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暨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2021.11
1.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2.选择题答案必须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1年3月,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出土的500多件器物再次震惊中外。专家们普遍认为,加上20世纪80年代所发现的2个祭祀坑,这8个祭祀坑总体构成了三星堆祭祀区,是古蜀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这表明
A.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最重要的途径 B.古蜀国存在对天地祖先的崇拜
C.专家的解释基于文献和实物的互证 D.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无交流
2. 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 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 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 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D. 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3.《资治通鉴》记载:“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边境屯田助推了边防的拓展与巩固 B.藩镇割据阻断了屯田制的推行
C.屯田制的推行完善了国家管理体制 D.都督府的设置确保了丝路畅通
4. 1015年,蔡齐考中状元,宋真宗问主考官是否认识蔡齐,当被告知朝中无人认识这名状元时,他如释重负地道:“人无知者,真所谓攫求寒畯也。”据此可知,宋真宗意在
A.确保科考公平公正 B.抑制门阀士族势力发展
C.选拔寒门才俊为官 D.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
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人均经济量下降;工农业生产力长期没有突破性发展;商品市场关系难以向深层扩展;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该学者旨在说明当时
A.人口增多造成人地矛盾非常尖锐 B.传统社会制约经济变革
C.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无法并存 D.生产工具和技术承古萌新
6.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时谈到,如果仅从当前需要来看,自造轮船还不如雇买,但要“求其精、求其备,而尽其所长归之中土,相衍于无穷,非许以重资不可”。左宗棠意在
A.重资购买外国轮船以归中国 B.兴办民用企业弥补资金不足
C.提高本土技术谋求长远发展 D.发展远洋运输打破外国垄断
7.下表为1902~1904年中国译书统计简表。据此可以推知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改革思想深入发展
C.救亡图存探索路径发生重大变化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8.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毛泽东意在
A.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发动群众打破国民政府“围剿”
C.促进土地革命运动兴起 D.尝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下表是中国1950—1952年财政支出状况,据此可知,新中国的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分类比重(以总支出为100%,单位%)
年份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1950 25.5 11.1 41.1 19.3
1951 28.7 11.0 43.0 14.2
1952 41.6 12.0 32.9 8.8
A.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完成 B.表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突破
C.保证了朝鲜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D.体现出新中国大力裁汰冗官冗员
10.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一世为了颂扬自己的战绩,命人用埃兰语、古波斯语和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撰写铭文,并以当时通用的楔形文字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所敦铭文”,这表明
A.帝国区域内的文化多元 B.区域性扩张促进文明发展
C.多种文化呈现竞争格局 D.波斯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
11.1803年,拿破仑欲以1500万美元将路易斯安那地区出售给美国。总统杰斐逊认为,《宪法》没有赋予政府将外国纳入联邦的权力,主张先将交易协议提交国会审议,再由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给政府授权。后因时间紧迫,杰斐逊将正常程序搁置,完成了这笔交易。杰斐逊的做法
A.破坏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表明美国积极干预欧洲事务
C.说明有限政府理念遭遇现实挑战 D.适应了美国殖民扩张的需要
12.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工人中间, 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这反映了一战
A.推动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B.使资本主义秩序受到挑战
C.造成欧洲人民极大的心理阴影 D.导致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
13.赫鲁晓夫说:“应当让企业制定出紧张计...但这种计划要制定得能够完成。如果说,让
一个企业或者工业部门制定出不可完成的紧张计划,那么,我们必然会使与之协作的其他企
业或者部门也都完不成紧张计划。这样,势必为比例失调制造条件。”这说明,当时苏联
A.改革受到了传统体制的束缚 B.工业计划调整成为改革中心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初步显现 D.经济模式的废除被提上日程
14.1964年联邦德国外交官和中国外交官在瑞士首次按触;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两国关系改善反映的实质是
A.尼克松总统访华所带来的影响 B.西欧寻求进入中国市场
C.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D.苏联对中国威胁被打破
15.20世纪80年代前期,不结盟运动大力推进南北对话。8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发达国家对南北问题的强硬态度,不结盟运动就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南南合作上来。这一变化说明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严重挫折 B.发达国家主导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C.不结盟运动内部凝聚力逐渐地下降 D.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非选择题(16题12分,217题15分,18题13分,19题14分共,55分)
16.(12分)碑刻是珍贵的历史记录,从碑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日常生活等。随着社会史的蓬勃发展,碑刻作为新史料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人墓志铭
1号碑:《陈安人高氏墓志铭》“日课农治生,教子力学。”
2号碑:《章日敬妻王氏妙清墓志铭》“祖她(指过世的祖母)性恭顺,而孝谨敦睦之行,为宗姻里闱(指家族乡里)所推重。”
材料二:社会碑刻
418号碑:《元和县示禁保护沈丹桂堂碑》(道光九年)“自示之后,如有棍徒敢于假冒沈丹桂堂图记,以及换字同音混卖者,许即指名禀县,以凭提究。”
435号碑:《太仓州奉宪取缔海埠以安海商碑》(乾隆十七年)“出口商舡(指商船)俱属身家殷实,而舵水人等俱有年、貌、籍贯,各有保人,由县结报,始准给照驾驶。而出入海口,又系层层盘诘。”
——摘编自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碑刻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和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5年大事记
事件 概况
