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物质的分类
【例1】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A.K2CO3和K2O都属于盐
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
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
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
【解析】选C。K2O属于氧化物、Na2CO3属于盐、Na2SiO3属于盐。
【名师点拨】物质的分类标准不同时,同一物质可归于不同的类别,如Na2SO4既可归于钠盐,也可归于硫酸盐,因此,对物质进行分类时,一定要明确分类的标准。
胶体的性质
【例2】(双选)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
B.胶体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
C.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
D.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则不能
【解析】选C、D。胶体中的胶粒因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荷,但胶体呈电中性;溶液加入适当的电解质溶液也可产生沉淀;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
【名师点拨】胶体知识归纳
1.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是分散质微粒的大小,胶体是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 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特点是:外观均匀、相对稳定,有些胶粒带有电荷。
3.胶体的性质是:具有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聚沉等。
4.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和溶液。
5.可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或提纯胶体。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
【例3】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一组物质是
( )
A.石墨、醋酸溶液、食盐晶体
B.熔融状态的KOH、熔融状态的NaCl
C.稀硫酸、NaOH溶液、纯HNO3
D.液氨、石灰水、水银
【解析】选B。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石墨、水银都是单质,醋酸溶液、稀硫酸、NaOH溶液、石灰水都是混合物,液氨是非电解质。
【名师点拨】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离子定向移动,故能导电。
3.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并不是该化合物自身电离成离子,而是该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如SO2、CO2、NH3等,它们与H2O反应分别生成电解质H2SO3、H2CO3和NH3·H2O,它们属于非电解质。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例4】(双选)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硝酸银溶液中滴入少量的硫化钠溶液
2Ag++S2-====Ag2S↓
B.过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
ClO-+CO2+H2O====HCO3-+HClO
C.向Na2CO3溶液中加入过量醋酸溶液
CO32-+2H+====H2O+CO2↑
D.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NaHSO4溶液
2H++2SO42-+Ba2++2OH-====BaSO4↓+SO42-+2H2O
【解析】选A、B。解答本题时应逐个分析各选项来确定答案。选项A符合反应原理书写正确;选项B中通入过量的CO2于Ca(ClO)2溶液,生成物是Ca(HCO3)2和HClO,书写也正确;选项C中醋酸是弱酸,应写分子式;选项D不符合反应的量的关系,因NaHSO4少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是H++SO42-+Ba2++OH-====BaSO4↓+H2O。
【名师点拨】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遵循的原则
1.净电荷相等原则
在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中,不但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而且两边的净电荷数也要相等。所谓净电荷数是指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的代数和。
2.物料平衡原则
当某电解质的正、负离子完全参加了反应,在配平的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中该正、负离子的个数比应与其电解质的组成比相同。当某电解质的正、负离子都参加反应,却未完全反应,则在配平的离子方程式中,该正、负离子的个数比与其电解质的组成不相同。
3.符合事实
配平的离子方程式要与题给条件和实验事实相符合。
离子共存
【例5】在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Mg2+、Ag+、NO3-、Cl-
B.Cu2+、Na+、SO42-、Cl-
C.Ba2+、K+、NO3-、Cl-
D.Zn2+、Na+、OH-、SO42-
【解析】选C。题目给出两个重要条件:酸性和无色透明,并要求找出能共存的离子组。选项A中的Ag+与Cl-不能共存,生成的AgCl不溶于HNO3(H+和NO3-),不符合题意;选项B中各离子能够共存,但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不符合题意;D中的各离子虽都是无色的,但OH-不能大量存在于酸性溶液中,不符合题意;选项C中各离子能够共存,且为无色,所以C符合题意。
【名师点拨】1.首先必须从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出发,搞清楚离子反应的规律和“离子共存”的条件。在中学化学中要求掌握的离子反应规律主要是离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和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微粒(离子、分子)可形成络合离子。“离子共存”的条件是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统筹考虑、比较、归纳整理而得出。因此解决“离子共存”问题可从离子间的反应规律入手,逐条梳理。
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等。
(2)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3)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4)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例6】钢铁生锈过程发生如下反应:
①2Fe+O2+2H2O====2Fe(OH)2;
②4Fe(OH)2+O2+2H2O====4Fe(OH)3;
