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第 2 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早期改良思想
二.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三.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四. 梁启超与《时务报》
思想兴起
运动兴起
一. 早期改良思潮
(时间、条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作用、局限)
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条件: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3.洋务运动弊端明显,需要寻找新出路。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1.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国人“商战”。
2.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作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二. 康有为
及其变法思想
1.政治主张:
2.代表作: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1)人类社会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据乱世:君主专制制度; 升平世:君主立宪制度;
太平世:民主共和制度; (“三世说”与进化论相结合)
(2)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3)救亡图存
著作:
问题:结合“历史纵横”指出康有为思想主张的特点
4.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环境: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特点:
将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根据“学思之窗”
讨论:康有为借儒家学说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
利: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减少改革阻力。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康有为从事了维新活动的哪些实践
①办学堂讲学:在万木草堂讲学,宣传维新思想
②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③上书:发动公车上书
——标志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④创办报刊:《中外纪闻》
⑤组织学会:北京、上海成立强学会
四. 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办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材料一: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二: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三: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代表
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著述 刊物 学堂 主要思想
梁启超 上海
谭嗣同 湖南
严复 天津
比较三者政治主张的异同。
人物比较
《天演论》
《国闻报》
《湘报》
《仁学》
《变法通议》
《时务报》
时务学堂
变法图强;学习西方政治、文教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主张变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念;体现民主革命思想(批判“君为臣纲”)
主张变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谭嗣同:批判“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彩;
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比较三者政治主张的异同
康、梁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
1.办报纸:
2.兴学堂:
3.立学会:
《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强学会
4.上 书: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5.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五. 康、梁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
1. 启发明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2. 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3. 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减少改革阻力
4. 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