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目标: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了解这一时期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新农作物品种输入: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多种经营发展: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3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
4
(3)商业①货币变化: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②地域商帮: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③工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经济发展的局限:(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总结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兴起: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1)李贽:
李贽自称“异端”,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发展的要求。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主张男女平等。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焚书》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历史评价
积极影响①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消极影响①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②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总结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三、小说与戏曲1.小说(1)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成就: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②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神话小说);清朝中期,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③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戏曲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舞台演出:昆曲: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长期流行。
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1)科技著作中医药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工艺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地理:徐弘祖《徐霞客游记》(2)西方科技传入(西学东渐)①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承古 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
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发展而来的。著名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
总结 中国古代科技特点和地位
(1)古代科技特点:
①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②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④科技使用: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
(2)地位:中国古代科技13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是中国科技的辉煌时代,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1)科技的发展是由政治、经济、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学理论的研究是科学深入发展的基础,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4)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5)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6)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7)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和局限给了我们哪些历史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经典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史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史料三 (明朝中后期)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摘编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史料四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且多扣克,以浚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意)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答案 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依据史料三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并概括其特征。
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征:通过购买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4)依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答案 统治者的限制和盘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明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工商业资本的短缺。
21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