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典例1】(双选)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淀粉溶液 B.食盐水
C.牛奶 D.碘酒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清分散系的分类以及分散系的分类标准。
【自主解答】选A、C。食盐水和碘酒属于溶液;牛奶、淀粉溶液属于胶体。
【互动探究】例题中属于水溶液的是什么?
提示:若改成属于水溶液的则答案选B,因为碘酒是I2的乙醇溶液。
【变式训练】(2011·济南高一检测)根据中央电视台报
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
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
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解析】选D。雾、云、烟都是分散剂为气体的胶体,即气溶胶。故应选择D。
【典例2】除去FeCl3溶液中的Fe(OH)3胶体,可行的方法是
A.过滤 B.蒸发
C.加入适量的盐酸 D.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思路点拨】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可以透过滤纸;Fe(OH)3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FeCl3溶液可以。
【自主解答】选C。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可以透过滤纸,不能过滤;Fe(OH)3胶体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水,不引入杂质,故选C。
【互动探究】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溶液,可行的方法是什么?
提示:Fe(OH)3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FeCl3溶液可以透过,故可采用的方法是渗析。
【变式训练】下列各组物质可用渗析法分离的是( )
A.NaCl和水
B.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
C.乙醇和水
D.NH4Cl和NaCl固体混合物
【解析】选B。渗析法适于分离胶体和溶液,故B符合题意;NaCl和水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乙醇和水可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NH4Cl和NaCl固体混合物可采用加热的方法分离(NH4Cl受热后易分解,冷却后又生成NH4Cl)。
【典例】下列制备溶胶的方法可行的是
①0.5 mol/L BaCl2溶液和等体积2 mol/L H2SO4溶液混合并振荡 ②把1 mL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到20 mL的沸水中,边加边振荡 ③把1 mL Na2SiO3溶液加入10 mL
1 mol/L HCl溶液中用力振荡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都不可行
【思路点拨】胶体的制备过程中电解质不能过量,否则容易引起胶体的聚沉。
【自主解答】选C。不是任何物质间的反应生成物都是胶体,H2SO4和BaCl2反应得到的是白色BaSO4沉淀,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并边加边振荡,可得红褐色Fe(OH)3胶体,Na2SiO3滴入HCl溶液中,用力振荡可生成硅酸胶体。
【互动探究】通过上题可知,制备胶体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制备胶体时首先要注意溶质微粒大小,然后要注意不要使制得的胶体发生聚沉,如果发生了聚沉则不是胶体。
【变式训练】制取Fe(OH)3胶体的方法是( )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
B.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0.01 mol·L-1的NaOH溶液中
C.将0.01 mol·L-1的NaOH溶液滴入到
0.0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并不断振荡
D.将0.01 mol·L-1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到
0.01 mol·L-1的NaOH溶液中,并不断振荡
【解析】选A。将FeCl3溶液滴到NaOH溶液中或NaOH溶液滴到FeCl3溶液中均生成的是沉淀,得不到Fe(OH)3胶体。
【典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丁达尔现象
B.鉴别胶体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最好方法是渗析
C.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其胶粒带有正电荷
D.FeCl3溶液可用于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是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易错选项】A
【易错剖析】(1)易错选项分析
本题易错选A的原因在于题意理解不透彻且审题不仔细。丁达尔现象可以用来区别溶液和胶体,而不是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不同。
(2)其他错误选项分析
【标准答案】C
1.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具有相同的颗粒直径 D.都不能稳定存在
【解析】选A。溶液和胶体粒子都能透过滤纸。FeCl3溶液呈棕黄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FeCl3溶液中,Fe3+和Cl-直径都小于1 nm,而Fe(OH)3胶粒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二者都能稳定存在。
2.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
A.悬浊液 B.乳浊液 C.胶体 D.溶液
【解析】选D。分散系中最稳定的是溶液,其次是胶体,最后是浊液。
3.下列分散系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
A.豆浆 B.牛奶
