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一、主旨定位
《家》以作者巴金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基本素材,
带有自传性质。但《家》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对中
国当年典型的旧父权制家庭败落史的现实主义的再现。小
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
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
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
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的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败落和青年一代对光明和新的道路的追求和探索。
二、情节梳理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族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有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表妹梅相爱,但却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安排娶了瑞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善良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梅出嫁不久后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高老太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在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高老太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为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克安也不务正业,高老太爷在一系列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瑞珏被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逆者。最后觉慧离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这个决定得到大哥的支持。
三、人物扫描
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觉慧
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
1.大胆叛逆。
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民,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的行为。对于长辈
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
无反顾地走出了家庭。
2.单纯幼稚。
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
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
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
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
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
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湖自
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总之,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
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维护者——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一个封建大家族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的形象。
他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终于广置田产,并且实现了中国封
建社会最圆满的家庭形式——四世同堂。他靠专制建立起在
这个家族的绝对权威,冷酷地对待家人和下人,表面道貌岸
然,其实放荡不羁。
1.专横冷酷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族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
现了高老太爷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公馆,他的话
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
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
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
结婚,制造了觉新、瑞珏和梅三个人的情
悲剧。他把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
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年老的冯乐山做妾。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族的秩序、兴盛,是他一生的全部。
2.亲情未泯
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其亲情未泯的一面。
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觉新
高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他有维护封建家庭长治久安的责任,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服从。对封建家庭不满却无力反抗,只能采取“不抵抗主义”来逃避现实,以求得家庭的“安宁”。
1.善良、诚恳、逆来顺受、不抵抗
他爱梅表妹,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情地扼杀时,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
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产。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瑞珏的生命。
他痛恨旧制度,但自己却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的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制度的维护者的角色。
2.善恶明晰、追求爱情
觉新虽然被很严重的旧观念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分界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梅表妹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唯一出路。
一、走近作者
常青的文学大树——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1928
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后
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抗战时期发表小说《憩园》《寒夜》等。“文革”
结束后又写了《随想录》,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二、情节链接
节选前:本节之前的内容,写了觉民、觉慧兄弟积极参加学校的学生运动,热心地阅读《新青年》等杂志,从心底里对新文化产生了热切的渴望。就连他们的大哥觉新也受到了感染。但作为高公馆这一封建大家族的长子长孙,觉新背负着继承家族发展的重任,他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当地的督军无故殴打学生,引发了学潮。在交涉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开始罢课。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祖孙之间》(见节选)
