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名校联盟2021 2022学年度上期高中2020级期中联考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说士 “无恒产而有恒心”,战国时期的士人没有不游说的,他们通过游说来实
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能够功成名就。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分封制不断瓦解 B.铁犁牛耕的出现C.社会风气的转变 D.诸侯对人才重视
2.“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为此,墨子主张
A.兼爱 B.集权 C.德治 D.非攻
3.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战国法家韩非说:“主
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责……必知其端以责其实。”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希望实现思想的大一统 B.主张严格管控思想舆论
C.对思想舆论的理性思考 D.迎合统治阶级利益诉求
4.图1为汉代画像砖《儒生捧简阅读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禁读儒家以外文献经典 B.儒家思想社会影响广泛
C.官学没落导致私学盛行 D.儒家仁政理念广受追捧
5.鉴于“(西)汉典寝而不著”的状况,东汉中后期学者对当代制度给予高度的关注,
他们提出模仿《周礼》记述汉代官制的构想,以做到“定位分职,各有条序”,并
撰成首部官制研究专著——《汉官解诂》。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汉官制的缺失 B.继承了周代政治体制的精髓
C.儒家文化的发展 D.厘清了东汉官僚体制的弊端
6.南宋时期,许多当朝官僚和学者认为治财赋、开拓边疆、留心政事、兵财政刑等乃是俗事,而将建书院、立先贤祠、刊注《四书》、衍辑语录等视为高雅。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B.边疆战事接连胜利C.社会崇尚真才实学 D.理学发展愈发极端
7图2《瑞鹤图》是北宋徽宗名作,其画面工整,细节丰富,观察细致。仙鹤的姿态优
美、栩栩如生。该作品体现了
A.写实格物精神 B. 士人审美意趣C.市井生活风情 D.浪漫主义想象
8.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在中国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有士大夫批评此图“直
欺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验耳……试于夜分仰观,北极枢星
乃在子分,则中国当居正中。而图置稍西,全属无谓。”据此可知当时
A.西学东渐影响深远 B.天朝观念根深蒂固
C.学者缺乏实证精神 D.宋明理学禁锢思想
9.王阳明曾说,“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其弟子王畿认为,后天的功夫和
修为会阻碍真性的自然流行,良知应“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据此可知心学
A.拒绝后天知识学习 B.暗含思想解放倾向C.反对盲目遵从权威 D.主张人人皆有良知
10.“馆阁体”是明清一代的官方正体书法,并成为各类书体发展演变的基调,其落笔
需持恭谨之心,怀有敬惮之意,方可端庄雅正,如果随性而作,笔势灵动,则难免
字画潦草,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灾祸。“馆阁体”的出现
A.体现了书法的政治性功能 B.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繁荣
C.极大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凸显了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11.宋朝以后涌现了大量“丑”“怪”“奇”的题材与内容的绘画作品。他们强调即兴创作,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形刻画,要求达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与该类作品表现手法有关的思想主张是
A.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发明本心 D.人伦者,天理也
12.魏源在林则徐译纂《四洲志》的基础上,又搜集更多资料编著《海国图志》五十卷于1843年在扬州初版,表1是目录。
A.魏源对西方文明有了系统的认识 B.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儒家重政轻艺传统得到彻底改观 D.中国文化近代化拉开了序幕
13赫胥黎在《进华论与伦理学》中提出人类社会应当在同自然的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
严复选译了一部分并命名为《天演论》,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共通的客
观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严复的这种认识主要基于
A自然法则影响巨大 B.对赫原著理解不足
C.救亡图存时代要求 D.民主革命发展形势
14.图3为1902年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塑造了 “小英雄”形象,这反映了当
时
A.儿童思想极其保守一面B.甲午战败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
C.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D.小英雄创造了全新青少年形象
15. 1915 1918年《新青年》杂志中“革命” 一词出现频率为0.78%, 1923 1926年“革
命”一词的频率上升到25.1%;而杂志本身也实现了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普通学
生刊物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演变。这些变化
A.体现了救国主流思想的嫗变 B.改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C. 顺应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D.完成了新式思想文化的普及
16康有为认为大同之道的根本依据在于“人理至公”“民为同胞,物为同气”“合大众公选贤能以任其职”才能使公理得以畅行。这些主张反映出康有为
A.推崇传统大同之世 B.采用天人视角解释C.借鉴民主共和思想 D.受西方制度影响大
17. 表2为1920-1922年《新青年》所刊发部分文章(节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表2
A.《新青年》杂志极具社会影响力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渐趋结合
C.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 D.中共开始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
18. 1919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举办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后,与参会劳工团体共同发表了《答俄国劳农政府的通告》,表示“我们要努力创造新的、美丽的人类世界,决定与你们同力合作,负担这个责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A坚持民主科学口号救中国 B.对中国社会矛盾分析深刻
C.初步尝试与工人运动结合 D.对社会各阶层均影响深远
19.成都某中学高二学生为参与某一课题,专门查阅了《四洲志》、《天演论》、《革命军》、《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庶民的胜利》等系列文章。据此推测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A.探寻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 B聚焦近代中国救亡思路嫗变
C.考证中国近代重大政治变革 D.浅析近代中国科学发展路径
20.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一开始就说道:“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据此可知,孙中山侧重于强调
A.民族独立是前提与基础 B.民权主义是核心与根本
C.民生主义是补充与发展 D.以三民主义解放全人类
21.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当时这一主张旨在
A.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结合 B.以开放心态对待外来文化
C.反思以往过多否定中国文化的做法 D,凝聚人心争取抗战的胜利
22.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期,从长征到延安初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进行了一系列阐发,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与方向问题。这些内容可能出自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3. 1989年,邓小平同志对来华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说道,现在的中国和苏联就像两辆车,正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上……要想让车平稳地转向高速公路,就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邓小平此语意在强调