日俄战争 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宣布“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特例。从中国传统看是失道,即失去了统治的合道性;从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也就结束了以俄国还是以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废除科举 1905年中国已有新式学堂8277所,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的袁世凯等人地位上升。日俄战争所带来的亡国危机也促成了科举制的废除。废科的一纸诏令犹如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它的震撼如同水波,在辛亥以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层层荡漾。一面是尊孔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一面是学堂学生、留学新贵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邹容之死 邹容的《革命军》一经出版,即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被誉为“中国的《人权宣言》”,短时间内即出版29次,发行上百万册。邹容也因此遭到了清政府的追查与迫害和革命家章太炎一同被投入了监狱。1905年4月3日,邹容死于狱中。邹容死后,人们纷纷悼念,孙中山多次写信要求南洋华侨加快翻印《革命军》。
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来到英国,特地前往拜访严复。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严复认为, “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社会主义早期传播 同盟会评议员朱执信在《民报》第二、三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朱执信称“其所为文,奇肆酣畅,风动一时。当世人士以不知马尔克(马克思)之名为耻。”该小传称《共产党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 “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对剩余价值理论介绍颇多。
根据上述材料,请为1905年的社会状况拟定一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所拟定关键词须简明扼要,既可涵盖整体社会状况,亦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280字左右。)(15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1979~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单位:%)统计表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整理
统计表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阐释有据,逻辑严谨。)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它似乎又是现代化的开始。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变化,其优势与劣势都已经十分清楚。战后西方开始更新自己,从而改变了西方世界发展的方向。更新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两个方向上都需要对几百年的历史进行反思,于是一方面出现“现代化理论”,另一方面出现“后现代主义”。当西方在背离“现代”的时候,世界其他地方则在走向现代化,就许多地区而言,现代化好像才刚刚拉开帷幕。
——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21世纪与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关于二战与现代化的任一观点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暨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答案
1.B 2.C 3.A 4.A 5.B 6.C 7.C 8.B 9.C 10.A
11.C 12.B 13.A 14.C 15.D
16.(12分)
17.(15分)
示例:
关键词:沉沦与新生(4分)
解读:
1905年的中国社会继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旋涡中沉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彻底失去了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的能力,日俄战争中的“局外中立”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无能。清末新政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专制统治,清政府丧失了引领中国近代化的能力,失去了挽救中国社会的机会。(4分)
同时,1905年的中国社会又充满着生机与力量,预示着新生社会的即将到来。科举制的废除为新式教育的发展清除了障碍;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准备着民主共和的尝试;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潮的萌发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5分,答出一个方面的进步得2分,得满5分为止)
1905年的中国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街头,是20世纪初时代风云变幻的缩影。(2分)
备注:只要考生所拟关键词符合时代特征且简明扼要,解读符合史实、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即可得分;字数过多或过少,酌情扣分。
18.(14分)示例一 信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3分)
阐释:“文革”结束后,冲破“左”倾错误束缚,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展开,从而使城乡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并不断得到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1992年,中国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11分)
示例二 信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3分)
阐释:1978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1分)
19.(14分)
示例一:
观点: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方国家来说,意味着传统现代化的结束。
首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对资本主义进行调整和修补,表现在:一是大力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构建“福利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化”,调整分配制度。二是企业通过自我调整,实行“人民资本主义”,改造资本所有权,使资本“人民化”。两方面意味着对私有制的触犯。
其次,西方也力图修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发挥过关键作用。但民族国家的负面影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充分表现出来了,于是修正它的努力也从战后开始。修正的方向是企图 “超越”民族国家,表现的方式是西欧“一体化”,现代化的载体——民族国家已经被超越,体现西欧超越了“现代化”,走向“后现代”。
综上所述,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来看,二战对西方国家来说,意味着背离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步入”后现代”。
示例二:
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是现代化的开始。
当西方在背离“现代”的时候,世界其他地方则在走向现代化。首先,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人们已经意识到现代国家的重要性,没有它,就不可能启动现代化。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一大批新兴独立国家,新国家的出现为实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其次,独立后的亚非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建设现代社会、实行国家现代化。如继苏联之后,中国、东欧等一大批国家则按本国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改变了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格局。中国按社会主义方式创造性地推行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综上所述,二战后亚非拉第三世界在赢得民族独立的前提下,相继走上现代化之路,并开创了多样化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了20世纪的全球现代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