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件(36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件(36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6 22: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胡福明
问题一:为什么一篇文章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
——回顾高中所学课文,从文体角度进行思考。
必修上册第2单元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简而言之,是新闻传播工具中的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具体来说,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丁法章《新闻评论学》
新 闻 评 论 特 点 时效性 事实性 倾向性 公众性
在新闻事实还有新鲜感和话题度时写作。 以一定的新闻事实为依托,透过事实阐述观点。 鲜明价值取向,往往基于立场,表达意愿。 从公共利益出发,回答读者关心问题,引导舆论健康发展。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发表于201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第4版人民论坛上的新闻评论。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倡导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后各大报刊争相报道有关工匠精神的新闻,本文正是在这一新闻背景下写作的,具有时效性与事实性,同时对工匠精神的阐发与倡议,很显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倾向性。坚守工匠精神,对于树立劳动光荣的观点、追求时代精神、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篇新闻评论也具有以上特点,但是这篇文章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依然带有自己的独特性,让我们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
为什么一篇文章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文本内圈划梳理相关信息,从写作背景的角度进行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本中相关背景:
(1)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
(2)“四人帮”处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他们炮制“天才论”,捏造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黑线专政论”,伪造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必然变成走资派的“规律”,胡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的谬论,虚构儒法斗争继续到现在的无稽之谈,等等。
(3)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胡诌什么“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
(4)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破碎。
(5)“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这种倾向依然存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工作上,“四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本中相关背景:
理论上混乱:检验真理标准混乱不堪——“违心的先验论”,“天才论”,“黑线专政论”等。
思想上的禁锢:精神枷锁——“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
实践上限制: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
在作者写作修改过程中有一段文字更加具体地概括了这一背景。
十年间,“四人帮”主观唯心主义横行……他们抓住片言只语吓人、大任,到处设置禁区,给人套上枷锁,所以,至今仍有一些同志,做工作、解决问题,既不总结实践经验,又不倾听群众意见,从概念出发,从原则出发,不问具体条件,把个别词句奉为教条,生搬硬套,明知不符合实际,也不敢从实际中引出新结论;遇到新情况下的新问题,不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翻书本、找语录,把个别词语作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管是否符合当前实际,不问能否做好工作;判断是非,不以实践作为标准,不拿事实作根据,而用片言只语作准则,总之,心有余悸……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解放思想,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实事求是,冲破“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把我们的革命工作做好。
本文写作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他直面当时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阻碍,直面粉碎“四人帮”后依然存在着思想禁锢,这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不前局面之下的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是一件偶然事件,但是其本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真理标准大讨论正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是拨乱反正的前提,也就是说什么是乱、什么是政,就要有一个标准来检验政务,这就需要从思想上启蒙,弄清是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前的相关背景:
1977年4月,邓小平给党中央写信,提出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就是我们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
1978年4月中旬,中央党校的学习谈论文件,《关于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提出,“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呼之欲出,由此引发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变成了一种历史的发展的必然,它也势必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这实际上正反映了这篇文章的时效性,展示出作者对时代发展问题的敏锐感。
胡福明(1935-) 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等职,现为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真理标准讨论的序曲——谈实践标准一文的写作、修改和发表过程
胡福明
粉碎“四人帮”后,我以为,“文革”要结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开始了,中国历史发展要出现重大转变。“两个凡是”出来后,问题复杂了。“两个凡是”的本质是维护“文革”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当时,我认为,中国已处于重大历史关头:要么坚持文革的理论、路线、政策,中国人民将陷入苦难深渊;要么改弦易辙,否定“文革”的理论、路线、政策,重新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
真理标准讨论的序曲——谈实践标准一文的写作、修改和发表过程
胡福明
国家、民族处于十字路口。我作为一个党员,一个理论工作者,理所当然地反对第一种前途,争取第二种前途。至此,我认识到必须批判“两个凡是”,中国的出路就在否定“两个凡是”。否定“两个凡是”,才能彻底拨乱反正。经过了近半年的摸索,到1977年6月初,我才找到了拨乱反正的根本关键:批判“两个凡是”。
……
批判对象确定了,究竟怎么批判呢?写篇批判“句句是真理”的文章,这种文章太多了,难以使人们获得新意,不会起多大作用,达不到否定“两个凡是”的目的。怎样才能有力地批判“两个凡是”呢?怎样才能使人抛弃“两个凡是”呢?必须提出科学的观点,与之对立。
……
弄清了“两个凡是”的本质,再探索与之对立的正面观点就容易了。这时我又两个选择,一是宣传“实践论”,一是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反复研究,我选择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论点,批判“两个凡是”。
文章很清楚地呈现了胡福明先生的思考过程。作为一名哲学工作者,他以哲学的反思批判本性,深入社会现实,把握问题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让文章一问世便产生极大的反响。 有人给他扣上荒谬看齐的帽子,显然文章内容刺痛了当时一部分人的神经;有的人在意他是东风第一枝,是一颗彻底摧毁“四人帮”反动思想体系的重磅炸弹,显然这些人看到了这篇新闻评论的重要的思想价值意义。
可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署的是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为什么不署作者的姓名?
