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春秋战国)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特征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发展: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繁荣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生产力的进步):
社会经济发展
①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进步:……
③商业日趋活跃:……
铁器牛耕
井田制瓦解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
私田增多
封建土地私有制
2.经济(生产关系的变动):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部分贵族、商人
新兴地主
平民、逃跑奴隶
自耕农
3.政治:
上层建筑的变化
①目的:
②变革内容: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世卿世禄
俸禄制
封邑制
中央集权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4.军事(战争的需要):
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5.文化(意识形态的推动):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政治:地主阶级要求推翻旧制度,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直接动力)
4.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学说成为改革
的思想理论武器
社会的发展
铁器、牛耕的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展开变法
封建制度确立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决定
结构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内容、作用)
鲁国改革:初税亩(内容、作用)
战国
魏国李悝变法(内容、作用)
楚国吴起变法(内容、作用)
其他诸侯(内容、作用)
管仲
齐桓公 姜小白
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即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前594年,鲁国改革:“初税亩”:
含义:“履亩而税”,即是按亩收税;
(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魏文侯 魏斯
李悝
战国时期:
前445年前后,李悝在魏国变法:
内容:
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
保障百姓生活:“平籴法”;
加强法制和强化国家职能:制定《法经》
作用:
魏国率先强盛起来。
魏文侯 魏斯
吴起
前382年,吴起在楚国变法:
内容:
限制贵族权力: 。
裁免无能官员;
削减官吏俸禄: 。
要求官吏秉公执法: 。
作用:
楚国在一段时间对外兼并战争连连获胜,成为强国。
国家 主持者 时间 内容 作用
赵国 赵列侯 前408至前387年 选拔贤能者做官,并“节财俭用” 封建政权得以巩固
韩国 申不害 前335年 “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 诸侯不来侵伐
齐国 邹忌 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东方诸侯霸主
燕国 乐毅 前311至前279年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盛起来
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不同的表现:(从目的、内容、性质来思考)
不同的根本原因:两种改革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春秋时期,奴隶经济基础还经较巩固。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新的剥削方式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为建立封建制度,推动各国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②秦国的落后:
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
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1.改革必要性
①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2.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
①有利条件
②历史机遇
③主观因素
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
三家分晋、“士人游说”
秦孝公发愤图强;商鞅来秦
“晋分三家”:韩、魏、赵。
韩
魏
赵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商鞅初到秦国时第一二次见到秦孝公,对他讲述学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孝公直打瞌睡;第三次他就与孝公讲述了富国图强之术,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
商鞅
练习题:
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亩数是( )
A.300亩 B.200亩 C.500亩 D.100亩
练习题:
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5.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
A.晋国 B.魏国 C.卫国 D.秦国
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王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