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5课《(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5课《(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11-07 16:1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一:教学任务:
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感受、赏析管弦乐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
二: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大鼓、小镲。
2、 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
三:教学重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各要素掌握一些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
2、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体验、探究、合作。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新课教学。
师:奥地利首都、著名音乐城市、国际旅游胜地维也纳,位于国境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座落在维也纳盆地中,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流过,水秀山青,风景幽雅。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登上阿尔卑斯山麓,维也纳森林波浪起伏,尽收眼底。从多瑙河盆地可以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辽阔的平原犹如一幅特大的绿毯,碧波粼粼的多瑙河穿流其间。(播放维也纳风景图片,播放《蓝色多瑙河》)。
师:在这座城市中,有一座著名的建筑,维也纳金色大厅,在这座音乐殿堂中,每年都有新年音乐会,那我们来看看,他们每年都在演奏些什么曲子呢?谁的名字出现的最多呢?(2015.2016.2017新年演奏会节目单)
答:圆舞曲,波尔卡。约翰.施特劳斯的名字出现的最多。我们现在听到的管弦乐也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叫做《蓝色多瑙河》
(二)新课教学:
1、约翰.施特劳斯的介绍:
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具有“圆舞曲之王”的美誉。创作了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
师: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一下约翰.施特劳斯著名的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
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大家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并思考几个问题:(1)它属于哪种音乐题材?
(2)乐曲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速度
情绪
(3)乐曲大体分为几部分
播放作品的音乐会视频影像,学生聆听,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完整欣赏了这首乐曲,它从大的范畴来看属于哪种音乐形式呢?
生:管弦乐、交响乐……
师:对!这首乐曲是由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地西洋管弦乐,那么这首作品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呢?
生:热烈地、欢快地……
师:在作品当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呢?
生:大鼓、镲、定音鼓……
师:这些打击乐器在音乐的进行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
师:烘托音乐气氛;刻画音乐形象。
师:这首乐曲大致可分为几个部分呢?
生:三个、四个
师:作品的最后一个部分和第一部分是相似的,而中间的内容和前后不一样,这种结构形式
在音乐术语里称为?
生:再现三段式
3、再次聆听音乐,分部深入探究。
师:在这首作品中,乐手用什么乐器来表现雷鸣,用什么乐器表现电闪呢?
播放作品的音乐会视频影像,学生聆听,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答:用大鼓表现雷鸣,用镲表现电闪。
出示大鼓和镲的图片,介绍这两个西洋打击乐器。并让同学们试一试音色。敲击节奏型。
4、声势练习:出示乐曲的B乐段,在有雷鸣电闪的地方举手。(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多做几次)
5、声势练习:出示乐曲的B乐段,在有雷鸣的地方打鼓,在有电闪的地方打镲。(小组拼比)
6、唱谱练习:出示乐曲的B乐段,教师弹琴哼唱。
7、聆听《闲聊波尔卡》。
师: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个非常风趣的人物。他善于猎取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事物,对它们进行艺术性的描绘,《闲聊波尔卡》便是一例。当时,在维也纳,舞会十会盛行。在舞会上常常见到有些多嘴多舌的妇女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说长道短、评头品足。约翰施特劳斯对这种现象十分讨厌,于是他用妇女们交头接耳"特利奇,特拉奇"(即"叽叽喳喳")的声音为名,写了一首波尔卡,对她们进行讽刺。约翰施特劳斯当然不能明讲,所以当人们问他时,他用"妻子们在享受着闲聊的乐趣"来解释这支曲子的内容。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速度很快,描绘了妇人们在舞会上凑在一起叽叽喳喳闲聊的形象。
(三)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全曲完整欣赏及分段欣赏波尔卡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鼓与镲)在音乐形象上的塑造,体验其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了解其曲式结构,并培养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学生还需通过作品认识波尔卡这种舞曲体裁,及其作者“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并使学生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此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本堂课,课堂的线条基本流畅,让学生听着圆舞曲进入教室,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课堂组织形式比较多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渗透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但是,还有不足之处,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还有所欠缺。在后面实践与活动我觉得效果不错,让学生动起来,打节奏,并用上双手的协调性训练,学生兴趣高涨,使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了,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上运用的。
作为一位新教师,我的不足还有许多,在以后的道路上,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改善,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