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构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二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不能燃烧,CO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也可以用于灭火;CO可用作气体燃料,也可用于冶金工业
D.危害:CO2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不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氮气用作保护气 B.活性炭用于除异味
C.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 D.氧气用于炼钢
3.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沙尘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4.用石灰浆抹墙,逐渐变硬的原因是
A.石灰浆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碳酸钙
B.石灰浆与水作用生成碳酸钙
C.石灰浆日久水分蒸干变硬
D.石灰浆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5.下列除杂的方法正确的是(括号内的是杂质)
A.KClO3(KCl)—加热 B.空气(氧气)—加入硫燃烧
C.KMnO4(MnO2)—溶解、过滤、蒸发 D.CO2(CO)—点燃
6.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可供给呼吸
B.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是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C.活性炭可用于冰箱除臭,是因为活性炭有吸附性
D.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器,是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7.下列事实的解释合理的是
A.河水中可以养活其它生物——河水中含有氧元素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能燃烧,不能燃烧——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D.在加压的情况下装入容积为的钢瓶中——氧分子变小
8.非洲的尼奥斯湖是火山口湖,湖底溶有大量含二氧化碳的火山气体。1986年8月21日,大量的降水使上层湖水变凉而下沉,下层湖水上涌,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并沿着山谷向下扩散,导致山脚的大量居民窒息死亡,根据以上信息判断关于二氧化碳的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①有毒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难溶于水 ④不能供给呼吸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9.固态二氧化碳又名干冰,下列关于干冰的说法错误的是
A.干冰不是冰 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干冰做制冷剂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D.干冰可用于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10.下列现象不能用CO2+Ca(OH)2= CaCO3↓+H2O解释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B.长期放置的石灰水表面生成一层白膜
C.粉刷石灰浆[主要为Ca(OH)2]的墙壁一段时间后变硬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
1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 B.二氧化碳用作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
C.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D.二氧化碳用于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1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制备、检验、性质和用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用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色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只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13.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无色但有刺激性气味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
C.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一样,密度比空气大 D.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14.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采用的方法是
A.通入足量石灰水 B.通过灼热的CuO
C.点燃 D.倾倒混合气体
15.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产生的气体都有毒 B.反应的生成物不同
C.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质量均保持不变 D.反应中都有红色固体生成
二、实验题
16.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A、E装置连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______(选填“b”或“c”)相连接。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己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2)将A、B装置连接,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
(3)用E装置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左侧内壁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性质:______。
17.实验室用下图装置进行CO还原CuO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标志着反应开始的现象是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在A处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2)在做这个实验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①通入CO之前应先___________;
②为避免爆炸应先___________,再给试管___________。
③C处排出的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应___________。
(3)实验中实际消耗CO的量与还原CuO所用的CO的量相比,前者___________后者(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推断题
18.有A、B、C、D、E、F、G、H八种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无色气体E是一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的气体,红色固体G是金属,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G的化学式:_______;
(2)写出E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9.现有A、B、C、D四种物质,A、B为无色气体,C、D为黑色粉末,B跟D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A,A和D都能跟C反应生成B和一种红色固体E,其中B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一种白色沉淀F。
(1)根据上述现象,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D______。
(2)写出实现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B+D→A_______________;
②A+C→E+B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CO2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CO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CO2不能燃烧,CO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此选项表述正确;
C、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故可用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故可以用于灭火;CO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此选项表述正确;
D、CO2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A。
2.B
【详解】
A、氮气用作保护气,这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食物等发生反应而致使变质,故A错误;
B、活性炭除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多孔的特性,能吸附异味,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
C、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是利用了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氧气的特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误;
D、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能助燃的特性,能使燃料更剧烈燃烧,产生更高温度,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择B。
3.C
【详解】
A、沙尘能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增多,故沙尘属于空气污染物;
B、一氧化碳有毒性,故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C、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故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D、二氧化硫有毒性,污染空气会形成酸雨,故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选C。
4.D
【详解】
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可以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硬的白色固体碳酸钙;
故选D。
5.C
【详解】
A、氯酸钾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方法不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带入新的杂质二氧化硫,不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方法不正确;
