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1)-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单选题
1.在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一个小封建主对他的封君毕恭毕敬,而对他的封君的封君却敢于出言不逊。这是由于当时西欧实行的制度是
A.邦联制 B.联邦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2.《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庄园的存在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了中世纪奴隶制度
C.具有一定的割据倾向 D.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实施
3.如图中各阶层之间联系的纽带是
A.爵位 B.金钱 C.土地 D.宗教
4.封建庄园是以大地产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封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这表明封建庄园
A.具有自然经济特征 B.脱离了中世纪社会发展
C.剥削程度相对较轻 D.以集体劳动为主要形式
5.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特定的仪式,在封臣的效忠誓词中除却强调封臣的职责与义务外,还提及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可以自行离开封君。这表明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A.具有一定契约性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按等级严格划分 D.以封君为绝对核心
6.中世纪的欧洲,有封土的贵族一般都设有领主法庭。该法庭依据习惯法审理领地及周边地区农民、商人等提出的诉讼案件。同时,通过判处罚金等方式处理大多数违法行为,罚金和诉讼费往往流人领主手中。据此可知,领主法庭
A.旨在调和地方矛盾 B.属于领主权威的主要象征
C.是维护贵族利益的工具 D.便于法治精神的贯彻执行
7.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确立于( )
A.中世纪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8.托克维尔在评价美国政治制度时指出:“乡镇组织之于自由,犹如小学之于授课。乡镇组织将自由带给人民,教导人民安享自由和学会让自由为他们服务。”这主要是因为乡镇( )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
C.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D.承担了基层教育机构的职能
9.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体现了社区管理( )
A.制度化 B.市场化 C.体系化 D.计划化
10.“凡父母双方均为雅典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做出决定。”对“村社”的理解恰当的是( )
A.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B.承担司法职能
C.由城邦公民大会负责管理 D.是基层治理组织
11.1965年《伦敦政府法》生效,建立了大伦敦议会,下辖32个伦敦自治市议会和1个伦敦城议会,其中12个自治市和伦敦城共同组成内伦敦,其余20个自治市构成外伦敦。新成立的大伦敦议会主要负责提供更具全局性的服务,如消防、救护车、主要道路的维护和废物处理等。这说明英国( )
A.自治机构改革适应城市化发展 B.三权分立机制的内容不断拓展
C.议会权力扩大威胁了有效行政 D.自治机构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
12.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是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定决定于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获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规定
A.说明雅典基层社会治理混乱 B.意在推动雅典公民群体扩大
C.使雅典的权力运行臻于平衡 D.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13.德意志帝国政府从19世纪80年代起陆续通过了二系列社会保障立法,1911年又通过了《工人保险法典》,规定设立地方保险局、高等保险局、帝国保险局等三级监督机构,以严格监督各类社会保障组织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反映了
A.德意志帝国中央集权趋势的不断加强 B.工人阶级斗争改变了德国的政治局面
C.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在欧洲的普遍实行 D.代议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实现社会平等
14.下图漫画反映了
A.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B.福利制度与债务危机存在关联
C.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曲折性 D.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依然存在
15.17世纪初,西方老人面临“岁月使我们体弱多病,孤独无助。虽有儿女,却视我们为累赘”的困境,但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主要的英语种国家中,子女在多数情况下承认对老人提供帮助和互利的责任。”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原有家庭观念的瓦解 B.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
C.国家政策调节的影响 D.经济滞胀带来的威胁
16.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17.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二、材料分析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 9世纪封臣效忠的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儿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一卷
这些贵族所经营的自营地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他们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一中的“变化”与“不变”加以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济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孟子认为要使百姓接受统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开始。朱熹主张设“社仓”救济百姓,还强调赈济要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汉代光武帝曾命“郡国有谷者,给禀(官府供给粮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宋代将坊郭十等户中的下五等户作为“贫弱之家”予以救助。元代延续前代的基本规定,并在《刑法志》“户婚”项目下,有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袭。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 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 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
——摘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兢业工程及启示》
材料四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扶贫主要是用给钱、给物等传统救济方式。这种方式虽可救急,但不能实现真正脱贫。于是,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把发展作为脱贫的根本途径,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使人摆脱贫困,还要使人提高发展能力,融入社会。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都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时制宜。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生者。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覆盖。在目标瞄准上,先是贫困区域,后是贫困县,再到贫困村,再到户到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封君、封臣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在这一制度下,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的制约关系,材料中小封建主对其封君的封君出言不逊即体现了这一点,D正确;邦联制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军事、经济方面的要求)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排除A项;联邦制是由几个成员国(如共和国或邦、州等)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是指统治者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根据“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可以看出庄园有一定的自治权,在经济及政治军事方面存在着地方割据的倾向,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奴隶制,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西欧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C项正确;ABD项不是纽带,排除ABD项。故选C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封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可知,封建庄园具有自然经济特征,A项正确;封建庄园的出现是中世纪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剥削程度,排除C项;从材料看,农民要交租反映出农民个体经营,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君授土地给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根据材料信息“在封臣的效忠誓词中除却强调封臣的职责与义务外,还提及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可以自行离开封君”可知,封君和封臣具有一定的契约性,故A正确;封君与封臣是以土地为纽带,故B错误;材料中不体现等级严格,故C错误;封建领主在各自的领域内独立独立行使权力,故D错误。
6.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领主法庭使用习惯法审理诉讼案件,并且罚金和诉讼费往往流入领主手中,说明贵族利用领主法庭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矛盾,所以A错误;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领主法庭“属于领主权威的主要象征”,所以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领主法庭使用习惯法审理诉讼案件,不利于法治精神的贯彻执行,所以D错误。
7.C
【详解】
根据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确立,C项正确,排除ABD。
8.C
【详解】
根据材料“犹如小学之于授课”,小学是基础性的教育机构,将“乡镇组织之于自由”比作“小学之于授课”,凸显了乡镇对于自由的基础性保障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故选C项;乡镇并没有司法组织,故排除A项;乡镇是自治机构,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一种比喻,故排除D项。
