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一、主旨定位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现实的否定。
二、情节梳理
那是一个既偏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有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扭秧歌的、放河灯的、唱野台子戏的、逛庙会的,热闹异常。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得动的时候,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打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不大爱同人搭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伯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地大哭。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三、人物扫描
(一)坚强勇敢的冯歪嘴子
身份: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
主要情节:在能够置小团圆媳妇于死地的封建思想意识浓重的呼兰小城,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这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当他的第一个儿子降生后,流言四起,人们奚落谩骂他们。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他爱自己的孩子,体贴自己的妻子。当他的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不久死去后,旁观者又准备看他的热闹了,可他反而镇定下来。他并不像旁观者想象的那样绝望,他觉得他在这
世界上一定要生根,一定要把他的孩子抚养成人,于是他照常活在这世界上。冯歪嘴子是生活的强者,是抗争者。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性格特征:坚强,勇敢,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慈祥寂寞的爷爷
身份:封建大家族的开明绅士形象。
主要情节:不会理财的祖父总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寂寞的祖父“天天使用一种方法抓掉孩子的帽子,这未免可笑”,可是即使这样,“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是第一次演似的”。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后,我们感受最多的是祖父难于摆脱的寂寞。
因为他是老太爷,厨子给他更多的是吹捧;有子给他更多的是敬畏;冯歪嘴子给他的同样是低等人对上层的尊敬。因此,他无法抹去他和这些人之间的隔膜——阶级的隔膜。所以,他的寂寞也就无法消除。
性格特征:宽容、仁慈、寂寞。
一、走近作者
敏感而坚强的女作家——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
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马伯乐》
《呼兰河传》,散文集《商市街》
《回忆鲁迅先生》等。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坚韧和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1940年,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巅峰之作。
二、情节链接
节选前:小团圆媳妇是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乐呵呵的,但是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规矩”,常常遭到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又都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来治病。洗澡时,很多人都来看热闹……节选文章就从这里开始。
《小团圆媳妇之死》(见节选)
节选后:我家的背后有一个龙王庙,庙的东角上有一座大桥,叫东大桥,据说小团圆媳妇的灵魂来到了东大桥下,变成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来到桥下哭。
三、词语积累
1.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
2.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茹:吃)。也说茹苦含辛。
3.战战兢兢: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4.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自读课文,注意梳理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完成下面问题。
小说情节围绕“小团圆媳妇之死”展开。全文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小团圆媳妇被迫当众在热水中洗澡;二是烧小团圆媳妇的替身;三是小团圆媳妇惨死前后的情况。
(1)关于小团圆媳妇洗澡一节,一共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次洗澡,
详写的是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
(2)小团圆媳妇惨死一节,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洗澡前的准备 小团圆媳妇的病的真相
三次洗澡的经过 第一次 第二次和第三次
(2)小团圆媳妇被摧残致死 人们在埋葬小团圆媳妇后的言行 小团圆媳妇的死对老胡家的影响
1.梳理小说的主要内容,分析小团圆媳妇悲剧的根源。
2.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愚昧苦难的人们的深切悲悯之情。
导语:五四时代,新文化人刘半农发明了“她”字,女性因此获得了区别于男性之“他”的身份标识。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一批女作家在历史舞台上亮相,其中的佼佼者便有萧红,80年代以后,又一个庞大的女性作家群在当代文坛上崛起。萧红的文章中渗透着时代的忧伤和对国民劣根性的忧患,也有着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她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有这样一个人,一生惨淡岁月极多,但一直施舍贫弱者。没饭吃了,刚当了一件衣服换了几个铜板,却分
给乞丐一个。临死时,她还教导身边的人说:“如果你身上还有一个铜板,遇到一个乞丐你就要给,不要问这一个铜板对他会有多大用处。”这些言行,充满了对底层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今天我们就学习以萧红童年生活为原型的这部长篇小说的节选——《小团圆媳妇之死》。
分析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和原因
1.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变成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
【探究交流】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胡家的人却认为她不守规矩,总是打她,久而久之,小姑娘被折磨成了一个“黄瘦”的病人。她的婆婆相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用开水洗澡给她治病,小姑娘被热水烫了三次,病没治好,人已被烫得奄奄一息,不久就死了。
2.在热水烫小团圆媳妇的过程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周围的人有哪些做法?
【探究交流】婆婆:用破棉把她蒙起来了;把她的衣服撕掉了;替她着想,用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赤身裸体的身子。
周围的人:看热闹的,络绎不绝;都是先害人后救人;认为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心里都满着秘密。
3.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小团圆媳妇,而且这样理直气壮?周
围的人在小团圆媳妇之死中充当什么角色?
