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1-08 17:1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检测题
一、单选题
1.生物的特征有(  )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③④⑤⑥D. ②③⑥
2.在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时,下列四位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看到自己喜欢的花就摘B. 边观察,边记录C. 爬到树上掏鸟窝D. 看到自己不喜欢的生物就躲开
3.生物圈中,人类的“立足点”是(  )
A. 岩石圈的内部B. 水圈的大部C. 岩石圈的表面D. 大气圈的底部
4.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  )
A. 相互制约的B. 多种多样的C. 不断进化的D. 谁也离不开谁
5.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是(  )
A. 鼠妇的数量B. 土壤的干湿度C. 温度的高低D. 光线的明暗
6.下列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的是(  )
A. 对外部系统的依赖性大B. 绿色植物占的比例较高
C. 人类是消费者的主体D. 食物链简化,营养关系倒置
7.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
A. 草原B. 热带雨林C. 荒漠D. 农田
8.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他们将鲸、水草、荷花等归为一类,而将松、牛、麻雀等归为一类.他们的分类标准是(  )
A. 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B. 按照生物的用途C. 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D. 按照生物的经济价值
9.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农药和化肥最多的国家,农作物中残留的农药最终进入人们的餐桌;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已造成50%以上的河流、湖泊受到严重污染.白鳍豚、江豚等物种濒临灭绝;人的镉中毒、癌症村屡有报道.这些事例必能说明的是(  )
A. 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积累,最终将危害人类的健康
B. 白鳍豚、江豚濒临灭绝是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太差造成的
C.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 生物和环境相互适应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简图,则下列食物链表示完全正确的是(  )
A. 阳光→植物→鼠→蛇→鹰B. 植物→鼠→蛇→鹰C. 昆虫→蛇→鹰D. 植物→鹰
11.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 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D.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1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下列有关食物链: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 丁是分解者
C. 乙、丙之间是捕食关系D. 甲、乙生物的细胞结构相同
13.竹节虫形似竹节,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保护自己,这种体态称为拟态.该现象说明(  )
A. 环境能够适应生物B.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 环境能够威胁生物
1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能生产产品的工人B. 能制造食物的加工厂C. 能制造有机物的植物D. 能吸收树干营养的真菌
15.关于“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影响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B. 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C. 金鱼鳃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2次
D. 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5℃至10℃以内
16.在我省生长着外来物种薇甘菊,它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严重影响当地植物的生长.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的关系是(  )
A. 竞争B. 捕食C. 寄生D. 共生
17.我国西双版纳有一种能预报风雨的粉红色小花﹣﹣“风雨花”.暴风雨来临前,由于气温高、气压低,“风雨花”体内的开花激素猛增而开放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说明(  )
A. 生物能影响环境B. 环境能适应生物C. 生物离不开环境D. 环境能影响生物
18.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B. 甲和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C.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D. 甲、乙、丙、丁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19.所有生物共同具有的一组特征是(  )
A. 呼吸与运动B. 运动与排出废物C. 生长与繁殖D. 需要营养与运动
20.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物质循环”是指(  )
A. 动物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B. 动物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到自然界中
C. 动物能为植物提供粪便,促进植物生长
D. 动物能抑制植物的生长,保护自然界中生物的平衡
21.李平准备调查我市常见的传染病,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不是开始调查时就能完成的(  )
A. 确定调查目标B. 制定调查方案C. 得出调查结论D. 选取调查对象
2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麻雀、蘑菇、潮虫、蚯蚓以及各种树木花草,下面是某同学们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的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
A. 蘑菇;麻雀、潮虫、蚯蚓;各种树木花草B. 蘑菇、潮虫;麻雀、蚯蚓;各种树木花草
C. 蘑菇;麻雀、蚯蚓;各种树木花草、潮虫D. 蘑菇、各种树木花草;麻雀、潮虫、蚯蚓
二、非选择题
23.如图中,图(一)表示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生物体内的黑点表示难以被生物分解和排出的某些有毒物质;图(二)表示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该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毒物质总量的直方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A)为________(动物或植物),其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为________.
(2)图(二)中,能够表示食物链中(D)小鱼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的是________.图示的五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图(一)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
24.海洋中的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但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珊瑚虫体内有藻类和它共同生活,并为其提供用于呼吸的氧气,而珊瑚虫的废物则可作为藻类的养料.
(1)珊瑚是      (选填“生物”或者“非生物”).
(2)珊瑚虫体内有藻类和它共同生活,藻类为其提供氧气的同时正在      (选填“贮存”或“释放”)能量.
25.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的“放生热”便是最好的体现.
资料一:2014年10月12日,上百名长沙市民掏钱买鱼、龟,来到湘江边放生,当天至少放生了三货车共上万条鱼.
资料二:放生的龟当中大多是草龟,属半水栖动物.因此,最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是山溪,而不是湘江.
资料三: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小彭带着从菜市场买来的黑眉锦蛇,将它们从长沙带到郴州的莽山进行放生,这里植被茂盛,地域相对辽阔,人烟稀少,还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黑眉锦蛇、乌梢蛇在当地均有分布.
(1)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盲目放生不仅没有益处,反而由于生态系统中的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增加,会破坏________,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2)一些市民将外来物种(如巴西龟)放生到环境中去,将会造成它们与某些本地物种争夺食物,形成________关系.
(3)资料二、三体现了怎样的生物学规律________
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B.环境必须适应生物
C.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D.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4)根据资料三可知,关于放生蛇类,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________(写一点即可).
26.如图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五幅照片.
(1)根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是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开展调查的(如海洋、淡水水域、陆地等)?
请对调查的具体地点进行简要描述:.
(2)如果将照片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你会怎样做?
写出你的分类依据:.
列出你的分类结果:.
参考答案
1.C 2.B 3.C 4.A 5.D 6.B 7.B 8.A 9.A 10.B 11.D 12.C 13.C 14.C 15.C 16.A 17.D 18.C 19.C 20.B 21.C 22.A
23.(1)植物;叶绿体和线粒体
(2)丁;E
(3)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4.(1)非生物;(2)贮存
25.(1)生态平衡;自动调节
(2)竞争
(3)A
(4)一方面要放生到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中去,即植被茂盛、人烟稀少的环境;另一方面,放生的地区需要有同种蛇类的分布,不然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26.(1)淡水水域;水分富足,生物种类繁多,温度适宜.
(2)分类依据:形态、结构;生活环境.
分类结果:根据形态、结构:动物和植物;
根据生活环境:水生生物、陆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