9.B
【详解】
“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而公司是按照市场化操作的,故选B项;ACD项不符合主旨。
10.D
【详解】
根据材料“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等,可知村社承担基层治理职能,故选D项;村社只管一个村的事务,不能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故排除A项;村社是自治组织,不需要公民大会管理,并非司法组织,故排除B、C两项。
11.A
【详解】
由材料可知伦敦政府改革,大伦敦议会管辖的范围扩大,用于处理全局性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议会的管辖与服务问题,不涉及三权分立体制,故排除B项;议会管辖范围扩大是为了更好地行政,故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中央政府对自治机构的控制,故排除D项。
12.B
【详解】
根据材料“村社的职能之一是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定决定于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获得了公民权”,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村社的设立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使更多人获得公民权,扩大了雅典公民群体,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内容并没有反映权力运行的问题,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3.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落实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建立强大的政府统一管理机制,A项正确;德国的政治局面并未改变,依然是君主立宪体制,排除B项;C错在“普遍”,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关于社会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
根据漫画中的配文“希腊债务危机”“欧洲高福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国家实行高福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因此漫画反映的是福利制度与债务危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B正确;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漫画信息不符,排除A;题干主旨并未涉及到一体化,排除C;漫画涉及的是福利制度和财政危机之间的矛盾,而非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排除D。
15.C
【详解】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减少国家干预,国家在福利制度方面有所调整,因此子女在多数情况下承认对老人提供帮助和互利的责任,C正确;子女承担了对老人的帮助和互利的责任,意味着原有家庭观念并未瓦解,排除A;子女在多数情况下承认对老人提供帮助和互利的责任是赡养义务而非道德伦理使然,排除B;经济滞胀是间接原因而非主要因素,排除D。
16.A
【详解】
中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这样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存在的众多行会组织是城市中同行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的联合组织。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即市政厅来对城市进行管理。
17.B
【详解】
若选A,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若选C,则不符合二战期间丘吉尔主张联苏的实际;由于二战,英国只是经济实力衰落,大国地位并没有衰落,D排除;B项是关于民众利益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措施,这也是保守党惨败而工党获胜的主要原因。
18.
(1)变化: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调整。例如,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在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在选官制度上,发展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不变:不变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目的及其调整趋势。例如,目的不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总趋势不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不断加强。
(2)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详解】
(1)变化:根据题干中“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这一限定,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为适应现实政治需要,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调整来解释材料所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为加强君主专制,先后出现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在选官制度上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发展等史实进行说明。不变: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目的及其调整趋势没有改变来解释材料所述的“不变”;具体从古代中国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不变;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不断加强的总趋势不变进行具体说明。
(2)根据材料二“9世纪封臣效忠的誓词”“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等信息可知,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根据材料二“这些贵族所经营的自营地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他们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可知,庄园经济和农奴制度。
19.
(1)相似:通过立法手段实施;国家(政府)推行;以弱势群体为救济对象;都形成了社会保障的思想或理论;都建立起相关制度。
(2)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欧共体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20世纪80年代,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原因:二战后西欧普遍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或答“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或区域集团化加强合作);80年代,西欧国家财政问题突出。
(3)措施:发放救济金,直接救济;“以工代赈”,以公共工程为载体提供就业机会;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障;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关爱意义: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改善;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4)特征:政府主导;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因时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扶贫方式与策略;脱贫与致富相结合。
意义: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或为他国脱贫提供借鉴)。
【详解】
(1)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济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汉代光武帝的命令、朱熹主张设“社仓”救济百姓的主张、“宋代将坊郭十等户中的下五等户作为‘贫弱之家’予以救助”、元代《刑法志》的相关规定等,结合材料二中“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等信息,从手段、主体、对象和理论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
(2)发展:根据材料“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等信息可概括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原因:关于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的原因可以从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欧共体推动、经济滞胀等方面考虑。
(3)措施:根据材料“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应对经济危机。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教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可得出,颁布《联邦紧急教济法》,设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根据材料“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教济方式教济了近400万个家庭”“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可得出,进行直接救济和实行“以工代赈”;根据材料“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取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可得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意义:依据材料“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新政为人类应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难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和世界影响角度回答,可从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制度建设、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概括。
(4)特征:根据“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得出政府主导;根据“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得出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根据“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都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时制宜”得出因时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扶贫方式与策略;根据“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得出脱贫与致富相结合。意义:根据“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答案第4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