【探究交流】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婆婆也这样做,她是众多
迫害者之一,做了大家极认可又极习以为常的一件事,这些
都是以落后的民风民俗作为支撑的;这样残忍的态度、冷漠
的目光,源于对生命的毫不怜惜;这种天经地义的语气,源
于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媳妇的地位、生存价值不值一提,而
婆婆拥有管教权力;这里还有世俗人心的期待,大家在枯寂
的日子里期待有好戏看,哪怕这戏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
人生百无聊赖、精神贫乏,才使得人性缺失。周围人既推波
助澜又充当了刽子手。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你在阅读《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中,感觉到作者叙述时的心境了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你可不可以从原文找出内容作佐证?
【探究交流】荒凉、冷寂的心境。觉得心灵落到了一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以当众洗澡段落为例,人世间没有比这更残酷的刑罚了,偏偏这样的施刑还打着治病的幌子,在小团圆媳妇的苦苦挣扎中,众人快意着,他们却又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小团圆媳妇没有反抗的力量,甚至连反抗的理由都没有。而“我”只能以儿童的视角,被隔离在
人群之外,静静地观看这个死亡的过程。以一个成年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又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她对人类对弱小孩子的态度尤为敏感。所以她既写出了大家生命意识的麻木,更表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情怀中又透射着深入骨髓的寒冷,这种寒冷贯穿全文。
2.同样是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
【探究交流】和鲁迅一样,萧红对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批判揭露,可她的笔触更平静、漠然,甚至让人惊悸于那种平静、沉默下的麻木。她更多哀其不幸,而少了些怒其不争。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用一种较为包容的眼光看愚昧的故乡,看待那些麻木的心灵,没有鲁迅那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但有作者悲悯的目光,在那些表面温和平静的故事里头,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
鲁迅展示的是人物灵魂的麻木,笔触着力在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于生命层面的麻木,鲁迅小说没有自觉地涉及。而萧红戳到的是生命层面的痛穴,“他们就是这类人……逆来的,顺受了”。萧红表现的是更加本原、更加永恒的苦难,她从存在的意义将生命意识的麻木写到了极致。
1.请你对下列文段中“人们的忙碌”作一个点评。
小团圆媳妇的出现,让寂寞的呼兰河不再寂寞。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夜夜跳起大神来,小团圆媳妇要吃偏方了,云游真人来抽帖儿了,媳妇婆婆们奔忙不迭……波澜不惊的小城,终于激起涟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跳起”“抽帖儿”“奔忙不迭”等词语写出了人们的忙碌,在平静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人们有条不紊、严肃地忙碌着。这种严肃认真,是人们做事时发自内心的虔诚,但他们所做的事情却是极其荒谬的,因而他们的这种虔诚是可悲的。
2.阅读下面文段,分析帮忙的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帮忙的人是何心态?是对一场从未看过的戏的急切企盼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人们的麻木冷漠已到了足以侮辱人的尊严、摧残人的生命的地步了。是怀着救人的目的主动参与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的麻木冷漠就是出于深深的愚昧了。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因为冷酷和愚昧原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如何分析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俗语云:言为心声。分析人物的内心,主要是从人物的言行入手,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窥视人物的心灵。
本文对人物的言行进行生动、真切地描绘,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例如,小说在写人们看热闹的心理时,这样写道:
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面对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生命,人们不是关心孩子的死活,而是权衡自己看热闹的得失,觉得“开了界”“见了世面”,一群可怜可恨的看客。他们冷漠、毫无同情心的内心世界一览无余。
小团圆媳妇死后,埋葬回来的老厨子和有二伯吃饱喝足,“好像两个胖鸭子似的,走也走不动了,又慢又得意”,老厨子“眼珠通红,嘴唇发光”,有二伯“面红耳热,一直红到他脖子下边的那条大筋”。别人被摧残致死的悲惨,给他们带来的是吃喝的满足和欢乐。这就是那时的中国人的灵魂!
课后完成【课后巩固·提能】第1~7题。巩固一下你课堂上所学的内容。
1.分析鉴赏小说的诗化特色。
2.赏析小说叙述视角、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色。
导语一: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对女作家萧红来说,童年却有着更多的内容。她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那令人心颤的寂寞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导语二: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鲁迅与她是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萧红洞察世事,阅历人生,体味人间甘苦。她将自己的满腔热情融入到对故乡风貌、故乡邻人的描绘中,尽管语言偏冷,但处处可见她的悲悯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进呼兰河的历史天空,了解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体味萧红的悲悯情怀。
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1.在文中,“我”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有什么作用?