历史的回忆——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和修改过程
胡福明
杨西光还同我商量说:“福明同志,我要跟你商量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发表在第一版,不以你的名义发表,而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这样可以加重文章的分量。我们没有约你写这篇文章,但是现在我们聘请你作《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我说:“行。”我说:“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批判‘两个凡是’,为了拨乱反正,文章发表后,能起到更大作用就好。”
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党校有个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反映当前社会上重要的思想理论动态,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一些报刊纷纷要求转载其中的某些文章,形成了转载理论动态文章、使用“特约评论员”署名的惯例。从此特约评论员成为当时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名称。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主编杨西光首先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送《理论动态》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与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转载此文,就是要充分扩大这篇文章的影响,这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能够产生强烈反响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所以能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首先,源于其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其次,源于其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它直面粉碎了“四人帮”后依然存在的思想禁锢,是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作者以哲学反思社会的意识以及“特约评论员”的署名,也很好地助推了它的影响力。
方法路径:首先,可以从文体特征入手分析,然后要把文章放在历史背景中考虑,可以借助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等方式,把握文章写作所能产生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对写作者、传播媒体和形式的特点等方面分析来探究原因。
小结
问题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体现出的是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转变,它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为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供了理论准备,为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确立了思想起点。
这篇文章何以能够具有解放思想、推动国家社会变革的力量?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这句话其实并非是对解释世界的否定,而是要强调其改变世界的作用,所以解释世界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哲学的事实已经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一直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小逻辑》
马克思试图强调哲学理论对社会现实的作用,也就是以哲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社会进程和发展方向。
哲学家运用反思批判的眼光,透过事物的表象解除种种虚假伪装、掩饰和扭曲所造成的对事实本身所导致的遮蔽,从而引导人们回到事情本身,并因此推动人们采取合理的行动,以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这是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体现。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
作为一篇特殊的新闻评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加凸显理性,更加强调理论的架构,这也正是它具有解放思想,推动国家社会变革的力量的重要原因所在。让我们首先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来看看它的理论架构: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结构:
导言部分:点明意图,写作动因——揭批“四人帮”,肃清流毒,拨乱反正。
第一部分:理论推导,阐明观点——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第二部分:明确原则,强化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三部分:典型事例,深化论证——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第四部分:给出结论,强调意图——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文章整体逻辑严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具有极强的思辨性,说服力。
历史的回忆——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和修改过程
胡福明
我到北京以后的修改,有几点说明:第一,把文章由三部分变成四部分,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作为第二部分。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的修改有什么作用。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部分:
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
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
作者以虚拟论题的方式,把可能会对上文观点提出的质疑或者攻击内容直接呈现出来,然后通过辩证分析论证,反驳这些质疑,从而有力支撑自己的观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的增加无疑是让文章的整体架构更加完整,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解放思想,推动国家社会变革的力量。
分析论证过程
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
引用经典理论:
马克思:……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毛泽东: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逻辑推理(三段论):
大前提: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
小前提: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结论: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分析论证过程
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
典型事例论证:
科学史方面:自然科学(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
政治路线方面:马克思主义路线、毛泽东的革命路线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展示了高超的论证艺术。正是有了这样的充分论证,才使文章更加具有批判性,能够冲破“四人帮”所树立的所谓真理标准。
分析论证过程
第三部分是如何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
45年中一直用实践来检验它——“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作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对《宣言》个别论点作修改:
《宣言》第一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加注:“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1872年,最后一篇序言中的“重要修改”:
“……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毛泽东对《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书中一部分按语作特别说明:
“1955年毛主席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时候,写了104篇按语。当时没有预料到1956年以后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阶级斗争的新情况。因此,1958年在重印一部分按语的时候,毛主席特别写了一个说明……”
作者采用伟大导师的事例来论证观点。
这部分内容是在前文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论述基础之上来进一步的论证,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它针对的是人们受“四人帮”的思想禁锢,认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决策是天然正确的,无法更改的。如果这样的话,尽管人们认清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在面对伟大导师的观点时,依然会存在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情况。因此作者选取伟大导师事例,说明他们的观点也要接受时间的检验,这便为人们放开脚步、大胆开展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分析论证过程
第三部分是如何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
革命导师这种尊重实践的严肃的科学态度,给我们极大的教育。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的;并不认为只要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图和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了。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毫无偏见。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第三部分“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文章在以典型事例有力论证“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的论点之下,针锋相对的指出“四人帮”以及“两个凡是”等相关论调的荒谬,这样便给当时存在的绝对真理或顶峰论来了个釜底抽薪,在立论的同时有力的进行驳斥。
立中有破,以“立”蓄力,直击要害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打其他有关驳论的部分,以上述分析为例进行分析。
“四人帮”处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违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他们炮制“天才论”,捏造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黑线专政论”,伪造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必然变成走资派的“规律”,胡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的谬论,虚构儒法斗争继续到现在的无稽之谈,等等。
……
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
——第二部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这一部分正是在第一部分充分论证观点,“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明确这一观点的作用。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明确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原则,进而对“四人帮”相关论调进行批驳。
文章以排比句式罗列了以上论调,以“鼓吹”“炮制”“捏造”“伪造”“胡诌”“虚构”等词语的运用,表明其唯心本质,增强批判力度,指明其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目的,这正是借助革命实践检验的结果。
文章中指出,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他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很显然这里作者不仅批驳了其唯心本质,还直指“四人帮”另立的所谓真理标准,自吹自擂,大规模宣传,强权,这些所谓的标准在实践标准面前不堪一击。
分析论证过程
分析第四部分是如何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
发展的观点:
绝对的、无条件的——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
相对的、有条件的——实践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有局限性
绝对的——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
辩证的观点: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
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
第四部分是对文章核心观点的补充完善,或者说是一种强化。从作者论证的过程来看,充分体现了反思批判意识。他提到了观点的相对性,也就是实践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有局限性,这很容易成为对观点否定的依据。但是作者直面这种问题,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理论,从而更加明确的提出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的、永远的、不断的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
列宁:
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违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毛泽东: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毛泽东: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引用列宁理论中的“不确定”阐明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相对性;“确定”,则指明了这一标准的绝对性,有力地印证了自己的观点。
毛泽东:真正的革命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理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到改正,……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发生推移转变,即是要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变化。
连续引用三条毛泽东的经典理论,既是对自己观点的有力支持,同时也起到很好的对自己观点阐释的作用,使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这一观点更加明晰。
这里充分体现了本文比较突出的论证特点:引用经典理论来增加观点的说服力。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在时代背景之下,以哲学的武器展开斗争的艺术。在“凡是”思想之下,人们更多被禁锢在一些思想上的禁区,这实际上在某些程度上是扭曲了毛泽东思想,是一些冒充毛泽东思想的谬论。作者在文章中应用这些经典理论,不仅仅起到论证观点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让我们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实面貌。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根本改变,从而让人们勇于面对新问题,推动人们以实践来检验真理,让迈开实践的大步成为可能。
小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现在作者立足于哲学方式解释世界,力图推动世界改变的主动意识,理论架构严谨,采用逻辑推理,典型事例引用经典理论文本对核心观点充分论证,同时直击当时“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立中有破,以“立”蓄力,直击相关论调要害,使理论具有转变人们思维方式的作用,从而展示思想的力量,使得人们展开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成为可能。
挖掘理论文章所具有的现实力量,我们需要从文章构思的起点入手,关注作者基于现实反思的过程,还可以通过考察文本对理论武器的有力论证来感受其力量,还可以从哲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角度思考,挖掘哲学对生活产生影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