A.中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B.中苏两国开始达成亲密同盟关系
C.建设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收效甚微
24. 1977年邓小平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些论断
A.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 D.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不同时代思想家对于优良政治生活的追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政治思想之盛起,亦每在社会衰乱之时,盖仁智兼全之士,见政治之崩坏,生民之痛苦,而思有以补救之,政治思想遂因以成立。……先秦时代号称有百家之学,然政治思想之体大思精,可以成家而文献足征者,只儒、墨、道、法之四派。秦汉以后至于清初之政论,殆难出四者之范围。其间虽时有修改调和之迹,未必纯守师说,而渊源可按,先秦之影响历二千年而未绝。
——摘录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在第一号《青年杂志》上写道:“世界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重点推介的是“法兰西之哲学者”。后来还强调了西方强国的教育精神各有不同:“英吉利所重者,个人自由之私权也;德意志所重者,军国主义,举国一致之精神也;法兰西者,理想高尚,艺术优美之国也;亚美利加者,兴产殖业,金钱万能主义之国也。"中国要维护来之不易的共和国体需解决“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 问题。
1920年年初,陈独秀在武汉作了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演讲,明确地提出:改造中国社会的“三方法”即是“三个打破”:“打破阶级制度,实行平民社会主义”、“打破继承制度,实行共同劳动工作”、“打破遗产制度,不使田地归私人传留享有,应归为社会的共产”,而总的信仰应是“平等和劳动”。同年4月,经李大钊的介绍,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会晤,随后组成了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寓所举行了多次活动。
——摘选自赵菲 《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遂因以成立”的时代背景,并举例说明法道儒墨“政治思想之体大思精”的具体表现。(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的政治思想的转变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当时的知识分子往往坚持把输入西方文化与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立起来。1935年1月,由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等十教授提出了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主张。主张对于欧美文化的吸收“须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盘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吸收的标准,当决定于现代中国的需要……”
——摘编自刘沁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条件与基础》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 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推动下,晚清政府于1872年到1875年期间,先后派遣4批共120人,年龄为10 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学生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必须学习古书、牢记圣训。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幼童赴美后,不少留学生脱下长袍穿上西装,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社交活动,有些学生甚至剪掉发辫。这背离了清政府派遣 留学生的初衷,导致幼童留美计划的中止,也预示了洋务事业的结局。
——摘编自成林萍《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生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生运动。(9分)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度上期高中2020级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
题2分,共48分
CDCC
选择题
共3
共
度共6分)
说明:法家:加强君主集权;历行
行法治
耕战,富国强兵
时俱进
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专制统一治理的时代需要;(2分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体现了消极
不识时务的一面
儒家主张仁政,重民本
并用,墨家主张
尚贤尚
葬
均反映其顺应时代
境变化,关注政治现实
(4分)(答出政治主张即
分)
转
独秀开始摆脱欧美民主政治
主义观念的影响,逐步成为代表无产阶
核
级制度
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得2分)
史影响:促进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化)
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推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治、思想、组织等角度各得2分,共6分
发
不开科学的政治思
主张的指导与促进。(2分
现实需求决定了对待欧美文化的态度(2分)
方面的落后决定中国主要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如,鸦片战争爆发后
败受挫,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率先介绍西方先进的
辱的目的。(4分)
95年甲午战争
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有识之士反思器物之
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
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使得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髙举西方维新变法的旗帜,积极上书
介绍
俄民主制度,变革中国政治体制为君主
辅
强国之术
强兵等
分
20世纪初,初建的中华民国有名无实,封建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袁世凯试图复辟
在文化领域
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
分子决定进一步学习西方的理
》为主要阵地,传播了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
文化运动,将民众的思想
从封建愚昧
步解放出来。(任意一个阶段案例阐述4分
综上,随着社会局势的不断变化,现实需求的不断调整,近代
学习西方具有不同的侧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2分)
例二:论题:对待外来文化,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加以吸收(2分
经历过忽视国情,全盘吸收外来文化,招致发展受挫的曲折历程。
新
功前期
分子高举西方“民主”与“科学”的
大力宣传西式民主科学思想的同时,忽视
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致使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衰落;再如
主义传入
国共产党人
始走苏联革命道
城市中心论,以致在南昌起义以及第五次反围剿使革命力量受挫。
史论结
从反面阐述结合国情的重要
有理均可给分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
实践活动中,逐渐意
批判继承外来
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
的胜利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总结革命经验教训、分析
农武装
农村包围城市的
路,推动了马克思主
国化
终
义革命走向成功。(4分,史论结合,从正面阐述结合国情的重要
有
综上所述,对待外来文化,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
加以吸收。文化在发展过
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充分结合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
示例三:论题:走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
)(6分
原因
技救亡图存;洋务运动发展需要专业人才;传统旧式教育无法培养洋务人才
容闳等有
每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极:冲破了封建传统的藩篱,开
留学之
就了一批新式实用
动了近代民族
的发
国留学生投身社会运动,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每点2分,共6分
消极:留美幼童的派遣缺乏周密规划和长远打算;清政府观念落后,严重影响洋务运动的持续开展
体西用思想的
洋务
挽救清王朝大厦将
分,任意两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