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人物评价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韩少功
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莫言
写作背景
史铁生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地坛成了他生命再次出发、跋涉的起点,最终帮助他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初读文章,整体把握
1、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两部分内容上有何联系?
2、《我与地坛》第一、二两部分呈现出时空交织的特征,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生前的“母亲”和现在的“母亲”(记忆中的),都随着作者的心绪有条不紊地时隐时现,最终汇聚在文中的一句话上,请找出这句话并阐释理由。
3、在第1、2题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
第1题:
第一问: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第二问: 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从结构上讲,在文章的开头必须介绍地坛,但更主要的还是内容的需要,因为其后的内容都与这座古园有关。作者正是在这里对生死做出了理智的抉择,并不断地思考着怎样活的问题,而且作者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了成功。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和景物,抚慰着作者内心的苦痛,缓解了他迷茫的心绪,也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启示:这座古老而充满内在生机的园子,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引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长久思索。
第2题:
这句话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理由:①这句话包含了“我”“地坛”“母亲”三个要素;②从句中词语“多年来”“有过”“有过”可以看出时空交织的特点。 这句话饱含着对母亲的深情,在这里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两者构成了我的精神支点。
第3题《我与地坛》结构图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地坛
我
荒芜
生机
残疾自伤
走出阴影
精神家园
母亲
理解、希望
我
追忆、怀念
感悟、认识
精神支柱
生命的支点
研读文章,走进地坛,走近母亲,体会情感
地坛,安静祥和、与世无争地伏在那个角落里,默数这个城市的花开花谢,倾听着过客的悲欢离合;被遗忘,或者偶尔又被想起。史铁生通过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地坛,成为他永远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
1、文章第一部分有三处地坛的景物描写,阅读文章,请分别找出来并概括其特点,说说“我”从这些景物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在此基础上完成下表。
2、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段落 景物描写 特点 启示
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
3、在作者心中,“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给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章运用哪些手法来展现母爱的深挚伟大的?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5、文中“地坛”与“母亲”有着怎样的联系?请简要说明。
6、体会下列语句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探讨与分享
探讨:
1、个人探究
2、小组探讨
分享:
每个小组派名同学进行分享
第1题:
段落 景物描写 特点 启示
第一处 3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古老、荒芜、冷落、沉寂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第二处 5 蜂儿如一朵小雾……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荒芜但不衰败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第三处 7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 道。 充满生机、有激情 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第2题:
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
第3题:
(1)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是一位不张扬母爱的母亲。
(2)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找到一条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
第4题:
行动描写。写母亲默送儿子去地坛、翘首伫望、焦急地寻找以及一时找不到“我”时的步履茫然而急迫……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显示母爱的伟大,使人难以忘怀。
心理描写。借“我”之口,直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她对残疾儿子不断地“暗自祷告”“自我安慰”,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把深挚的母爱写得感人肺腑。
侧面烘托,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动人的力量。
第5题:
“地坛”和“母亲”是“我”生命中的两大精神支点: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是我的精神家园;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是我的精神支柱。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在文章的最后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第6题:
(1)小题:这是作者在地坛经过漫长的思考而得出的关于死的认识:“死”不再令人恐惧,“死”与其说是生命的结束,倒不如说成是一个漫长的节日。正是由于获得了这种认识,作者可以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
(2)小题: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寸进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人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充分传达出“我”的懂得与后悔。
品读佳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文语言极富哲理性,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阅读全文,试赏析下列语句及其表达效果。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个句子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2、“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3、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试分析两个“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4、“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5、“十五年中……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这两句话中连用六个“譬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1题:
①动词本身含有一种力度,作者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同时,四个一起连用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风雨的力量。
②这几个烜句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这里作者没有表述为“我的双腿忽地残废了”,而是说“我忽地残废了双腿”,而紧接着写它剥蚀了什么淡褪了什么,句型上就构成了一种呼应关系。同时也让残缺不全的“我”和残败不堪的地坛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而前面所谓的“宿命”,作者见到地坛后的“惺惺相惜”,通过这种表达也就有了着落。
第2题:
这句话描写了清晨露水变化的情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写,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然界勃勃生机的特征,给作者以巨大的震撼和积极的启示: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不管外界环境是怎样的恶劣,只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第3题:
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更突出了儿子对母亲痛苦心理的感受,对母亲深沉的爱,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厚情意,极具感染力。
第4题:
这句话是作者对生死的哲理性思考,在抒情中夹杂着议论。一个人的出生与死亡不由自己决定,这是自然法则。我们要做的,只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生存。既然如此,轻生的想法便毫无道理,也毫无必要了。倒不如乐观、豁达地把死看作“节日”。这样,作者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从而将自己从死的阴影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自己可贵的生命。作者在历尽著难折磨之后突然进入了一个明朗的境界,用一种拷向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心灵,几乎在绝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
第5题:
连用六个“譬如”,列举了园中的六种景物:祭坛石门中的落日、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秋风吹下的落叶,这些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任谁也不能改变”,这就是古园!虽然它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它却依然固有自己的本色:落日照耀下的灿烂、雨燕叫声中的苍凉、孩子们的光顾、古柏的镇定自若、暴雨中草木和泥土气味的灼烈清纯以及秋天落叶的味道,永不因任何的原因而改变。
从这六个“譬如”中,作者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古园的经历与自己何其相似。任人肆意雕琢的经历不正是自己因为双腿残疾而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命运的写照吗 但古园却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我”也应学习这种精神,即身体虽然残废,却不能残废自己的精神。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一、阅读《我与地坛》,完成1-4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的故事,这部分大篇幅抒情,在抒情的过程中蕴含了作者的感悟。
B 文章第二部分写的是“我”与母亲的故事,作者回忆母亲生前的种种,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C 第二部分塑造了一个疼爱、理解儿子,饱尝苦难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母亲去世以后,“我”才真正懂得母亲对“我”的那种毫不张扬的爱。
D 开始,“我”理解母亲但不懂得母亲,母亲去世以后,“我”才真正懂得母亲对我的那种毫不张扬的爱。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事物,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 .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
C .本文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挚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精神交流。
3、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二、语言运用题。
5、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结合地坛在史铁生人生中的意义,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对联中要出现“地坛”一词。要求:上下联之间要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要相对相辅,句式要对偶,字数相等。
6、母亲是文学大家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描写对象,请分别概括下面大家作品文段中“母亲”的形象。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看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碗,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籍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胡适《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