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博物”是先秦时期已有的概念。朱熹传授的格物说中,也彰显了博物传统,他认为格物首先是“穷天理、明人伦”,然后才是“一草木一器用之间”。1903年,王国维提出知育、道德和美育三者兼顾的教育宗旨,博物学被纳人知育的范畴。据此可知
A.博物学属于理学的宇宙观 B.传统博物学忽视对自然现象的探索
C.博物学在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D.教育观念的进步影响博物观的改变
3.美国学者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恳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意在强调
A.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是难于考证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中华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4.妇好在商朝武丁时代参加并指挥对土方,八方、夷方、鬼方等方国的大作战,在其墓葬中出土了代表军权的大铜钺。据此可知商代
A.母系氏族色彩浓厚 B.宗法等级观念淡薄
C.华夏文明不断扩展 D.中央集权观念萌发
5.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荀子的主张
A.意在突出儒家的地位 B.奠定了法家的思想基础
C.顺应政治发展的潮流 D.改变了社会动荡的局面
6.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族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与纺织:藏族保存了两大古代佛学著作《甘珠尔》和《丹珠尔》;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受蒙古语影响而形成。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由汉族人民首先创造的 B.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C.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D.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
7.中国古代的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主要有天、地、君、亲、师,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A.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C.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D.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8.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他说:“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指
A.儒家的和谐思想 B.儒家的德治思想 C.法家的法治思想 D.道家的无为思想
9.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工匠改造了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绘制了中国神仙世界的图像,还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真可谓一窟一世界。这一现象
A.最有可能发生在汉魏时期 B.说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途径
C.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D.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与统一并存
10.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11.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12.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太祖之妹初嫁米福德,守寡后再嫁高怀德:范伸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大后才归宗。南宋以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再无皇亲公主多次下嫁记载,民间再婚现象日渐式微。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儒学地位得到巩固 B.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
C.抑商政策成效显著 D.理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13.明清之际,某思想家主张: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下列言论与之相近的是
A.民贵君轻 B.弱者道之用
C.天行有常 D.君权神授
14.造纸术发明后,6世纪传到了朝鲜和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到欧洲,16世纪传到美洲,19世纪传到大洋洲。导致这一先进技术传播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道路阻隔,交通不便 B.农业文明时代相对闭塞
C.文明冲突,战争频繁 D.中国对造纸术专利保护
15.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仕”与“隐”是自士阶层出现便困扰士人身心的两难选择。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实际上“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最终目的还是“仕”。汉代大一统确立后,由于国家的强大,士人深受鼓舞,投身庙堂成为自然选择。但东汉中后期一直到南北朝,由于时局动荡,士人或归隐山林放浪形骸,或欲隐却仕苟且偷生,在生存和内心自由之间痛苦挣扎。唐朝科举兴盛,思想开放,仗进之风大起,乐于高卧山林者凤毛麟角。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时令人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注催生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他更愿意选择远离朝廷政治权力中心,到州郡做地方官或闲职散官,似官似隐,同享世俗享乐与精神自由。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
——引用自微博作者橙子辅导《传统心态与行为》
(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仕隐观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
参考答案
1.B2.D3.C4.C5.C6.C7.D8.A9.C10.A11.C12.A13.C14.B15.C
16.(1)特点: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成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
(2)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
17.(1)特点:隐为仕服务(仕主隐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素:政治环境;儒家社会责任感;士人的探索反思;佛道思想的融合。
(2)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指的是亦官亦隐,与现实政治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是中唐时期政治环境恶化、国力衰弱的背景之下士人吸收传统仕隐思想和佛道思想的产物。评:积极:调和了仕与隐之间的矛盾,为后世文人心态的成熟作了铺垫,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消极:弱化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一定程度上促使士大夫价值观庸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