③2Fe(OH)3====Fe2O3+3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
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C.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解析】选A。①②反应中消耗O2的量相等,两个反应也仅有O2作氧化剂,故转移电子数目是相等的,A项正确;①中H2O中的H、O两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故不作氧化剂,B项错;铜和钢构成原电池,腐蚀速度加快,C项错;钢铁是铁和碳的混合物,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生吸氧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故D项错。
【名师点拨】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元素被氧化,不
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如在Cl2+H2O====HCl+HClO中,
反应被氧化与被还原的都是氯元素。
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一般大于氧化产物的
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一般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但
此规律不适合于条件苛刻的反应,常见的苛刻条件有高温、
催化剂、电解。如2H2O 2H2↑+O2↑,水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H2是还原产物,O2是氧化产物,但氧化性:
O2>H2O;还原性H2>H2O。
通电
====
氧化剂和还原剂
【例7】根据反应:
O2+2H2S====2S↓+2H2O
Na2S+I2====2NaI+S↓
4NaI+O2+2H2SO4====2I2+2Na2SO4+2H2O,
判断下列物质的氧化性强弱,正确的是( )
A.O2>I2>S B.H2S>NaI>H2O
C.S>I2>O2 D.H2O>NaI>H2S
【解析】选A。该题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来判断物质氧化性的强弱,其判断依据是: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在第一个反应中O2是氧化剂,S是氧化产物,所以氧化性O2>S;在第二个反应中氧化性I2>S;在第三个反应中氧化性O2>I2,所以A项正确。
【名师点拨】1.有单质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红磷—白磷”等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
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不一定作氧化剂。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往往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只是以氧化性为主。
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一定都是氧化剂或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但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以是不同的物质,也可以是同一种物质。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例8】(双选)由5 mol Fe2O3、4 mol Fe3O4和3 mol FeO组成的混合物,加入纯铁1 mol并在高温下和Fe2O3反应。若纯铁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混合物中FeO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是( )
A.4∶3 B.3∶2
C.3∶1 D.1∶2
【解析】选B、C。此题考查了化学计算知识。分析题给混
合物和高温下发生的反应,可知当Fe2O3+Fe 3FeO时,
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6 mol FeO、4 mol Fe2O3,则FeO与
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当发生反应:4Fe2O3+Fe
3Fe3O4时,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3 mol FeO、1 mol
Fe2O3,则FeO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当两反应均
存在时,FeO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处于两者之间,故B、
C可能。
高温
====
高温
====
【名师点拨】极端假设法是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把复杂问题假设为处于理想的极端状态,站在极端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使其因果关系显得十分明显、简单,从而迅速地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比如此题中我们就假设了两个极端,首先确定两个极端,然后确定范围,最后选择。
“关系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例9】金属锡的纯度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分析:将试样溶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2HCl====SnCl2+H2↑,再加入过量的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SnCl2+2FeCl3====
SnCl4+2FeCl2,最后用已知浓度的K2Cr2O7溶液滴定生成的Fe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FeCl2+K2Cr2O7+14HCl====
6FeCl3+2KCl+2CrCl3+7H2O,现有金属锡试样0.613 g,经上述反应后,共用去0.100 mol/L K2Cr2O7溶液16.0 mL。求试样中锡的百分含量(假定杂质不参加反应)。
【解析】该题是应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综合计算。根据题目所给出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得出Sn与K2Cr2O7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3Sn ~ 3SnCl2 ~ 6FeCl2 ~ K2Cr2O7
3Sn ~ K2Cr2O7
3×119(g) 1 mol
x 0.100×0.016 0 mol
x=
所以w(Sn)= ×100%≈93.1%。
答案:93.1%
【名师点拨】“关系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1.写方程式:写出该题中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找“中介”:找出可以使前后两个方程式联系起来的“中介”物质,一般是前后两个方程式中都有的物质。
3.找关系式:根据前后两个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找出关系式。
4.计算:根据关系式中的系数之比列方程求解方程。
5.检查:检查所得数值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