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3章光现象》达标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40分)
1.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
A.被照亮的平面镜 B.月亮 C.闪亮的宝石 D.点燃的蜡烛火焰
2.光的三原色是 ( )
A.红、绿、蓝 B.黄、绿、蓝 C.红、黄、蓝 D.红、黄、绿
3.使各种色光几乎都反射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 )
A.白色 B.黑色 C.紫色 D.无色
4.下列事例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路灯下人的影子 B.从湖水中看到岸边树的“倒影”
C.教室里的黑板“反光” D.清澈的水底看起来变浅了
5.如图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6.夏日炎炎,人们总喜欢躲在大树的阴影下乘凉,树阴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漫反射 C.光的折射 D.平面镜成像
7.“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如下图所示).关于井中月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井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B.井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井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井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8..我们学过了许多成语包含了物理知识,下列成语中的“影”,哪个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
A.杯弓蛇影 B.形影不离 C.形单影只 D.立竿见影
9.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前,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及与人的距离将( )
A.像变大,像和人的距离会变大 B.像变大,像和人的距离会变小
C.像大小不变,像和人的距离不变 D.像大小不变,像和人的距离变小
10. 太阳光垂直射到一个极小的“△”形孔上,那么它在地面上形成的形状是( )
A.“△”形的 B.“△”形的 C.“○”形的 D.“□”形的
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的传播速度总是3×108m/s B. 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物体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 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12.以相等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的光线 ( )
A.只能有一条 B.只能有两条 C.可以有无数条 D.无法确定
13.暗室里将一个小平面镜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电筒正对着镜面照射,从侧面看(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14.一束光跟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是40°,则 ( )
A.入射角为40° B.反射角为50°
C.反射角为40° D.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
15.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 )
A.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 B.与镜面的大小有关
C.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D.与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关
16.一个人坐在离平面镜1.5m处的椅子上,如果人离开椅子后退了0.5m,则此人的像到椅子的距离是( )
A.1.5m B.2m C.3m D.3.5m
17.关于高速公路上有关设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夜间行车时,总感觉到路旁的护栏处有“路灯”,这路灯就是光源
B. 夜间行车时,总感觉到路旁的护栏处有“路灯”,这是光的反射的结果
C. 中间的绿化带既能美化公路环境,又能减轻视觉疲劳,还能减弱噪声
D. 中间的绿化带能有效阻挡夜间会车时的强光,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18.如图所示,取一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中央扎一个小孔,用一层塑料薄膜蒙住杯口,将小孔对着窗外远处的景物,在薄膜上观察到窗外景物的像是( )
A.正立、等大的 B.正立、缩小的
C.倒立、缩小的 D.倒立、放大的
19. 如图一只小猫在平面镜前看自己的全身像,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图中的 ( )
20.一个同学从一块小于他身高的平面镜里恰好能看到了自己的全身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B.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该同学头部和脚部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全部进入眼内
D.此平面镜表面一定不光滑,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二.填空题(每空1分 共20分)
21.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掀起了全民诗词热。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粒璀璨的明珠,很多诗句语言简单,但意趣盎然,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如诗句“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蹄踏踏,水中嘴对嘴”中的“水中嘴对嘴”是光的______现象(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我国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掬(意思为捧)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该诗句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有_____。
22.有一对联,上联是“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人们看到“月浮水面”的情景,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而形成的月亮的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23.一人正对竖直平面镜站立,人的脸宽为20cm,两眼的距离为10cm,欲使自己无论闭上左眼还是右眼,都能用另一只眼睛从镜中看到自己的整个脸,则镜子的宽度至少为 cm。
24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则像将.
25.对于看不见的事物,人们是通过某些“效应”去研究的,空气看不见,但流动的空气会形成风,风吹树叶,树叶会晃动,我们通过树叶的晃动,就能知道附近的空气在流动,同样,红外线、紫外线虽然看不见,但红外线可通过其 进行感知,紫外线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感知。
26.小军同学身高1.6 m,当他站在平面镜前1 m处时,镜中所成的像与他相距________m.若他以0.5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4 s,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_m,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许多学校在一进楼门的位置都竖立着一块平面镜,同学们经过镜前都习惯照
一照。同学们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自己的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8.有一根高度为1m的竖直放置的标杆,在太阳光照射下,它的影长为1.1m。
同时有一根竖直放置的电线杆,它的高度是6m,影长为________m。这里认为太
阳光是_______光源。
29.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正常人眼在观察约25cm远的物体时,感到既清楚又
不易疲劳,通常把25cm称为明视距离。如果你的视力正常,则当你对着镜子梳妆时,你和镜子间的最适宜距离约是____________cm,保证人脸的像到人眼的距离是______cm。
30.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两岸风景如画,风平浪静时水中的倒影与岸上景物交相辉映,很是好看,一天早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某同学带上照相机来到河边,想拍一张有水中倒影的照片.那么,该同学应该站在河_______岸(填“东”或“西”)拍摄,这一选择是根据光的_______规律而作出的.