节选后:紧接之后的情节是:被囚禁在家的觉慧万分苦闷,只有婢女鸣凤的淳朴与真情给他以安慰。但鸣凤在听到他的表白之后却在有意地躲着他,因为她心中充满恐惧,害怕被太太知道。觉慧靠读报与写日记打发着这一段寂寞的生活。过年了,学潮渐渐平息,觉慧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常态。
三、词语积累
1.凛然: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
2.道貌俨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俨然,高傲、严肃的样子。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
3.并存不悖:形容同时实行,互不冲突。悖,违背、冲突。
4.哑然失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来。哑然,形容笑声。
5.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6.恭顺:恭敬顺从。
7.丰韵:①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②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8.校书:唐代著名艺妓薛涛,诗才高卓,被大臣武元衡推举为校书郎。此后多以“校书”代指妓女。
亲爱的同学,读完课文,你会发现,课文虽然是节选的,但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请你完成下表,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答案:高老太爷传见三少爷觉慧。
面对假寐的祖父,觉慧产生的对祖父的回忆、想象、困惑。
祖父对觉慧的训斥。
祖父吩咐觉新看管觉慧。
1.通读全文,结合人物的言行、心理,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阅读相关段落,分析高老太爷的精神世界。
导语一:宗法家族曾经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和生活重心,聚族而居、累世同堂也因此成为中国几千年
历史中最稳固的一道风景线。然而在“五四”以后的近百
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存在几千年
的传统家族形式丧失了其原有的神圣性和正当性,面临着
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所有这一切都在家族小说中得到全
面的反映和有力的表现。家族典型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
几世同堂的官商士绅大家庭,这种家庭多定居在城市中;
二是分居异财,但依血缘关系世代聚居在一起,遵从一定
的宗法规范的乡间自然村落。我们这个单元所要欣赏的《家》与《白鹿原》,分别是描写这两种家族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学习《家》中的一个情节,看一看祖孙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
导语二: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本单元将要学习的两部小说《家》和《白鹿原》都是家族小说的典范之作。
《雾》、《雨》、《电》、《家》、《春》、《秋》、
《憩园》、《寒夜》、《忆》等巴金小说、散文的代表作,差不多都是描绘的封建家庭悲剧以及那里面的殉葬、挣扎与反抗。半个多世纪以来,像觉新、觉慧、鸣凤、梅表妹、汪文宣这样的艺术形象已扎根在中国人心中,多少青年读者正是从这些艺术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借鉴,从而勇敢地跨出那叛逆、反抗与追求自身价值乃至投身革命的步伐。巴金的文学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富有活力的人文风景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进《家》,去品评一下《家》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吧!
分析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1.请画出表现高老太爷外貌的语句和有关神态、动作描写的语段,仔细品味高老太爷的人物性格。
【探究交流】①外貌:
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年老而又虚弱
②神态与动作:
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绝对遵从
祖父……身子软弱无力地躺在那里,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断续地流出口水来,把颔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年迈衰老
祖父忽然睁开了眼睛,看了他一下,露出惊讶的眼光,好像不认识他似的,挥着手叫他出去。
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祖父的严厉的眼光射在他的脸上。
祖父冷笑了一声,威严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来扫去。
他(祖父)的老年的模糊的眼光无目的地向四处移动,后来他便把眼睛闭上了。
祖父的声音虽然严厉,但是比先前温和多了。——严厉中又有关爱
③语言:
你们学生整天不读书,只爱闹事。
你看,你五爸没有进过洋学堂,他书也读得不错,字也比你们写得好。他一天就在家读书作文,吟诗作对,哪儿像你这样整天就在外头胡闹!
从今天起我不准你再出去闹事……
——顽固、守旧、专制
2.高老太爷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探究交流】年迈衰老、面目可憎、严厉专横的老人——
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象征。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
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
冷酷、严厉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
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
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
维护大家庭的秩序,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在他临
终前,当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
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的做法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命运。
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觉慧神情的语句。
【探究交流】惶恐——不敢——非常不安——静静地立——感觉拘束——不了解——解不透——奇怪——红着脸——迟疑——坚定的眼光——很不舒服——抖动着身子——想对一切表示反抗
觉慧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交流】迷惘中带着叛逆个性的青年——反抗封建专
制的进步青年。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
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
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
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
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
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
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家庭。
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探究高老太爷的腐朽灵魂
1.读课文第五段,归纳一下,祖父有哪些“荒唐”事?
【探究交流】(1)祖父的诗集里有不少赠校书的诗,而且受赠的校书不止一个。
(2)现在的“爷爷”偶尔也跟唱小旦的戏子来往。
2.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姨太太?
【探究交流】祖父的姨太太“常常浓妆艳抹,一身香气”,说话“尖声尖气,扭扭捏捏”,是一个丑陋的、令人厌恶的形象。
3.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高老太爷怎样的精神世界?