C.蔗糖溶液 D.烟、云、雾
【解析】选C。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是胶体,而上述选项中只有蔗糖溶液是溶液,其他均为胶体。
4.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C.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显光带
D.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会生成沉淀
【解析】选C。利用丁达尔现象鉴别胶体和溶液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故答案应选C。
5.胶体粒子往往通过吸附可以带有电荷,一般非金属氧化物胶体带负电荷,土壤胶体也带负电荷;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带正电荷,如氧化铁、氢氧化铁等。请解答以下两题。
(1)如果下列化肥中的含氮量是相同的,那么作物的吸收效果最差的是______。
①碳酸氢铵 ②硝酸铵 ③硫酸铵 ④氯化铵
(2)在陶瓷工业上常因陶土里混有氧化铁而影响产品质量。解决方法可以把这些陶土和水一起搅拌,使微粒直径为
10-9~10-7 m,然后插入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正极聚集_____,负极聚集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解析】(1)因为硝酸铵中不只铵根离子中含有N元素,在硝酸根中也含有N元素,由于土壤胶体带负电,所以只能吸收铵根离子,而在含氮量相同的情况下,硝酸铵相当于硝酸根流失,所以吸收效果最差。
(2)因为在胶体中,陶土和氧化铁粒子分别带负电荷和正电荷,带负电荷的陶土向电源正极移动,而带正电荷的氧化铁则向负极移动。
答案:(1)② (2)陶土 氧化铁 因为在胶体中,陶土和氧化铁粒子分别带负电荷和正电荷,带负电荷的陶土粒子向电源正极移动,而带正电荷的氧化铁粒子则向负极移动
6.将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为止。用此分散系进行实验:
(1)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电源负极附近颜色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
(2)向其中逐滴加入Na2SO4溶液,现象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纯此分散系的方法叫_________。
【解析】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至整个液体呈红褐色,得到
的是Fe(OH)3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Fe(OH)3胶粒带正电荷,通电后向电
源负极区域移动,负极区域颜色加深,这一现象叫电泳;
Fe(OH)3胶体中加Na2SO4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
胶体中加可溶性盐会发生聚沉。提纯胶体的方法叫渗析。
答案:(1)加深 Fe(OH)3胶粒带正电荷 电泳
(2)出现红褐色沉淀 胶体中加可溶性盐会发生聚沉
(3)渗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实验室里有4个药品橱,已经存放以下药品:
实验室新购进一些碘,应该将这些碘放在( )
A.甲橱 B.乙橱
C.丙橱 D.丁橱
【解析】选C。由于甲橱中存放的为酸,乙橱中存放的为碱,丙橱中存放的为非金属单质,丁橱中存放的为金属单质,而碘属于非金属单质,所以应放在丙橱中,故选C项。
2.(2011·南通高一检测)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A.一定是纯净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一种单质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解析】选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有些元素能组成两种或多种单质,如氧元素能形成氧气和臭氧,磷元素能形成红磷和白磷。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还有可能是由两种或多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3.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由捷克发明的“纳米蜘蛛”被用来生产纳米纺织品,纺出的丝比最细的蚕丝还要细几百倍。以下分散系的分散质粒子与纳米丝的直径大致相当的是
( )
A.澄清石灰水
B.新制Cu(OH)2的悬浊液
C.NaCl溶于酒精中形成的胶体
D.食盐水
【解析】选C。胶体分散系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与纳米丝的直径相当。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原因是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由小到大的正确顺序是:溶液<胶体<浊液
C.氯化铁溶液加入到冷水中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D.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过滤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解析】选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的直径的相对大小,A错;B正确;氯化铁滴入沸水中才能得到胶体,C错;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可以透过滤纸,D错。
5.(2011·泰兴高一检测)下面三幅图中,与胶体有关的是
( )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全部
【解析】选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土壤胶体遇到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聚沉而形成的;②③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所以①②③均与胶体有关,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8分)现有下列物质:A.豆浆 B.食盐水 C.铁
