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题
钟
卷满
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丬
场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对应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试卷上
卷和答題卡一并交
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
分。每小题只有
求
有学者指出,从儒家所预设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
长制虽是“家天
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
意在说明嫡长
继承的基本原
反映了儒家家族本位的伦理
应了君主专
郡县制下,郡守和县
直接任免,并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
中央通过对郡
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这些措施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
便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体现贵族政治的消亡
除
势力
3.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每岁不过
其艰难谓之
老明经
文场者也无所恨。材料主要说明
进士科的难度高于明经
进土考试受到极大重视
科举考试利于提
的素质
进士科的设立
稳定
荆荒岁时记》
东有织女,天帝之
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
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作品中这一情景体现
户对观
B.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
C.古代商品经济的发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交易
万”,货币需求量大增。在对外贸易中,大量的铜币流向海
民苦转贸重
书纸代钱,以便市
材料说明
A.宋代传统的经济政策的改变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
现
金属货
应经济发展
宋代
济高度繁荣发展
题第1页(共6页
6.蜀锦花楼机是我
最具代表性的机型(注:该机与下图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花
基本一致),机长6
米、高5米,由上千个构件组成,机身平直,中段隆起花楼,楼上
花本,根据花本用不同的穿吊和拉花的方法,织出各种花纹。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作技术高超
妇女们的辛勤劳动
代纺织技术
奏折是重要官文
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
茶只献
雍正帝批阅过的奏折
专权
体现了皇帝勤于处理政务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8.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
况,这些史实能从侧面说明
乾隆皇帝因为
的洪仁
文向清政府
被流放,其中文老师直接被处死
殳有资
格说中文,更没有
题第2页(共6页
嗣后各式公文,无
内叙大
提书夷
天津条约》第
夷”字被判
际地位的下降
B.西方国家实力不断增
国华夷观念的改
开
国外交近代
朝田亩制度
提出“凡
天下人同耕”的原则;1947年中共中央通过
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以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
现了两者
都稳固了工农联
关注农民切身利
C.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思想结
减轻封建性的剥
者认为,《清帝逊位诏书》不啻为
版的“光荣
从某种意义上体现着
政治智慧。此处的“政治智慧”是扎
和平方式实现了政权转移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增强
民族的爱国意识
民主化进程
四”运动期间,华商烟厂、火柴厂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在农商部注册
的工商
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其中注册的工业
金44
元。材料现象的出现
A.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说明战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说明民族独立是工业发展的保障
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
象一新。本主
待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
:商各界
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料说明
政府
习俗变
销策略冲击人们
观
C.经济发展引起社会观念变动
广告营销契合时代潮流
本进攻缅甸后,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起陆续开进缅
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
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这说
征
间作战
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要
B.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C.有力支援了盟军的对日作战
D.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
4.新中国成
立了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和重要的人民民主制度,真正实现了广大劳动
民当家做
题第3页(共6页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嫡长制虽是‘家天下’的传子之法,但却是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可知,儒家认为嫡长制虽然是“家天下”的传子制,与儒家传贤的原则相违背,但却维持了社会政治秩序,契合了儒家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故C正确;嫡长制虽然确立了后世王位继承的基本原则,但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A错误;B、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监察和考核,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贵族政治一直存在,故C与史实不符;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但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A是材料的表面现象。由材料可知,尽管考中进士艰难,但学子们“有老死于文场者也无所恨”,说明进士考试受到极大重视,故B正确。C、D均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4.【答案】B
【解析】材料中织女“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将其嫁给“河西牵牛郎”,体现了古代男耕女织的家庭结构,故B正确。A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来抑商政策,排除D。
5.【答案】B
【解析】A与史实不符。由材料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量增多,对货币需求量激增,为了方便交易,“故设书纸代钱”,故B正确。C说法错误。D与材料主旨不符。
6.【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中花楼机的构造及所学知识可知,蜀锦花楼机有利于提高纺织技术,故选D。材料体现不出来雇佣关系,排除A。B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无法体现C。
7.【答案】D
【解析】A中“杜绝”说法错误;仅从奏折制度无法得出皇帝是否勤于处理政务,排除B;明朝初期丞相已被废除,排除C;通过奏折制度,皇帝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故D正确。
8.【答案】C
【解析】材料“外国人没有资格说中文,更没有权力向清政府申诉”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材料“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体现了近代以来华夷观念的变化,故选C。
9.【答案】B
【解析】A是《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作用;结合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均体现了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土地问题的关注,故B正确;C是《天朝田亩制度》的作用,《中国土地法大纲》旨在消除封建剥削,不是减轻,D不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是指不流血的革命。颁布《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民主近代化的进程,故A正确,B错误。C与材料主旨不符。D“开启”说法错误。
1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五四”运动期间获得了较快发展,这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这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D正确。A、B均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C说法错误。
12.【答案】D
【解析】材料“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说明广告营销契合时代潮流,故D正确。A与材料主旨不符;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13.【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官兵的浴血奋战,不仅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并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战,C正确。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的主力,故排除A。B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与史实不符。