【探究交流】高老太爷以卫道者自居,对子孙“教孝戒淫”,反对一切新事物,但自己呢?年轻时与多名歌女来往,做了不少荒唐事,在衰朽之年还与花旦往来,对此,高老太爷不但不以为耻,还以风雅自命。对于那个矫揉造作的姨太太,“好像很喜欢她,同她在一起过了将近十年”,这些都是高老太爷腐朽灵魂与低劣审美趣味的反映。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旨,20字以内。
自从他有记忆以来,他的脑筋里就有一个相貌庄严的祖父的影子。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他跟祖父见面时很少谈过五句以上的话。每天早晚他照例到祖父房里去请安两次。此外,他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祖父走来,就设法躲开,因为有祖父在场,他感觉拘束。祖父似乎是一个完全不亲切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段文字共6句话,前两句写祖父的威严不可侵犯;接下来的3句写觉慧的“畏”,很少说话,除了早晚请安尽量躲着祖父;最后一句是个小结句,写祖父“不亲切”。综上所述,这段文字主要点有两个:一是祖父很威严,二是觉慧很怕见他。二者之间很明显是因果关系。据此可提炼出本段主旨。
答案:祖父威严不易亲近,觉慧对他敬而远之。
2.出生在同一个家庭,但觉新和觉慧性格差别很大,你认
为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联系课文内容和两个人在整部小说中的表现分
析,注意抓住关键点,不必面面俱到。
答案:觉新比觉慧年龄稍长,虽然也接受了新思想的影
响,但是旧的思想观念对他束缚严重。他本性善良,在他
内心中,有清晰的善恶是非标准,虽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了封建家族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无法甩掉这个包袱轻装前进,软弱性与妥协性体现在他的性格中。觉慧接受新思想较早,进过“洋学堂”,旧观念较淡,他能够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叛逆性是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如何赏析小说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分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两类。
一、直接心理描写: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情绪真感、梦境幻觉。心理剖析和内心独白是心理描写最常见的手段。它往往以集中凝练厚重的笔墨清晰完整地勾勒人物性格的总体风貌或展示特定时刻的心理演变过程。在本文中,作品对觉慧有较多的心理描写。如下面这段就属于典型的内心独白:
“人就是这样矛盾的吧,”他想着,觉得更不了解祖父了。他越研究,越不了解,在他的眼里祖父简直成了一个谜,一个解不透的谜。……
这段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道出了觉慧对祖父所作所为的疑惑,表明他对凛然不可侵犯的祖父的为人处事已经产生了怀疑。
二、间接心理描写:表情、动作、语言、景物。人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在流露和表现方式,特定心理支配下的表情、动作、语言乃至对所在环境的描写都间接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较之直接的心理描写,它具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特点。本文中,对觉慧也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
“觉慧把他的坚定的眼光盯在祖父的身上。他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
这段描写是觉慧被祖父训斥之后的情况。通过觉慧的眼睛的动作来间接地写其心理,从他坚定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他对祖父的不满和愤怒。
小说的心理描写是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人物心理活动这一核心,去充分感受、认识和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品通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这应该成为我们打开小说艺术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请完成【课后巩固·提能】第1~7题,巩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吧。
1.分析小说的主题,体会其时代特色和社会价值。
2.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体会小说艺术特色。
导语:演员黄圣依谈起自己的读书爱好时说:“最喜
欢的嘛,应该是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
虽然我是演员,但艺术都是相通的。从这部著作中我可以
看到文学的很多基本元素。”这部作品也让她感悟:在明
亮的灯光下,恍惚之间,偶尔会让人迷惑,哪个是影子哪
个是自己本身。只有等夜深之时,所有的灯光暗淡,所有
的影子消失,才能悄悄地揭开自己灵魂的一隅,不论是痛
苦、悲伤还是见不得人的丑陋,让灵魂悄悄地呼吸。“所以在今天读来,依然让我感动不已,有一种心灵震颤的感觉。”
为什么让人“心灵震颤”,这主要从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方面体现出来,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进一步研读课文。
分析高老太爷和觉慧的矛盾冲突的实质
1.觉慧在外面做了什么让祖父训斥的事?
【探究交流】当地督军无故殴打学生,引发了学潮,学生开始罢课。觉慧积极参与其中,参加学生联合会的会议,上街散发传单等。
2.高老太爷对觉慧的所作所为如何评论的?他希望觉慧怎样做?
