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同步作业
2021—2022 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围绕名著进行探究式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我们设计了《朝花夕拾》探究专题“温情与批判”,请根据下表的内容提示,任选一篇,谈一谈鲁迅先生的“温情”或“批判”。
篇目名称 内容提示 篇目名称 内容提示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和“我” 《父亲的病》 名医
《二十四孝图》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藤野先生》 仙台学医
《五猖会》 背书 看五猖会 《无常》 活无常 正人君子
2.鲁迅一生痛恨流言,他曾说:“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华盖集》)“流言”在《朝花夕拾》中出现多次,其中鲁迅两次“出走”的选择都与“流言”有关。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件,并说说它是如何影响鲁迅做出“出走”决定的。
3.阅读《朝花夕拾》时,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将几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如果要探究“鲁迅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需要阅读哪些篇目?请从下面的篇目中选出合适的两篇,并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阅读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作品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一)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二)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4.文段(一)中的“我”此时心中最想做的事是( )
A.希望能够从头上浇一盆温暖热水。
B.希望有人能够快点来营救我出去。
C.希望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去看会。
D.希望自己能快点完成背诵的任务。
5.对文段(二)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我所记得的是当时父亲教我背诵的《鉴略》中的一段文字。
B.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父亲逼着我背诵《鉴略》的一段经历。
C.我感到奇怪的是,我父亲怎么那么善于寻找机会教我背书呢?
D.我感到不解的是,我父亲在那时候逼我背书实在没有必要。
6.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书中出现了作者的保姆、恩师和朋友。而这三种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位?并谈谈你喜欢他(她)的理由。
7.鲁迅曾说过:“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下面的三幅画是三位同学读完《朝花夕拾》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情节进行的创作,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幅,为其配一段内容解说。(30字左右)
8.小明同学不由想起来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提到的三味书屋,那里有他敬爱的寿镜吾老先生,但是最后他为什么选择了留学日本?
9.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我为什么会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10.在《朝花夕拾》中,有几篇文章涉及儿童教育问题,有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请你从以下文章中选择一篇或几篇,并结合内容说说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二十四孝图》
11.读《朝花夕拾》,消除了我们与经典的隔膜,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在这十篇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是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是幽默的鲁迅。
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相关篇目及内容,从以上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12.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常有用笔冷静客观而意含褒贬的写法,下面一例摘自《朝花夕拾》中的《琐记》请概括其中的“褒贬”之意。
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注)为了求新知:“我”先到了江南水师学堂,后因水师学堂“乌烟瘴气”更去了矿路学堂。在忆及矿路学堂一次汉文考试的作文题《华盛顿论》之后,鲁迅紧接着写了上面一句话。
13.阅读《朝花夕拾》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 。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
(1)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篇名),“我”知道并喜欢阅读的一部书叫____________。
(2)结合对这篇散文的整体阅读,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离开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要求填空。
(文段一)
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
(文段二)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种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去了。
上面两个文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篇目),讲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求学期间的两次心理变化,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
15.阅读名著时我们了解内容,不但要熟悉故事情节,更要把握人物形象,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选自《朝花夕拾》)
“这些事”在作品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下图所展现的故事是___,这个故事出现在《朝花夕拾》的《____》一文中,该文着重揭露了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示例一: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怀着温情回忆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真实再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形象,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感激和敬意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示例二:在《五猖会》中,鲁迅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经历,渴望观看五猖会的激动兴奋与不能去的扫兴痛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压制和摧残儿童天性的封建强制教育的憎恶和批判。
示例三:在《无常》中,活无常是个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他“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面目。
2.鲁迅少年时,衍太太散布他偷家里东西去变卖的流言,给鲁迅精神上带来极大伤害(“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跟睛”),于是让他产生了离乡的念头(“好。那么,走罢!”),之后鲁迅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
青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日本同学写匿名信诬陷他“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的流言。鲁迅据理力争,告知了藤野先生,并要求干事公布检查结果。“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但鲁迅通过这件事深刻感受到“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的悲哀,(加之幻灯片事件),之后做出了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决定。
3.《琐记》:鲁迅对雷电学堂乌烟瘴气的状况不满,就去考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接受新思想,读了《天演论》,接触西方哲学;毕业后不满足于所学,决定出国留学。
《藤野先生》:鲁迅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到日本学医,在东京,厌恶部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就去仙台;对日暮里和水户两处地名牢记不忘;在仙台,因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因弱国子民所受的歧视和侮辱而愤懑,为国人的麻木表现而痛心,决定弃医从文。
《范爱农》: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听说了革命者徐锡麟和秋瑾被清政府杀害的消息,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在青年学生要办报监督军政府,希望鲁迅做发起人时,他答应了邀请。
4.C
5.AC
6.答案不唯一。喜欢的理由可以从情节、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作用来谈,写出一个方面即可。
7.示例一:甲图,长妈妈为我买来我盼望已久的《山海经》,我无比的激动、喜悦,长妈妈看着我的高兴样而高兴。
示例二:乙图,藤野先生递过我的讲义,我翻开看时,那密密麻麻添改的内容让我惭愧,让我感动。
8.(1)父亲的病让他想到学习西方医学。(2)封建教育观念落后,崇尚八股,拒绝西学。(3)中国的新式学堂乌烟瘴气,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师懈怠迂腐,学无所获。(答出两点即可)
9.(1)不识字的阿长竟然给我买来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故而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10.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借此表达尊重孩子天性,保护并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思想。
示例二:《五猖会》写“我”心心念念的五猖会即将开始,父亲却强制“我”背《鉴略》,鲁迅借此表达了家长应当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思想。
示例三:《二十四孝图》写到了当时供给孩子的书籍形式粗拙,故事虚伪,违背人性,鲁迅借此表达儿童读物要内容健康、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思想。
11.示例: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坚决捍卫白话文,对虚伪的封建孝道进行猛烈抨击。
饱含深情的鲁迅,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深情回忆了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敬意和怀念。
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生活充满了乐趣。
幽默的鲁迅,如《藤野先生》中,鲁迅用“实在标致极了”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极具幽默感。
12.批评汉文教员缺乏新知识,暗示矿路学堂也非理想中的学校。
13.《琐记》 《天演论》 衍太太造谣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难堪和痛苦,“我”为了躲避流言和中伤而“走”了。
14.《琐记》 鲁迅
15.问“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16.卧冰求鲤 二十四孝图 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