三.解答题(共40分)
31.(3分)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镜中所成的像A'B'.
(3分)自行车的尾灯(如图乙)是一种很重要的安全装置,夜晚,自行车后无论从什么方向照射到尾灯上的光都会被反射回去,请完成(图甲)中光路.
33.(3分)如图所示,学校楼梯拐角的墙上装有平面镜,既方便同学们整理仪容,晚上又能利用光的反射对楼道进行照明.请在图中准确画出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A点的光路图.
34.(3分)人在平面镜MN中能看见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至少把平面镜MN上的哪一部分遮住,人就看不见物体的像了,在图上画出来.
35.(3分)如图所示,已知一束光的一条边缘光线a的传播光路,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另一条边缘光线b的传播光路,并在虚线框内画出相应的光学元件.
36.(5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_______.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
37.(10分)如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_______(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38.(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红外测温仪
红外测温仪是一种非接触式辐射能量探测仪。如图甲为某手持红外测温仪。红外测温仪工作时,会探测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并将红外能量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最后将电信号转变为被测物体的温度值.红外测温仪具有测温范围大、测量精度高、响应时间短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能量。物体辐射红外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和辐射的红外波长有关,其关系如图乙所示.红外测温仪测量物体温度时,测温仪除了会接受到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还会接受到物体表面反射的红外能量,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度。测量物体温度时,红外测温仪通常会探测物体辐射的最佳红外波长,以便接受到更多的红外能量,提高测量的精度。
(1)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红外能量越_______(大/小)。(2)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探测_______(选填“温枪”或“人体”)发出红外线来测体温的。(3)物体的温度一定时,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与波长的关系是____A.波长越长,辐射的能量越大B.波长越长,辐射的能量越小C.着波长的增加,辐射能量先减小D.随着波长的增加,辐射能量先增大后减小(4)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时,红外测温仪应探测波长_______(较长/较短)的红外波。(5)物体红外辐射的峰值波长与物体温度的关系图象可能是_______。
A.B.C.D.
教师样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40分)
1.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D )
A.被照亮的平面镜 B.月亮 C.闪亮的宝石 D.点燃的蜡烛火焰
2.光的三原色是 ( A )
A.红、绿、蓝 B.黄、绿、蓝 C.红、黄、蓝 D.红、黄、绿
3.使各种色光几乎都反射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 A )
A.白色 B.黑色 C.紫色 D.无色
4.下列事例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A )
A.路灯下人的影子 B.从湖水中看到岸边树的“倒影”
C.教室里的黑板“反光” D.清澈的水底看起来变浅了
5.如图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B )
6.夏日炎炎,人们总喜欢躲在大树的阴影下乘凉,树阴的形成是由于( A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漫反射 C.光的折射 D.平面镜成像
7.“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如下图所示).关于井中月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井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B.井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井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井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8..我们学过了许多成语包含了物理知识,下列成语中的“影”,哪个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A )
A.杯弓蛇影 B.形影不离 C.形单影只 D.立竿见影
9.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前,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及与人的距离将( D )
A.像变大,像和人的距离会变大 B.像变大,像和人的距离会变小
C.像大小不变,像和人的距离不变 D.像大小不变,像和人的距离变小
10. 太阳光垂直射到一个极小的“△”形孔上,那么它在地面上形成的形状是( C )
A.“△”形的 B.“△”形的 C.“○”形的 D.“□”形的
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光的传播速度总是3×108m/s B. 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物体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 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12.以相等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的光线 ( C )
A.只能有一条 B.只能有两条 C.可以有无数条 D.无法确定
13.暗室里将一个小平面镜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电筒正对着镜面照射,从侧面看( B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14.一束光跟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是40°,则 ( B )
A.入射角为40° B.反射角为50°
C.反射角为40° D.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
15.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 ( A )
A.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 B.与镜面的大小有关
C.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D.与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关
16.一个人坐在离平面镜1.5m处的椅子上,如果人离开椅子后退了0.5m,则此人的像到椅子的距离是( D )
A.1.5m B.2m C.3m D.3.5m
17.关于高速公路上有关设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夜间行车时,总感觉到路旁的护栏处有“路灯”,这路灯就是光源
B. 夜间行车时,总感觉到路旁的护栏处有“路灯”,这是光的反射的结果
C. 中间的绿化带既能美化公路环境,又能减轻视觉疲劳,还能减弱噪声
D. 中间的绿化带能有效阻挡夜间会车时的强光,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18.如图所示,取一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中央扎一个小孔,用一层塑料薄膜蒙住杯口,将小孔对着窗外远处的景物,在薄膜上观察到窗外景物的像是( C )
A.正立、等大的 B.正立、缩小的
C.倒立、缩小的 D.倒立、放大的
19. 如图一只小猫在平面镜前看自己的全身像,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图中的 ( C )
20.一个同学从一块小于他身高的平面镜里恰好能看到了自己的全身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平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B.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该同学头部和脚部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全部进入眼内
D.此平面镜表面一定不光滑,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二.填空题(每空1分 共20分)
21.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掀起了全民诗词热。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粒璀璨的明珠,很多诗句语言简单,但意趣盎然,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如诗句“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蹄踏踏,水中嘴对嘴”中的“水中嘴对嘴”是光的______现象(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我国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掬(意思为捧)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该诗句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有_____。
【答案】反射 平面镜成像
22.有一对联,上联是“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人们看到“月浮水面”的情景,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而形成的月亮的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答案:反射 虚
23.一人正对竖直平面镜站立,人的脸宽为20cm,两眼的距离为10cm,欲使自己无论闭上左眼还是右眼,都能用另一只眼睛从镜中看到自己的整个脸,则镜子的宽度至少为 cm。
【答案】15
24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如果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移动.