C、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得到高锰酸钾固体,能除去杂质且不带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方法正确;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选项方法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原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一般要遵守两个原则: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6.B
【详解】
A、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可供给呼吸,选项正确;
B、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光不同颜色的有色光,选项错误;
C、活性炭可用于冰箱除臭,是因为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器,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选项正确;
故选B。
7.B
【详解】
A、河水中可以养活其它生物,是因为河水中含有少量的氧气,故A不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B正确;
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是因为构成物质分子的种类不同,故C不正确;
D、6000LO2在加压的情况下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D不正确。 故选B。
8.B
【详解】
①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错误;
②根据“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并沿着山谷向下扩散”可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正确;
③“下层湖水上涌,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是因为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是难溶于水,错误;
④根据“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并沿着山谷向下扩散,导致山脚的大量居民窒息死亡”可知,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正确。
故选:B。
9.C
【详解】
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不是冰,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易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干冰做制冷剂利用的是其升华吸热,获得低温,属于物理性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干冰易升华,可用于制造舞台烟雾效果,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
A、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石灰水浑浊,该现象可用方程式解释,不符合题意;
B、长期放置的石灰水表面生成一层白膜,是由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现象可用方程式解释,不符合题意;
C、粉刷石灰浆[主要为Ca(OH)2]的墙壁一段时间后变硬,是由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和水,该现象可用方程式解释,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该现象不可用方程式解释,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详解】
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是利用了是利用了它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其中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用作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是利用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汽化时要吸受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降雨,是利用它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详解】
A、用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会混有氧气,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净,此选项错误;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不支持燃烧,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此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此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物理性质,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3.B
【详解】
A: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故A错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故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略小,与空气密度接近;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C错误。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是无效果的。故D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B。
14.A
【详解】
A、CO不与石灰水反应,CO2能与石灰水反应,通入足量石灰水,可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此选项正确;
B、CO可与灼热的CuO反应,CO2不能与灼热的CuO反应,通过灼热的CuO可除去CO,不能除去CO2,此选项错误;
C、CO具有可燃性,CO2不能燃烧,用点燃的方法不能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此选项错误;
D、CO与CO2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用倾倒的方法不能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5.D
【详解】
A、一氧化碳、碳与氧化铜发生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铜,二氧化碳无毒,错误;
B、反应的生成物都是铜和二氧化碳,生成物相同,错误;
C、反应中固体氧化铜中氧原子转化到了气体二氧化碳中,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质量发生改变,错误;
D、反应中都有红色固体生成,正确。
故选D。
16.
(1) c 将燃着的木条放导管b处,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2) 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
(3)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解析】
(1)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气体由c导管通入到集气瓶中;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己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导管b处,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2)
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变红的原因为二氧化碳与石蕊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
将二氧化碳沿D装置左侧内壁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蜡烛都熄灭了,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这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低的蜡烛先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性质。
17.
(1) B中澄清石灰水开始变浑浊 固体由黑变红
(2)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通入一氧化碳 加热 燃烧处理或收集处理
(3)大于
【解析】
(1)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B中澄清石灰水开始变浑浊,说明实验中生成了二氧化碳,表明反应开始,故填B中澄清石灰水开始变浑浊;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观察到A中固体由黑变红,故填固体由黑变红。
(2)
①该反应中有一氧化碳气体参加反应,故通入CO之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为避免爆炸应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然后给试管加热;
③C处排出的气体中含有残留的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应将气体燃烧处理或收集处理,故填燃烧处理或收集处理。
(3)
实验中消耗的一氧化碳有三种用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还原氧化铜,防止生成的铜被重新氧化,所以实验中实际消耗CO的量大于还原CuO所用的CO的量,故填大于。
18.
(1)Cu
(2)
【分析】
已知无色气体E是一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的气体,可推出E为一氧化碳,红色固体G是金属,可推出G为铜,E能与黑色固体F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G和E,E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推出E为二氧化碳,F为氧化铜;A能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B和C,C能与黑色固体D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无色气体E,可推出C为氧气,B为氢气,D为碳,A为水,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
由分析可知,G为铜,化学式为Cu;
(2)
E与F反应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
(1) CO CO2 CuO C
(2) CO2+C2CO
【分析】
(1)
因为B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一种白色沉淀F,所以B为二氧化碳,F为碳酸钙。C、D为黑色粉末,B跟D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A,则D为碳,A为一氧化碳。A和D都能跟C反应生成B和一种红色固体E,则C为氧化铜,E为铜。因此,填写:
(2)
B+D→A是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的反应。故填:
A+C→E+B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填:
【点睛】
B+D→A是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的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是典型的吸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