【探究交流】高老太爷认为觉慧及其同学们的正义之举是胡闹,说他们“太嚣张了”“简直目无法纪”;还说“现在的学堂真坏极了,只制造出来一些捣乱人物”“现在的子弟一进学堂就学坏了”。
高老太爷希望觉慧像他“五爸”那样,“在家读书作文,吟诗作对”,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关心外面的事。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是正途。
3.高老太爷和觉慧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交流】这种冲突,不仅仅是他们祖孙之间的冲突,它所代表的实际上是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巨大分歧,是社会上新旧两种力量激烈冲突的一个缩影。“五四”启蒙运动带给觉慧们的是“人”的意识的觉醒,是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而高老太爷则代表了传统的专制与封建的仁义道德。在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两代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赏析课文的结构艺术
1.常言道“无巧不成书”,但本文有几处地方却很不巧合,你能找出来吗?
【探究交流】主要有两处不凑巧的地方,一是高老太爷想见觉慧的时候,觉慧正好不在家。等他回来,随钱嫂去见高老太爷,高老太爷却睡着了;另一个不巧合的地方是,高老太爷训斥觉慧的时候,让人叫高克明和高觉新过来,结果三老爷高克明不在家,只有觉新来了。
2.你认为这样的不巧合是自然的还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探究交流】是作者有意为之,是结构文章的需要。课文结构的巧妙之处正是体现在这个地方。先说第一个不巧合,高老太爷见觉慧没见着,便小憩了,后来觉慧回家,来到祖父房中,才有机会观察祖父的外貌,也才有了相关的心理活动,作者正是利用这个空档,通过觉慧眼观心想来写高老太爷、写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俩的关系。觉慧的迟到正是因参加学生联合会的会议,这也为高老太爷对他
的批评提供了证据。可谓一箭双雕。第二个不巧合,主要是剪裁的需要,作者写祖孙冲突这一情节意图是揭示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初步展现人物的性格,如果高克明出现的话,情节将变得复杂,觉慧、觉新等人物也将受到冲淡,不利于集中展示人物性格。总之,因为有这两个不凑巧,使小说的情节比较集中,使矛盾冲突单一、完整,使人物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刻画,使整个故事显得紧凑、完整,波澜起伏。
分析探究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技巧
1.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除了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外,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探究交流】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除运用了外貌、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小说通过祖孙之间的对比、觉慧和觉新兄弟之间的对比、高老太爷年轻时和现在生活的对比,在更广阔的背景、更深的程度上表现人物性格。
2.小说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你通过填写下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探究交流】
《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他要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的方式转述下面书面语材料的内容。
(1)巴金祖籍浙江嘉兴。(2)他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方面都很有成就(以长篇小说见长)的杰出作家。(3)1928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问世。(4)继而,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5)曾被鲁迅认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试将转述的话写在下面横线上。
作为导游,你在带领游客参观巴金故居时,向大家介绍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巴金祖籍浙江嘉兴。他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方面都很有成就,特别擅长写长篇小说。1928年他写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紧接着,他又写了《爱情三部曲》,即《雾》《雨》《电》三部长篇小说。鲁迅曾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赏析小说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展示事物的矛盾,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在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展示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对于督军无故打人这件事,觉慧说:“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
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及他的同学们,认为这件事一定要理论理论,反对霸权。高老太爷却不问清红皂白,一口咬定他们是在胡闹,并说“听说外面的风声很不好,当局对于学生将有大不利的举动。像你这样在外面胡闹,看把你这条小命闹掉!”觉慧有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的要求,体现出他的思想的进步性,而高老太爷根本不把他们的活动当做一回事,只让他们躲避开是非之地。通过对比,揭示了两代人思想上的巨大差距,另外,对于学堂不同态度的对比,也揭示出了祖孙两代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赏析小说的对比手法,首先要找出对比的双方,然后分析其各自特点,进行对照、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等方面的好处。这也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基本思路。
请完成【课后巩固·提能】第8~12题,巩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