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7 08:2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
1.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示区生动地再现了先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这说明河姆渡人(  )
A.是最早的人类 B.过着群居生活
C.生活丰富多彩 D.进入农耕时代
2.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最明显变化是(  )
A.学会使用火 B.能够制造工具
C.开始过群居生活 D.生活逐渐稳定
3.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4.远古的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是人类(  )
A.开始学会用火
B.开始学会制造工具
C.开始学会捕猎
D.开始学会种植和饲养家畜
5.清中期,由于北方不适于种植水稻,因此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玉米、甘薯在中国的推广种植(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有利于抑制土地的兼并
C.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6.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  )
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
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
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
7.16世纪初,欧洲人大量移民美洲,亚欧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世界各地。同时,欧洲人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现象说明(  )
A.人类历史打破彼此孤立的状态
B.美洲在世界交往中居于中心地位
C.殖民掠夺对美洲传统文明的破坏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8.“哥伦布交换”造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悲惨的人口灾难,1500年至1800年之间,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从长期来看,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这反映出物种交流(  )
A.起源于新航路开辟以后 B.推动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
9.17世纪以来,在欧洲的许多地区用马铃薯做的饭菜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这种转变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
B.全球联系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
C.经济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
D.欧洲民众的生活质量在全球最高
10.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1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玉米和马铃薯 B.小麦和水稻
C.马铃薯和小麦 D.水稻和玉米
11.国家统计局(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辽宁省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67.8亿斤,为历史第三高水平,“中国碗,辽宁粮”表明粮食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目前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下列属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是(  )
①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②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③工业化城市化加速
④全球人口的大增长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2.《“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生产过程整洁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动监测已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处置不符合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据此可以看出(  )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
B.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改进
C.国家卫生环境已经得到改善
D.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13.“精确农业”是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实施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它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质上属于(  )
A.原始农业 B.传统农业 C.近代农业 D.现代农业
14.1996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中,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方针是(  )
A.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B.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
C.统筹消除饥饿的共同资源
D.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15.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危及食品安全的因素有(  )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
③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
④世界性饥饿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我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水稻的传播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距今七千年前,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了发达的稻作文化。黄河流域先秦时代比今天温暖,宜种稻的下隰地较多。《史记 夏本纪》《豳风 七月》《小雅 甫田》《白华》《周颂 丰年》等都有多地种植水稻的记载。先秦时代北方产稻地区比现在更广,但种植面积却不大,在黄河流域的作物构成中,稻比不上粟的地位。稻和粱都是珍贵的食品,稻大多是用来酿酒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摘编自文慧《稻米传奇》
材料三: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
——摘编自文慧《稻米传奇》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稻作文化的特点,并简析隋唐到宋代江南稻米广为种植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稻米之路”形成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引进栽培了许多来自域外的农作物品种。源于西亚的小麦在汉代得以推广,唐朝之后甚至取代了中国原产的粟,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汉代以后,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以麦豆秋杂轮作复种二年三熟制为主要形式的轮作复种制;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后也发展了稻麦两熟制。宋代占城稻的推广,尤其是明清之际大量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而又高产的美洲作物引入中国,使得难以利用的荒山、丘陵、滩涂得以开发,从而增加了粮食生产的面积和产量,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构成。
——摘编自王思明、刘启振《中华农业文明的融合与再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二 棉花的种植,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宋元之际,棉花从海南和西北地区传播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农书》认为,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带毡毯之用,以补衣缨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和利用棉花的特点。
1.D2.D3.C4.D5.C6.A7.A8.C9.B10.A11.D12.A13.D14.D15.A
16.(1)特点:范围广;历史悠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的开发,成为了水稻良田;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2)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影响了种植国家的饮食文化;增进了中外友谊;扩大了中国和东亚文化的影响。
17.(1)途径: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推行复种轮作制;有效利用贫瘠土地。
意义:改善了粮食结构;丰富了民众生活;缓解了人地矛盾;推动了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点: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