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课件 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课件 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8 11:5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中,我们所讲的功是指机械功。是对前一节能量转化的深化。功和能的关系是本章的一条主线,也是定量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提出“守恒”思想的重要基础。因此,正确地理解功的概念,特别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十分关键。但是,本章从功和能的角度来研究力学现象,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也比较难理解。
“功”的概念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对能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机械能以及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也有所了解,因此我们也可以先根据能量转化的多少来判断做功的多少。但在具体实例中能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是感到比较迷茫,故教师可以借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具体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教学目标
重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先通过能量的转化来判断是否做功,然后再根据对做功和不做功两种情况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最后再根据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法:主要是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法:主要是采用小组合作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从功和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
分析归纳
拓展练习
创设情境
教师走进教室,《科学》书不小心掉到地上。请同学帮忙从地面捡起,分析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做功
同学体内的化学能
科学书的机械能
(能量转化)
任务驱动
1.将重为5牛的书匀速提高1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3.将重为10牛的书匀速提高2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2.提着重为5牛的书沿水平路面匀速通过1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4.提着重为10牛的书沿水平路面匀速通过2米,再匀速上升2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小组合作: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做功(W)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s)
W = F × S
1焦耳=1牛·米
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
人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通过一段路程
F
S
F
S
深化理解
判断下图中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做功。
人用力搬石头,
石头没有搬动
人提书包在水平路面上
匀速通过一段距离
F
F
S
深化理解
1.在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
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拓展练习
2.举重运动员将150千克的杠铃举高1.8米,运动员对杠铃至少做多少功?(g=10N/kg)
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1.由于这节课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所以课堂时间可能会比较紧张,要注意语言的简练。
2.本节课侧重的是做功两个必要因素得出的过程,没有时间对物体受多个力做功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所以接下来应该安排一节有关这方面的习题课来加深学生对做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