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导入新课
术士练丹
拉瓦锡纪念馆
中国古代的炼丹设备
17世纪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室变迁史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新课学习
1.观察蜡烛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步 骤 现 象 结 论
制作材料
点 燃 前 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气味
②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
棉线 石蜡
白色不透明的圆柱状固体,有轻微气味
易切,浮于水面,不溶解
质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石蜡和棉芯组成
新课学习
2.观察燃烧的蜡烛
(1) 声音?形状?
安静地燃烧,不发出响声音,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
外焰
内焰
焰心
火焰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3)形状、温度、质地
在靠近火焰的地方,湿热的,很软,可以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新课学习
(4)检测火焰温度区域
外焰
内焰
焰心
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
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心的温度是最低的。
新课学习
(5)生成物
提出问题:
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
进行猜想:
蜡烛燃烧时可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
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看到现象后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观察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哪些物质?
实验结论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点燃
新课学习
3.熄灭后,点白烟
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猜测白烟的成分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新课学习
知识归纳
化学学习的特点
⑴关注物质的性质
⑵关注物质的变化
⑶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1.(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右图A,这证明焰心______________。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右上图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最低
可燃性
课堂练习
气体
导入新课
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二、对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新课学习
收集呼出的气体
准备收集气体
排水法收集气体
收集的呼出气体
新课学习
(1)检验二氧化碳含量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
合作探究
呼出气体
澄清的石灰水
空气
澄清的石灰水
合作探究
(2)检验氧气含量
空气中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
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
呼出气体
燃着的小木条
空气
燃着的小木条
新课学习
检验水的含量
呼气后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
空气中水分含量较少,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
实验小结
现象 结论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玻璃片上凝结有水
吸入空气
呼出气体
二氧化碳
氧气
水
含量较多
含量较少
含量较多
含量较少
含量较少
含量较多
实验的现象与结论
拓展总结
Company Logo
科学分析
记录现象
结果数据
学习化学的途径——实验
科学分析
记录现象
结果数据
观察现象
实验探究
做出结论
课堂练习
2.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______。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_______。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 D.大量灰烬
4.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________。
A.水 B.食盐水 C.澄清石灰水 D.糖水
D
C
C
课堂小结
通过探究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探究的一般过程
化学学习的特点
作业布置
1.完成P16练习与应用。
2.在家中找到一些物质,尝试进行探究活动。
3.整理探究记录,参考书中格式,写出探究报告。
板书设计
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相比
二氧化碳的含量少一些
氧气的含量多一些水蒸气的含量少一些
熄灭后
发黄光、发热、冒黑烟、火焰分三层等
点燃前
燃着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冒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