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会引起易燃、易爆物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情况是
A.厂房或仓库注意通风 B.不与其他物质混放
C.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 D.搬运时轻拿轻放
2.运送烟花的车辆上需要张贴的标志
A.B.C.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增大了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B.电瓶车充电时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实验室用品尝味道的方法区别食盐和蔗糖
D.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
4.大火往往由一个烟头引起,故防火要从细节做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的“罪证”是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下列建议可行的是
A.开发太阳能 B.禁止使用煤
C.禁止使用汽油 D.禁止使用天然气
6.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而在纯氧中却能燃烧。与这一事实最密切的因素是
A.铁丝的表面积 B.氧气的浓度 C.铁的着火点 D.燃烧区的温度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池可以将化学能和电能进行相互转化
B.酒精燃烧时释放出能量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太阳能
D.电灯通电是将电能转变成光能、热能的化学变化
8.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目的 点燃红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干燥的面粉爆炸实验 燃烧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验证氧气支持燃烧
实验
A.A B.B C.C D.D
9.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书、档案失火,通常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燃烧
C.身上的衣物着火,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D.“吹灭蜡烛”灭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10.“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随时携带手帕,减少使用面巾纸 B.尽量搭乘公交车,减少使用私家车
C.实验后的废酸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D.森林公园里的残枝落叶可就地掩埋
11.某同学给纸厂提供如下温馨提示,你认为错误的是
A.芦苇着火时,只能用沙子灭火
B.芦苇仓库外要有明显的防火警示标志
C.芦苇仓库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D.芦苇仓库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齐备的消防器材
12.关于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都是化学反应 B.都是氧化反应
C.都是化合反应 D.都是放热反应
13.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A.利用电热器取暖 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
C.火力发电 D.利用蜡烛照明
14.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15.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雾霾天气增多。雾是水蒸气,本身无污染;霾由细小颗粒物组成,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化工生产、汽车尾气以及地面灰尘等。雾霾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下列治理雾霾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调整能源结构 B.控制车辆使用 C.加强城市绿化 D.关闭厂矿企业
二、填空题
1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几十万倍才能看到苯分子的存在,是因为__________。
(2)向某水样中滴加肥皂水,产生大量浮渣说明该水样是_______(填“硬水”或“软水”)。
(3)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氢气具有________性,所以氢气可用来做燃料。
17.近一个月来,忻州市空气质量一直保持在优良状态。如图是忻州市投入使用的电动公交车。
(1)从环保的角度,写出电动公交车相比汽油汽车的一个优点是____________。
(2)引起空气污染的物质很多,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氮d.二氧化硫e.固体粉尘
18.在“二氧化碳、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氦气”中选择适当物质价填空。
(1)能作为高能燃料的是_____________。
(2)制作硝酸和氮肥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
(3)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____。
(4)能用于炼钢的是_____________。
(5)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____。
(6)用作电光源的是_____________。
19.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_____;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_;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填序号)。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
(5)遇到灾难,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未成年的你在火灾现场,你可以做的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20.水、火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_____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2)图 1 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_____________;
(3)图 2 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4)图 3 是“电解水实验”示意图,图中试管 A 中的气体是 _____________。
(5)生活中,人们常用肥皂水检验水样品是硬水还是软水。肥皂水遇 _____________(填“硬水”或“软水”)泡沫少、易起浮渣。生活中通过 ____________将硬水变为软水。
三、推断题
21.现有A、B、C、D四种常见元素,A元素的单质是最清洁的燃料;C元素的单质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B元素的单质是目前世界上年产最高和使用量最大的金属,能在C元素的单质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W;D元素可组成多种单质,其中一种单质在C元素的单质中剧烈燃烧可生成化合物DC或DC2,DC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写出A、B两种元素的名称或符号:A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元素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 ;
(3)该B、C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红色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B元素在该红色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 ;
(4)写出B单质在C单质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通电条件下由某种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生成元素A的单质和元素C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2.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实验时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则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工业常需分离H2、CO2的混合气体。某同学采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也能达到分离该混合气体的目的。
操作步骤如下:
①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混合气体,可收集到___________气体。
②然后,___________(填操作),又可收集到另一种气体。
23.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
(1)A中红磷必须足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
(2)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C中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4.火山爆发时,大量水蒸气和二氧化硫混杂在火山灰中,随空气流动,大面积蔓延。
(1)二氧化硫()中硫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
(2)据专家估算,全球火山每年释放出数百亿千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经过一系列变化生成硫酸,加剧了酸雨污染。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试计算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硫酸的质量______________。
(3)除火山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会加剧酸雨的形成。写出一种有利于减少酸雨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
25.实验室用C还原CuO,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得到10g白色沉淀,求参加反应的C和CuO的质量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3.A 4.C 5.A 6.B 7.D 8.B 9.C 10.C 11.A 12.C 13.C 14.C 15.D
16.(1)笨分子体积小。(2)硬水(3)可燃性
17.(1)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合理即可)(2)a
18.(1)氢气(2)氮气(3)二氧化碳(4)氧气(5)二氧化硫(6)氦气
19.(1)可燃物
(2)打开房门致使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足量的氧气(或有了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流通)
(3)A
(4)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5)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现场(合理即可)
20.(1)H2O(2)可燃物(3)隔绝氧气(4)氢气(5) 硬水 煮沸
21.氢元素(H) 铁元素(Fe) Fe2O3 +3 3Fe+2O2Fe3O4 2H2O2H2↑+O2↑ 分解反应
22.(1)长颈漏斗
(2) 2KMnO4K2MnO4+MnO2+O2↑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并导管
(3)CaCO3+2HCl═CaCl2+CO2↑+H2O
(4) 氢气 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
23.(1)为了耗尽装置内的氧气
(2)引流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4. 植树造林(答案合理即可)
25.1.2g、1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