【探究交流】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文中的“我”以一个儿童的眼光,洞彻了整个过程和细节的荒谬:没病的被认定为有病,既害人又救人的热心看客,视别人的生命如鸡狗,又对自己的卑贱生命充满信心与珍惜,害人者下场同样凄凉。种种荒谬弥漫成一片一片浓重的悲凉,以儿童的眼光来看,更显示出其不正常以及清醒者的无力和无助。
2.小团圆媳妇本是个充满活力的小姑娘结果却被折磨死了,其命运前后对比鲜明,请你分析一下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探究交流】作者着重写小团圆媳妇的笑,写她想玩,写她的哭叫,表现出小团圆媳妇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命的渴求。可健康、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却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了。这种对比写法更突出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更能表达作者的悲怆和痛苦。
3.请你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
【探究交流】(1)独特的叙述视角。小说以“我”的眼光观察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我”是一个还没有被尘世的恶习干扰过的纯净无瑕的孩子,用“我”的眼光才能洞察事情的真实面貌。
(2)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国民的丑陋。有活力的被扼杀;思想僵腐的人在维持着秩序,掌握着别人的命运;冷漠围观、助纣为虐的人又是救人的人;孩子的一眼看穿与成人的愚昧可笑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国民的愚昧、麻木、冷漠。
(3)环境描写细腻典型,在烘托人物、突出主题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说在环境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
【探究交流】小说社会环境描写方面:抓住了典型的社会习俗来写,展示了人们迷信、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如对洗澡治病的习俗的描写,对跳大神、抽帖儿的记叙等。对烧“替身”的描写较为详细具体,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正因为此,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了死寂、冷漠的特点,衬托小团圆媳妇死的凄惨、悲凉。如在小团圆媳妇被洗澡之后,小说写道:“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环境一片死寂,悲剧的发生没有引起任何波澜。习惯于吃人的封建社会在吞噬任何一个生命时都是如此悄无声息。
《呼兰河传》的诗化特色
1.这篇文章具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请从结构上加以分析。
【探究交流】从结构上来说,它没有中心情节,作品没有明显的叙事脉络,人物和故事都是片段的,零碎的,结构略显得松散,人物典型刻画也不太够。但却能合成一个整体,形散神聚,以作者悲天悯人的眼光与灵魂来贯穿全文,并有着散文诗般的跳跃和音乐的节奏。
2.萧红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探究交流】(1)富有浓重的情感色彩。如“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2)富有美感。如“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
(3)修辞的多样化。如“大神打了几阵鼓,二神向大神对了几阵话。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作者通过嘲弄、讽刺、夸张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憎恶和痛心。描写不是落在情节上,而是落在感受上。
3.请你总结一下本文诗化特色的主要表现。
【探究交流】(1)结构松散,没有中心情节,以作者的感情贯穿全文,形散神聚,有散文诗般的舒缓节奏。
(2)语言富有美感,抒彩浓厚,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3)内容侧重对社会风俗的描绘,朴实、自然、富有诗意。
下面文字,是学者对小说叙述视角的论述,请你从中提炼概括儿童视角的特点。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当成年叙事者沉浸于童年往事的缅想之中的时候,小说的儿童视角呈现给我们一种令人震惊的儿童所固有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萧红笔下童年之“我”那天真无邪的目光所展示的儿童情趣几乎不受任何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浸染,从而使《呼兰河传》中的儿童世界表现出具有普泛的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并构成小说中最具有生命和美学认知价值的一部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字写了儿童视角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视角呈现给人的是“原生态的生命情境”;二是儿童的目光是天真无邪的,没有受过浸染;三是儿童视角使小说表现出了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总结归类一下,第一点和第三点,实质是一样的。
答案:儿童视角天真无邪,呈现出了生命的原初体验。
挖掘小说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角度
《考试大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文学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那么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挖掘呢?所谓“角度”,实际上就是从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具体说来,有以下角度可以考虑:
1.作者角度。所谓“言为心声”,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本文作者萧红,对国民的劣根性充满忧患意识,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有着强烈的同情心。她的这些思想是我们探究作品意蕴的钥匙。
2.作品角度。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本文对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等人为给小团圆媳妇“治病”而将她害死的描写,描述了落后的民风民俗,批判了人们的冷漠、残忍、麻木。只有对作品的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才会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
3.读者角度。“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要从读者所处的社会、政治、教育的具体情况出发,得出不同的个性化的解读。以本文为例,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萧红那悲悯的目光,在那些表面温和平静的故事叙述中,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也可由此联想到当今某些迷信现象在一些落后地区依然存在,也就可以理解小说更深层次的批判意义。
课后完成【课后巩固·提能】第8~13题,巩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