【答案】(1)确定虚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远离玻璃板移动.
25.对于看不见的事物,人们是通过某些“效应”去研究的,空气看不见,但流动的空气会形成风,风吹树叶,树叶会晃动,我们通过树叶的晃动,就能知道附近的空气在流动,同样,红外线、紫外线虽然看不见,但红外线可通过其 进行感知,紫外线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感知。
【答案】热效应;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6.小军同学身高1.6 m,当他站在平面镜前1 m处时,镜中所成的像与他相距________m.若他以0.5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4 s,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_m,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2 3 不变
许多学校在一进楼门的位置都竖立着一块平面镜,同学们经过镜前都习惯照
一照。同学们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自己的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虚像,不变
28.有一根高度为1m的竖直放置的标杆,在太阳光照射下,它的影长为1.1m。
同时有一根竖直放置的电线杆,它的高度是6m,影长为________m。这里认为太
阳光是_______光源。
【答案】6.6 平行
29.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正常人眼在观察约25cm远的物体时,感到既清楚又
不易疲劳,通常把25cm称为明视距离。如果你的视力正常,则当你对着镜子梳妆时,你和镜子间的最适宜距离约是____________cm,保证人脸的像到人眼的距离是______cm。
【答案】12.5 25
30.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两岸风景如画,风平浪静时水中的倒影与岸上景物交相辉映,很是好看,一天早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某同学带上照相机来到河边,想拍一张有水中倒影的照片.那么,该同学应该站在河_______岸(填“东”或“西”)拍摄,这一选择是根据光的_______规律而作出的.
【答案】东 反射
三.解答题(共40分)
31.(3分)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镜中所成的像A'B'.
【答案】
(3分)自行车的尾灯(如图乙)是一种很重要的安全装置,夜晚,自行车后无论从什么方向照射到尾灯上的光都会被反射回去,请完成(图甲)中光路.
【答案】
33.(3分)如图所示,学校楼梯拐角的墙上装有平面镜,既方便同学们整理仪容,晚上又能利用光的反射对楼道进行照明.请在图中准确画出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A点的光路图.
【答案】
34.(3分)人在平面镜MN中能看见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至少把平面镜MN上的哪一部分遮住,人就看不见物体的像了,在图上画出来.
【答案】
35.(3分)如图所示,已知一束光的一条边缘光线a的传播光路,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另一条边缘光线b的传播光路,并在虚线框内画出相应的光学元件.
【答案】
36.(5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_______.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
【答案】(1) (2)将纸板B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7.(10分)如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_______(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或比较像和物的大小);(2)像和物大小相等; (3)M;(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 (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说出其一即可)
38.(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红外测温仪
红外测温仪是一种非接触式辐射能量探测仪。如图甲为某手持红外测温仪。红外测温仪工作时,会探测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并将红外能量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最后将电信号转变为被测物体的温度值.红外测温仪具有测温范围大、测量精度高、响应时间短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能量。物体辐射红外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和辐射的红外波长有关,其关系如图乙所示.红外测温仪测量物体温度时,测温仪除了会接受到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还会接受到物体表面反射的红外能量,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度。测量物体温度时,红外测温仪通常会探测物体辐射的最佳红外波长,以便接受到更多的红外能量,提高测量的精度。
(1)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红外能量越_______(大/小)。(2)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探测_______(选填“温枪”或“人体”)发出红外线来测体温的。(3)物体的温度一定时,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与波长的关系是____A.波长越长,辐射的能量越大B.波长越长,辐射的能量越小C.着波长的增加,辐射能量先减小D.随着波长的增加,辐射能量先增大后减小(4)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时,红外测温仪应探测波长_______(较长/较短)的红外波。(5)物体红外辐射的峰值波长与物体温度的关系图象可能是_______。
A.B.C.D.
【答案】 ①. 大 ②. 人体 ③. D ④. 较短 ⑤. C
A
B
C
D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