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封臣解下佩带的武器,脱帽,下跪,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
A.奥斯曼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西欧各国 D.高丽王朝
2.如图是西欧某国庄园的示意图,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林地与荒地归庄园法庭经营 B.领主土地的收入归庄园共有
C.佃户不需要耕种领主的领地 D.农奴的生活来源于份地收入
3.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主要包括:
①封建等级制
②庄园制
③等级君主制
④基督教的精神垄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争取城镇特权的斗争发生在11—12世纪。伦巴第城市联盟、巴黎及法国北部城镇取得自治权的方式多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伦巴第城市居民武装反抗取得自治权
②法国国王为加强王权,打击封建领主,给予城市自治权
③领主为发展庄园经济和促进大学的发展,给予城市自治
④城市居民取得自治需要反抗基督教征收什一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11—13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拥有巨额资本的商人崛起为社会新权贵,他们不是凭借武力,也不是他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工匠在经济上对他们的依赖,在原料供应、成品出口等环节中获利,例如巴黎权贵成立了控制水路贸易的商业行会,并选出1名市长和4名市政官,负责处理政务,管控经济,主持司法。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权贵与庄园主相比,根本区别在于
A.要求解除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
B.城市通过选举等办法确立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度
C.城市权贵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
D.依靠经营工商业而不是通过控制土地来获取财富与权势
6.他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对帝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
A.《汉谟拉比法典》 B.《罗摩衍那》
C.《查士丁尼法典》 D.《权利法案》
7.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君主专制下的政教合一国家 B.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8.《拉夫连季耶夫编年史》是俄国编年史中最古老的抄本,于1377年编写。它和完成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伊帕季耶夫编年史》详尽地记载了12世纪时南部基辅罗斯的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朴实生动,富有戏剧性。通过这两部文献,可以判断
A.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B.莫斯科公国统一国家建立
C.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D.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两洲
9.8世纪中期,帝国极盛之际,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然其疆域之辽阔,为历史之空前。这里的“帝国”指的是
A.波斯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埃及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0.我国古籍自汉代以来就把罗马帝国称为大秦国。唐太宗时期(626—649年)的“大秦”指的是
A.罗马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阿克苏姆王国
11.奥斯曼土耳其不断扩张,导致的后果主要是
①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②阻碍了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发展
③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④加速了基督教神学的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A.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13.下列的历史现象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雅典城邦制民主政治出现 ②亚历山大东征推广希腊文化
③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 ④欧洲一些自治城市兴办大学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14.以下属于美洲古老文明的有
①玛雅文明 ②阿兹特克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努比亚文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15.欧洲行会大都以居住区和宗教、慈善功能为基础进行组织。城镇当局组织行会,主要是为了控制生产,控制工匠。而控制价格和产品质量既符合商人利益,也符合消费者利益。因此,即使在城镇权贵垄断政权的时期,法律也允许行会成为垄断性的行业组织,只有行会成员才有权从事该行业,行业培训也由本会工匠安排。这说明
①行会是工匠和商人的同业组织 ②行会制定保护主义政策以排挤新来者
③行会维护本行业生产经营秩序 ④城市行会集体抵制城市权贵垄断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乔瓦尼·维拉尼(1276—1348年)在其所著《编年史》中,对佛罗伦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作了充分的统计分析:“佛罗伦萨有2.5万15—70岁符合兵龄的人,都是自由公民,其中1500名有权势的贵族公民。……平均每天有1500名外地人、旅行的人和兵士在佛罗伦萨逗留,还不算在修道院退隐的男女修士。学龄男女青少年(学生人数)约在8千至1万之间,在6所学校学习算盘和算法(数学)的儿童有1000—2000人。在4所高等学校学习语法和逻辑学的学生约有550—600人。佛罗伦萨和附近乡镇的教堂,加上修道院和修会教友教堂,约有110所。做羊毛加工的作坊有200处或更多些,这些作坊制造7—8万条毛毯,价值120万金弗洛林,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钱就地付给雇工(支付工资),还不算羊毛商经营的收益和靠此生活的3万多人。
——(法)德尼兹·加亚尔等著,蔡鸿滨等译《欧洲史》
材料二 西欧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在发展繁荣之后必然会对其母体——封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它与落后的束缚其发展的封建制度和经济之间的矛盾必将突出与尖锐化,并最终演变为导致其瓦解的主体力量。
——胡杨《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城市的兴起,论过程,是演进的;但论结果,是革命的。
——(美)汤普森著,徐家玲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佛罗伦萨城市与同时代的西欧乡村社会相比,有哪些不同?
