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地形和地形图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7地形和地形图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8 17:0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形和地形图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根据该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点的地形为峭壁
B. 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C. 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D. 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2.小应从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得到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 CB坡度比DB坡度更陡 B. A处比B处海拔高 C. E处是山脊 D. B、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
3.分析如图所示地形剖面,下列有关甲、乙、丙和丁四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气温波动最大的是甲地,因为受海陆性质影响 B. 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丙地,因为海拔最高
C. 年降水量最少的是乙地,因为处于迎风坡 D. 年降水量最多的是丁地,因为处于背风坡
4.温洲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风力 B. 流水 C. 海浪 D. 冰川
5.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冰川 B. 流水 C. 风力 D. 海浪
6.下图各等高线图所反映的地形为山谷的是(单位:米)( )。
A.
B.
C.
D.
7.某校学生在科学课上,用橡皮泥制作了一组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品,以下图为同学们制作时使用的底图。
(1)根据上图制作出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上图地形部位有一处标注存在错误,是( )。
A.山脊
B.鞍部
C.山谷
D.陡崖
8.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 台湾海峡 B. 舟山群岛 C. 戈壁滩 D. 四川盆地
9.下列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不一定相同 B.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
C. 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会交叉 D.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不一定相同
10.下列地形变化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 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 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 风蚀蘑菇的形成 D.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11.如图是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造成该地区地形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的沉积作用 B. 流水的侵蚀作用 C. 风力的沉积作用 D. 风力的侵蚀作用
12.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板块的“漂移”运动 D. 流水、风、生物等
二、填空题
13.读下面三幅地表景观图,填空回答。
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 。
1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A.山顶、山脊、峭壁、山谷
B.山顶、山脊、山谷、峭壁
C.山谷、峭壁、山顶、山脊
D.山顶、山谷、山脊、峭壁
(2)乙河千流流向大致是( )
A.从西向东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北向西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三、解答题
15.某山区水资源丰富,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要从图上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四、实验探究题
16.周日,小明和小红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们征得家长同意后,查阅了此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图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称________。
(2)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________处(填数字)。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________地。
(4)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________千米。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
【解答】A、由图可知,F点等高线重叠,即该处的地形为峭壁;故A正确;
B、CD的图上距离为3cm,而比例尺为1:50000,所以CD的实际距离为;故B错误;
C、由图可知,D点在C点的东偏北方向;故C错误;
D、BC的等高线比AC更加密集,所以BC路线坡度较陡;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 A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
【解答】A、由图可知,CB的等高线比DB的等高线密集,因此CB的坡度比DB的坡度陡;故A正确;
B、A处位于海拔300米等高线内,而B处位于350米等高线内,因此B处海拔比A高;故B错误;
C、E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是山谷;故C错误;
D、由BD的等高线数据可知,BD的相对高度是100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 B
【解析】【分析】风沿斜坡往上吹的为迎风坡。在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使其被迫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这种雨被称为地形雨,降水较多。在背风坡,气流因下沉而升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根据迎风坡与背风坡的特点对照地形图解题即可。
【解答】A、受海陆分布影响,甲地海洋性强,但是气温波动最小,A不符合题意;
B、随海拔上升,气温降低,丙地海拔最高,丙地的年平均气温最低,B符合题意;
C、乙地处于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
D、丁地处于背风坡,年降水量最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 B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我国东部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
【解答】我国东部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因流速减低,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我国浙江温州地区位于我国降水丰富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是外力流水作用形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 B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 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其地形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
故答案为:B。
6.【答案】 B
【解析】【分析】依据山谷的等高线特点回答即可;
【解答】A、等高线闭合,内低外高,属于盆地;
B、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属于山谷;
C、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属于山脊;
D、等高线重叠,属于峭壁;
故答案为:B。
7.【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势地貌不全一样,五种突出地形分别是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
【解答】(1)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左侧是陡崖,中间是鞍部,右上方是山脊;乙图符合题意;
(2)山谷是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而图中标注山谷处的等高线是向海拔低处凸出,此处地形是山脊;
故答案为:(1)B;(2)C。
8.【答案】 C
【解析】【分析】每当干燥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洪积平原上的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尘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那些细砂则被风携带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径比较大的砾石,则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滩地貌了。
【解答】戈壁是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按成因砾质戈壁可分为风化的、水成的和风成的三种。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冲积而成。当发洪水,特别是山区发洪水时,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渐减弱,在洪水冲击地区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
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岩石。由于长年累月日晒、雨淋和大风的剥蚀,棱角都逐渐磨圆,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石头(学名叫砾石)。这样,戈壁滩也就形成了,因此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戈壁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指相邻2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度相等,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度越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之间不可能重叠,但是陡崖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 , 同一等高线表示的高度各点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也相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 B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大堡礁是在地壳下沉的过程中,由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 A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根据图示区域的海拔及河湖广布特点,该区域应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地形剖面图上看,该地形区的河流是地上河,应为河流的中、下游。在河流的中、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长年累月,形成“地上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 D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流水、风、生物等能引起地形改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3.【答案】 乙
【解析】【分析】地球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比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解答】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乙,它形成的是风蚀蘑菇。
故答案为:乙
14.【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理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
【解答】(1)①处于等高线密封圈内中间部位,属于山顶;②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③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④等高线的汇集处,是峭壁;故B正确;
(2)由右上方的指北方向可知,乙河流是南北流向,河流是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因此乙河流是从北向西南流;
故答案为:(1)B;(2)C。
三、解答题
15.【答案】 答题要点:①选C点; ②两侧是山脊 ,此处建大坝省工;
③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④汇集了山谷内所有水流,水资源丰富。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选C点,由于C点两侧都是山脊,此处可以建大坝省工,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汇集了山谷内所有的水流,水资源丰富。
故答案为: ①选C点; ②两侧是山脊,此处建大坝省工;③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④汇集了山谷内所有水流,水资源丰富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山顶
(2)1
(3)C
(4)3
【解析】【分析】此题以地形图为依托,考查等高线,判断地形等。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解答】(1)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F为等高线最高位置,故为山顶。
(2)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故 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1.
(3)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4)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 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3千米。
故答案为:(1) 山顶(2) 1(3) C(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