还记得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小屋子里的一个男人,便自称是“走无常”,门外常常燃着香烛。但我看他脸上的鬼气反而多。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14.选文选自_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___________ 》。
15.请结合文本,请谈谈民间的百姓为什么喜欢无常?
16.有人说,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对无常的喜欢,其本意是表达童年时的美好回忆。请谈谈你的理解。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1)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五猖会》③《无常》
(2)“温馨的回忆”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草地上捕鸟的情景。《五猖会》写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享受游戏的快乐。《无常》写无常看到一位母亲在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魂半刻。
“理性的批判”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五猖会》写去迎神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无常》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2.示例:长妈妈,她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她是给幼年鲁迅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作者真实地描述了长妈妈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从长妈妈的形象中我们感受到了《朝花夕拾》“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
3.示例:作者心目中的阿长是复杂而立体的,但大体上还是敬佩多一点的。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她谋害隐鼠,她迷信。但作者心中她也是伟大的,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长妈妈是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
4.
(1)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2)示例:①鲁迅十岁上下的时候,养了一只隐鼠。一天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鲁迅,他心爱的隐鼠被猫吃了,于是鲁迅动了“报仇”的念头,对他所遇见的猫,追赶、袭击,打得它们垂头丧气。最后鲁迅偶然得知隐鼠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
②鲁迅的儿时,家里有一位保姆——长妈妈。虽然长妈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但她也善良、朴实,她四处寻购,为鲁迅买来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令鲁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5.
(1) 《五猖会》 回忆性散文 《旧事重提》 《狗 猫 鼠》 (或《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
(2) 迎神赛会 《鉴略》
6.
(1) 衍太太 父亲的病
(2)示例: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画,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②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虚伪:怂崽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④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帮我们擦药。
7.示例一:我选择①《五猖会》中的“温情与童趣”:想到“我”要去看五猖会,“我”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写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的吹上两天,享受游戏的快乐;“洞察与批判”:“我”正要出发“看会”时,父亲却命令我背书,读不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一盆冷水把我的兴致全浇灭,待“我”读熟后,对“看会”已索然无味了。文章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示例二:我选择②《狗·猫·鼠》中的“温情与童趣”:写一只被蛇咬伤的隐鼠对人产生了信赖和依恋,常常跑到人的面前,而且“缘腿而上”。它在“我”的书桌上“从容的游行”,舔吃墨汁,给“我”带来惊喜;“洞察与批判”: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喜欢尽情玩弄,直至自己玩厌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脾气相同,天生一幅媚态;用隐喻的手法讽刺了反动文人的残忍和媚态。
8.A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五猖会》中孩子们买“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无常》一文中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就放她儿子还阳片刻。 B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让孩子们背一些枯燥乏味的书;《五猖会》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9.
(1) 鲁迅 《藤野先生》
(2)体现了作者深深的自责,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表现了作者自省的精神。
10.
(1) 朝花夕拾 狗·猫·鼠
(2)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3)人呢,能直立、说话、写字作文了,自然是一大进步。
(4)目的是与“正人君子们”作对比,突出“正人君子们”的虚伪、丑恶的灵魂。这段是作者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南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11.
(1)父亲让“我”背书,这使得“我”去看五猖会的兴致全无。
(2)例:我认为《五猖会》中更多的是“理性的批判”。在“我”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让我背书,并且所背的内容是当时“我”根本无法理解的《鉴略》,作者在理性地批判封建社会的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违背儿童的心理。
12.
(1)《阿长与〈山海经〉》《琐记》
(2)《狗 猫 鼠》,理由: 这篇文章以动物写人,表面上写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13.藤野先生
14. 鲁迅 朝花夕拾
15.民间的百姓喜欢无常,主要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
16.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对无常的喜欢,其本意并非是表达童年时的美好回忆,而是表达对现实中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对黑暗社会的绝望,对人世不平的愤慨,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