(2)中世纪西欧城市复兴大约从何时开始?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中世纪城市兴起给西欧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谈谈如何理解“城市的兴起……论结果,是革命的”。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书纪》卷二十五记载:
“大化二年(646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改新之诏”……“其三曰,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授受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十二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其四曰,罢旧赋役而行田之调……”即废除原有之赋役,以租庸调取代之,具体做法是: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冯玮著《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改新”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高丽王朝(918—1392年)为了普及儒家文化和汉文学,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儒学教育制度,创置了学校。《高丽史》卷74《选举志序》中也提到“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958年)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摘编自姜夏《高丽中期汉诗研究》
(2)材料二反映高丽王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有何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查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1)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材料二 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同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统统搬上船去了……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继续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我们给伤号治伤后便扬帆起航。
——(西)贝尔纳尔·迪亚斯著《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试卷第2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授予土地的是封君,领取土地的是封臣。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故选C;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都掌握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实行专制统治,AB排除;高丽王朝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D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结合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
2.D
【详解】
图中描绘的是西欧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庄园内土地经营的情况。庄园的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故D正确,BC错误;庄园法庭负责审理庄园内的案件,维护庄园秩序,并不负责经营庄园内的荒地和林地,排除A。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封建等级制和等级君主制,经济上的表现是庄园制,在思想上教会控制人的一切,因此①②③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4.A
【详解】
中世纪欧洲城市取得自治权的方式多样,有的通过与封建领主谈判,有的通过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装斗争,①反映了伦巴第城市联盟取得自治权的方式,②反映了巴黎及法国北部城镇取得自治权的方式,故选A;取得城市自治对发展城市经济、城市的大小和财富总量相关,排除③④,故排除BCD。
5.D
【详解】
城市居民通过经营工商业积累资本,城市权贵是在工商业经营环节中通过控制工匠来获得财富,而不是依靠武力夺取财富,也不是像庄园主那样,通过控制土地剥削农奴,农奴被迫依附于庄园主,城市中,权贵组织行会,并组成管理机构,以实现对城市的控制,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信息,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城市权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排除C。
6.C
【详解】
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期间,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的、完整的法律体系,故选C;《汉谟拉比法典》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制定的,排除A;《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史诗,排除B;《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文件,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联系《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分析解答。
7.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5世纪开始,此时欧洲各国建立的主要王权专制的 国家,在王权专制下实现了中央集权,所以“新君主国”指的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故选B;“政教合一”、“议会主导”、“教皇控制”、“宗教神权”等说法都与史实不符,排除ACD。
8.A
【详解】
材料中显示,两份文献主要记载了12世纪基辅罗斯的历史,而基辅罗斯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可能在文献中有所反映,故选A;莫斯科公国是在反抗金帐汗国的统治中建立起来的,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排除B;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到17世纪末,俄罗斯扩张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记载了12世纪时南部基辅罗斯的历史”,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9.D
【详解】
根据“8世纪中期”和题意描述可知这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指的是阿拉伯帝国,故选D项;波斯帝国灭亡于公元前4世纪,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和埃及帝国都与“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不符,即它们都没有和中国接壤,排除BC项。故选D。
10.C
【详解】
唐太宗统治期间是公元7世纪,先确定这个时间定位,再来判断选项中这些国家统治的时间。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统治开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到1453年灭亡。因此,唐太宗时期的“大秦”指的是东罗马帝国,故选C,排除AB;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埃塞俄比亚,4世纪,一度成为地区强国,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太宗时期(626—649年)的‘大秦’”,结合罗马帝国发展的历史分析解答。
11.B
【详解】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不可能传播基督教神学,排除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在统治范围内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对统治区域内的工商业者和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东西方的贸易,故②③正确,①错误; ②③正确,故选B;①④错误,排除ACD。
12.C
【详解】
材料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天皇权威和建立中央及地方官制,结合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革,模仿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故选C;信息中没有涉及国家法律体系的建立,排除A;到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度开始瓦解,庄园经济和武士集团形成,不是大化改新措施实施的结果,排除BD。
13.A
【详解】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发展起来。公元前6世纪开始,雅典城邦制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通过军事征服,建立起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10—11世纪起,欧洲兴起众多的城市,城市取得自治权,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故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列,正确的①②③④,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B
【详解】
印第安人生活在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美洲古代文明,①②③正确,故选B;努比亚文明受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兴起于尼罗河上游,排除④,故排除A;CD不全面,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美洲古老文明”分析解答即可。
15.A
【详解】
行会是按行业组织起来的,在城镇中专门化的行业往往在同一条街上经营,行会制定保护主义政策以排挤新来者,行会控制生产,控制工匠,控制价格和产品质量,维护了本行业生产经营秩序,①②③正确,故选A;④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排除BD;C不全面,排除。
16.(1)与农村的农奴相比,城市居民是自由公民(市民);与乡村封闭的庄园自然经济相比,城市是开放的商品经济,工商业发展;城市世俗教育发展,有大量的世俗学校和人数众多的学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等。
(2)从10—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3)为了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维护市民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许多城市通过武装斗争、金钱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的自治权。城市的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市民阶层,推动了等级代表会议和等级君主制的形成,市民阶层得以参与政治。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的自然经济——庄园制度瓦解,使农奴逐步获得人身自由。随着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大学兴起,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详解】
(1)根据“佛罗伦萨有2.5万15—70岁符合兵龄的人,都是自由公民”得出与农村的农奴相比,城市居民是自由公民(市民);根据“做羊毛加工的作坊有200处或更多些”得出与乡村封闭的庄园自然经济相比,城市是开放的商品经济,工商业发展;根据“学龄男女青少年(学生人数)约在8千至1万之间,……在4所高等学校学习语法和逻辑学的学生约有550—600人”得出城市世俗教育发展,有大量的世俗学校和人数众多的学生;根据“就地付给雇工(支付工资)”得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等。
(2)10—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并通过多种手段争取自治。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市民阶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制度瓦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大学兴起。这些新因素,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产生,奠定了基础。
17.(1)内容: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政策:传播儒家文化和汉文学,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模仿中国唐朝制度实行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影响:科举制度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高丽王朝的文学和文化发展;科举制度的平等、公正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详解】
(1)内容:根据“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授受之法”“以租庸调取代之”得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度。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政策:根据“为了普及儒家文化和汉文学,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儒学教育制度,创置了学校”“以科举选士”得出传播儒家文化和汉文学,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模仿中国唐朝制度实行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影响:可从推动高丽王朝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18.(1)特征:农业发展;畜牧业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比较活跃;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2)消失原因:欧洲侵略者武力征服和掠夺财富;欧洲殖民者宗教控制。
【详解】
(1)依据材料“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从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财富分配及社会阶级关系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2)从“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同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统统搬上船去了”“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可知,玛雅文明的消失与殖民侵略、宗教控制相关。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