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中心对称》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内容,主要讲中心对称的定义以及中心对称的性质。这不仅是对前面学习的四边形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更是与图形的三种变换中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心对称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可以完善初中对“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①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
②探索并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
③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画一个图形的中心对称图形或找对称中心
①初步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采用类比方法得出新知识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②让学生感受中心对称美
一、教材分析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的定义和中心对称的性质
难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探索
二、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以及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几何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我运用了的多媒体技术,把动态的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与性质。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温故导新
创设情境
发现新知
活动探究
总结归纳
交流讨论
及时消化
练习反馈
1、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情景1
观察下面的2组图形,看一看各组中2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怎样将一个图形旋转得到另一个图形?
活动5
观察下面的2组图形,看一看各组中2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怎样将一个图形旋转得到另一个图形?
情景1
1、 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1、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情景2
观察
(1)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2)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 △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1、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1、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情境1、情境2的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图案重合,重在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中心对称,并帮助学生弄清点与点的对应关系。
1、 创设情境 温故导新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它能够和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就叫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观察:C.A.E三点的位置关系怎样 线段AC.AE的大小关系呢
探究
旋转三角尺,画出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以三角尺的一个顶点O为中心,把三角尺旋转180度,画出△A′B′C′;
第三步,移开三角尺。
A′
C
A
B
B′
C′
O
●
2、活动探究 发现新知
2、活动探究 发现新知
探究
点O是AA′的中点。
△ABC≌△A′B′C′
C
A
B
O
●
A′
C′
B′
探究一: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线段AA′上吗?如果在,在什么位置?
探究二:△ABC与△A′B′C′有什么关系?。
探究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3、交流讨论 总结归纳
归纳:
(1)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接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都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交流讨论 总结归纳
想一想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区别 又有什么联系
轴对称 中心对称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 有一个对称中心---点
图形沿对称轴对折(翻折1800)后重合 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0后重合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意图: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及时纳入到已学的知识体系中去。
灵活运用 体会内涵
例1(1)以点O为对称中心,作出点A的对称点A′;
点A′即为所求的点
(2)如图23.2-5,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与
△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
B′
A′
C′
O
A′
A
意图: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加强对中心对称性质的理解。
灵活运用 体会内涵
如图,已知△ABC与△A’B’C’中心对称,求出它们的对称中心O。
A
B
C
A’
B’
C’
意图:交流一题多解,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加深了学生对对称点连线与对称中心关系的理解。
解法一:根据观察,B、B’应是对应点,连结BB’,用刻度尺找出BB’的中点O,则点O即为所求(如图)
A
B
C
A’
B’
C’
O
解法二:根据观察,B、B’及C、C’应是两组对应点,连结BB’、CC’,BB’、CC’相交于点O,则点O即为所求(如图)。
A
B
C
A’
B’
C’
O
4、 练习反馈 及时消化
意图: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既提高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又会简单应用中心对称的性质。
五、板书设计
课题 中心对称
一、中心对称的定义 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区别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
度,如果它能够和另一个图形重合,那
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
对称或中心对称。
二、中心对称的性质
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
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
心所平分。
2、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轴对称
中心对称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