14.【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占主导,能够形成全体公民的统一利益(集体利益)和公共意志,因此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主权(公民主权),选D。A是领导力量,B是前提条件,C是思想因素,都不是根本依据。
15.【答案】D
【解析】A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是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意义。C是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充分结合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体现了外交观念的与时俱进,故D正确。
16.【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有共同意识、公共意志,所以能尽国家、社会全力抗疫。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不能形成共同意识、公共意志,因此政府不可能调动国家、社会全部资源抗疫。故D正确。A、B、C均不是主要原因。
1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但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可知,罗马法灵活、理性处理相关案件,故A正确。B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材料体现不出来注重司法程序,排除C。D与史实不符。
1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南部地区盛行种植园经济尤其是棉花种植,产品主要输往欧洲而不是北部,说明南部与欧洲经济联系较为密切,故A正确,B错误。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美国还未建立,C错误;D说法不符合史实。
19.【答案】C
【解析】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英国为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该政体弊端重重,故A说法错误。B与材料“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不符。材料反映了通过议会改革,英国的资产阶级虽取得了选举权,但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虽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但结果一无所获,这充分说明英国民主政治有待完善,故选C。D与材料主旨不符。
20.【答案】B
【解析】从观点一中可以得出A,排除;表格中的三种观点都强调了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故B正确。C与材料主旨不符。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21.【答案】C
【解析】苏联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属于指令性指导,不是宏观调控,故A错误。材料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排除B。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推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服务,故选C。材料“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增强农民对集体的认同感,故排除D。
2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故A错误。B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从材料中古巴导弹危机结果及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在对抗中伴随着妥协,故C正确。D说法与史实不符。
23.【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二战后西欧经济升幅最大时期是1952—197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干预经济的政策密切相关,故选C。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在1951年宣告结束,排除A项;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排除B项;“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的。
2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跨国公司的数量及跨国公司的销售额等可知,跨国公司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D正确。其他选项均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5.【答案】
(1)实践: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分)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分)认识到小农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2分)
(2)角色:新中国的缔造者;社会主义制度的奠基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者。(3分)
贡献: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河。(4分)
(3)价值: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改革和创新。(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结合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及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看到了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崭新政权”“看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看到了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生发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昂扬斗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开启了华夏儿女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纪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3)可从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等方面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26.【答案】
示例
论题: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政治解放。(2分)
论述:日益衰落的满清帝国在西方列强一次次侵略战争的炮声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儿女自发地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抗争:林则徐、邓世昌、张自忠等等无数爱国将领冲锋陷阵,舍生取义;三元里、台湾、东北等地的人民群众揭竿而起,无畏杀敌。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千方百计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方案:从洋务运动的器物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制度化,中国走上了近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历经百年来自发、自觉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中国。(10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材料提炼论题,如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政治解放。然后,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索进行分析。
【答案】
原因: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人们对铁路认识的深入;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不同利益集团的要求。(8分)
本质问题:近代中国文化受西方文明影响与发展的一种反映。(2分)
成就:建成了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高铁里程世界第一;工程建造技术和装备技术世界领先;铁路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6分)
认识:同新中国的命运休戚与共;是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巨变的缩影;是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典范;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勇向上的精神。(4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形势、不同利益集团的要求、人们思想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实质上是近代中国文化受西方文明影响与发展的反映。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铁路建成了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创造了‘高铁里程世界第一,工程建造技术、装备技术世界领先’的最新成就”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