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满分48分)
一、选择题(共24每 小题 2分 共48分)
1.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
A.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D. 民族融合推动民间信仰变革
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话主要表明顾炎武的观点是( )
A. 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 B. 鞭挞理学,否认孔孟学说
C. 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4.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 )
A. 反对穷理格物 B. 教人明辨善恶
C. 主张静心无为 D. 阐发禅宗学说
5.“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6.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
A. 反对君主独裁 B. 反对君主制度 C. 提倡格物致知 D. 提倡尊君卑臣
7.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 )
A. 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B. 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C. 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 D. 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8.《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 人情关系 B. 伦理道德 C. 法治建设 D. 礼乐秩序
9.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 封建经济的衰退 B. 专制集权的强化
C. 程朱理学的盛行 D. 审美意识的觉醒
10.明代后期某文学流派提出“性灵说”,强调诗歌创作要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这反映了当时( )
A. 文学思辨化的发展趋势 B. 传统思想受到挑战
C. 陆王心学成为统治思想 D. 封建社会走向繁盛
11.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2.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
A. 因材施教的原则 B. 有教无类的思想
C. 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 循循善诱的说教
13.钱穆说:“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 法家思想的衰微 B. 黄老之学被推崇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4.孟子的名言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
A. 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 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 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 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15.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主要相同点是( )
A. 强调人的价值 B. 批判专制制度
C. 宣扬理性主义 D. 否定宗教神学
16.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17.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程颐主张:“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是须坐禅入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材料表明程颐( )
A. 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B. 主张清净禅定体认天理
C.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 主张内心的反省
19.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这是因为黄宗羲的思想( )
A. 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C. 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 D.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20.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其代表的社会阶层( )
A. 要求回归“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 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 变法改革
21.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22.欧阳修《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
23.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24.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
A.白话文已开始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第II卷 非 选 择 题 (共52分)
二、材料题
25. (22分)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 分)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2 分)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并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8分)
26. 材料题 (14分)
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 金有余了解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6分
(2)材料二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6分
27 .材料题(16分 )
历史上每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往往也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机遇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之时,中华文化大致完成了内敛式的演进,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思想,以其鲜明的自身特色投入世界文明舞台,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从而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小论》
材料二:武人出身的宋太祖对文化的重视超过其他所有的开国皇帝。宋代学校教育异常发达,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等,另有专业性很强的武学、律学、算学、画学、书学、医学。除了官办学校之外,私人讲学授徒亦蔚然成风,其中以书院的兴盛最为引人注目。当时学术空气相当自由,学术环境也是非常宽松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偶然的,但它确实又寓于两宋社会尊重科技、重视科技氛围的必然之中。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引人注目的成就。
——据《重新认识宋代历史》《宋朝历史》整理
材料三:宋代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着,体验着,发现着,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生机勃勃,生趣盎然。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却只是前人的影子。他们不但失去了创造力,而且也失去了感受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之际的主要哲学思想,中华文明“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主要原因。6分
(3)你是否赞成材料三中对宋代以后的中国人的评价?请以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成就为例,论证你的观点。6分
白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 史 答 案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A
18.【答案】A
19.【答案】C
20. B 21 C 22. A 23 D 24 C
25.【答案】(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2分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6分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注重道德规范教育,使理学生活化、普及化。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6分
(3)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8分
26 【答案】(1)经济现象:商品经济发达,物资流通繁荣;商人阶层生活富裕。影响:社会出现拜金主义的风气;冲击传统道德和儒家义利观。6分
(2)社会现象: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科举仕途依然有强大吸引力。或狭隘的人才观念阻碍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2分
(3)评述:李贽的矛盾心理折射出的是转型期的社会病态。明朝中后期之后专制体制不断加强,个体无法彰显个性自由;八股取士埋没自身才能与价值。这表明传统社会正在走向没落;李贽一方面高喊反对权威、追求思想解放的口号;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欲求努力维护儒家的社会理想。6分
27 .答案:(1)哲学思想:董仲舒宣扬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表现:国家统一;独尊儒术。4分(2)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学校教育的发达;学术空气自由、学术环境宽松;尊重科技、重视科技的氛围;经济的迅猛发展。8分
(3)同意材料三的观点。宋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四大发明那样的科技成果;思想、文学、艺术上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是对前人成果的总结,很少有原创性的发明或发现。4分
不同意材料三的观点。明清时期出现了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等;产生了王守仁、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不仅是对前代思想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启迪了后世;文学方面,当时流行的小说、戏剧等在历史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