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扬州人,唐代诗人。曾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一株奇葩。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滟滟 皆似霰 汀
纤尘 扁舟
捣衣砧 碣石
yàn
xiàn
xiān
piān
dǎo zhēn
jié
tīng
正音:
“春”出现4 次—— 全诗的总背景、大的时间范畴;
“江”出现12次—— “江水”象征时光流逝;
“花”出现2次——“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月”出现15次——全诗的核心;
“夜”出现2次——具体背景,皓月反衬。
解题:《春江花月夜》
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按照“月”作为中心线索,说出文章如何围绕月发展的?
月下之景(景物)
月下之情(情感)
月下之思(哲思)
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曾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赏析探究
1.要描写的是江还是海?
在江面上一轮孤月,面对江天一色的辽阔之境产生了江阔似海的感觉,海在这里是虚指,增添了全诗宏阔的意境。
赏析探究
2.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
“生”后才能有下一句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同时眼界之广,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赏析探究
3. 春天的夜晚为何会出现“霰”、“霜”?
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一句不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清凉,用感受从侧面来营造整体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赏析探究
4.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月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霜,而且是空里流动的霜,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深入其境,是由虚变实。
而“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能够看到的白沙呢他却说看不见,因为它跟月光都是白色,那就反衬出月光是那样的皎洁,是由实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如此皎洁纯净的世界引人遐想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怎么理解“初见月”、“初照人”?
当第一个人注视太空中的明月,开始去领略其中的美时,人类就出现了。因为,人类是会欣赏美保存美的动物。
在人注视着明月的同时,明月不是被动的处于被欣赏的地位,而是也在深情的注视着人。在这样的相互观照之中,孤独得以慰藉,忧愁得以诉说。在这世上匆匆活一朝的不同时空的人们,也通过仰望同一轮明月,在短暂和变化中感受永恒。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诗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月亮?或许,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同样的月亮,觉得月亮可以超越时空,所谓"天涯共此时",就是这个道理。
2.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月下哲思到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白云”的飘忽比喻游子的萍踪不定;
“青枫浦”是两水分流之所,暗示离别之意;
“明月”则是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
“楼”是思妇望月怀人之所。
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这些意象将相思之苦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 (明)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意象积累——白云
【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意象积累——扁舟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唐·张九龄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扁舟子: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
“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
但思妇似乎并不领情,思妇因明月增添相思之苦,想“卷”去和“拂”走惹人愁思的清辉,但卷而不去,拂之还来。“卷”、“拂”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何为“捣衣”?
意象积累——捣衣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如此,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
意象积累——捣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饮马长城窟行》
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尺素,书信别名。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意象积累——鱼雁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思妇对游子的相思?
“复”“沉沉”“无限路”“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用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这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思妇对游子的相思?
“复”写游子日复一日,夜夜望月思归,直至夜深月落,从持续时间的角度表现相思之苦。
“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迷茫,“沉沉”写出了他不能如愿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复”“沉沉”“无限路”“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最后写游子的离愁伴着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洒满江树的月光象征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一个“满”字写出愁思的深厚。
画意
哲理
诗情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春江花月夜
全诗小结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在结构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人生思索、思妇游子为基本着眼点,以月亮升起到月亮坠落的过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诗歌特点
感情基调: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
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
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哀而不伤
意象
意境
明情
抓意象的特点
附着的固定情感
动词、形容词、副词
想象与联想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