D.硫酸 E.氢氧化钠固体 F.纯碱 G.泥水 H.二氧化碳
I.水 请将它们的序号或所属类别填充到下列横线上。
【解析】食盐水是溶液,豆浆是胶体,泥水是浊液,单质有铁,硫酸是酸,氢氧化钠固体是碱,纯碱是盐,二氧化碳和水是氧化物。
答案:B 胶体 G C D E F 氧化物
7.(10分)下列无机化合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请仔细观察表格中的物质类别,从K、H、O、C、N五种元素中任选两种或三种组成合适的物质,将化学式分别填在表中②、④、⑥、⑩后面的横线上。
(2)⑦和⑧可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种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将⑦通入③的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⑨极易溶解于水并电离出氯离子,大多数含氯离子的盐溶解于水后也能电离出氯离子。检验溶液中氯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K、H、O、C、N五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属于酸
的有HNO3、H2CO3等,属于碱的有KOH,属于盐的有KNO3、
K2CO3以及硝酸和碳酸的铵盐等,属于氧化物的有氮的氧化
物、碳的氧化物、K2O、H2O等,属于氢化物的有NH3、H2O、
烃等。
(2)SO2与Na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Na2O====Na2SO3。
(3)SO2通入NaOH的水溶液,可能的反应为SO2+2NaOH====Na2SO3+H2O、SO2+NaOH====NaHSO3。
(4)检验氯离子时可以取少量被检验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少量稀硝酸,然后再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
淀产生。
答案:(1)HNO3 KOH K2CO3 NH3(合理即可)
(2)SO2+Na2O====Na2SO3
(3)SO2+2NaOH====Na2SO3+H2O
或SO2+NaOH====NaHSO3
(4)取少量被检验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稀硝酸,然后
再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8.(12分)(挑战能力)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简单表示,限选择钙、碳、氧气、盐酸、氧化钙、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8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
①C+O2 CO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燃
====
【解析】属于同一类的物质必定符合同一标准,就会有某
一共同的性质,利用一类物质和另一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就可以找出物质之间转化的方法:非金属 酸性氧化
物 ;大部分金属 碱性氧化物 ,
该题对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限定了8种物质,从这8种物质
中选出符合条件的物质进行各类物质间的转化。
①
氧气
氧气
答案:②CO2+H2O====H2CO3
③CO2+Ca(OH)2====CaCO3↓+H2O
④Ca+2HCl===CaCl2+H2↑
⑤CaO+2HCl=====CaCl2+H2O
⑥Ca(OH)2+2HCl====CaCl2+2H2O
⑦CaO+H2O====Ca(OH)2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胶体的胶粒和溶液的溶质粒子是否能透过半透膜,以及寻找净化胶体的方法,设计了如下渗析实验:
如图所示,在一个半透膜袋中装入由
淀粉胶体和少量食盐溶液组成的液体
分散系,将此袋系在玻璃棒上并浸入
大烧杯里的蒸馏水中。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几分钟后,取大烧杯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并向试管内加
入少量的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发现产生了白色沉淀;
另取大烧杯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并向试管内加入少量的碘
水,未发现新现象,通过这两项实验说明,能透过半透膜
的粒子是________,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粒子是________。
(2)是否已达到渗析的目的,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说明,该
实验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中用饱和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时,发现制
得的胶体中还有一部分未反应的FeCl3,并且胶体略显浑
浊,将该胶体进行净化的方法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意知,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后,产生了白色沉淀,说明蒸馏水中含有NaCl,即Na+、Cl-能透过半透膜;加入少量的碘水后,未发现新现象,说明液体中不含淀粉,即淀粉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
(2)验证是否已达到渗析的目的,只要证明蒸馏水中不含NaCl即可,验证有无NaCl,只需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观察有无沉淀产生即可。
(3)由于Fe(OH)3胶体中混有未反应的FeCl3,分离两物质时采用渗析的方法;由于Fe(OH)3胶体略显浑浊,说明Fe(OH)3胶体中混有Fe(OH)3沉淀,分离两物质时采用过滤的方法。
答案:(1)Na+和Cl- 淀粉胶粒
(2)取更换多次后的大烧杯中的水于试管中,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观察现象,判断是否达到渗析的目的
(3)过滤、渗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