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现从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目标五、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暂时陷入了革命低潮,俄国的封建势力甚尘上。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上的发展。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的步伐,资产阶级进行了斗争,农奴也起来反抗农奴主的压迫和剥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沙皇决定进行变革。
课文共分为三个子目,“帆船与汽船的较量”介绍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自上而下解放农奴”介绍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对它的评价。“近代化的沉重步伐”介绍了农奴制改革对俄国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弊端。三目标题之间其实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我是从初二下学期带上来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高,但是对问题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对历史语言的理解力较强,能够配合教师的思路,课堂授课的效果较好,班额较小比较容易驾驭课堂教学,便于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学习任务的目标达成,资源提供,学习方法,评价落实,真正为学生而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一个“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主张。
三、教材处理
【帆船与汽船的较量】这一目介绍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鉴于学生对世界史的知识了解不多、本目的内容以教师的讲授为主。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原材料根本无法解决,农奴制制已经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18~19世纪,俄国无论在经济上或政治上都大大落后于西方先进的国家。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起义频繁,农奴制真面临着灭顶之灾。
【自上而下解放农奴】这一目主要介绍了185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略加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在理解改革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这场改革的实质。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一定要通过讲解、解释、分析,让学生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代化的沉重步伐】这一目介绍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对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结论,明确其对俄国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并针对其局限性进行讲解说明。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读书、查阅资料的能力。
认识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表演课本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表演的能力。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切身的体会,感悟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阵痛,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它将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
通过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比,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五、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俄国自上而下和平变革方式是由国际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俄国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对改革的评价应当用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来充分认识它。
六、教法、学法、教学手段
从分利用学案,并以此为载体,运用县教研室“步步高”教学模式,紧扣《课标》根据初三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本内容可以运用谈话法、讲解法、讲述法、分组讨论、编排历史剧等教学法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理解历史,认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七、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导入语:可以用课文前言的导入语。也可以如下设计: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西欧、北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并将这一制度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如俄国、日本等。俄国不像英法美那样进行一场轰轰烈烈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通过1861年改革使俄国开始缓慢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设计意图】以旧带新导入,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课堂导入。它是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和衔接,进而平铺直叙顺利导入新课内容。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设计效果】虽然以上导语设计缺乏趣味性和新奇感,但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认知目标
【设计意图】认知目标有的放矢。
自主梳理
【设计意图】学生细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空。组内交流、纠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预期效果】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知识结构。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 “为什么”,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预期效果】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知识拓展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注意现实生活、现实社会与历史知识相联系,善于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谈古论今,由今及古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现实感和时代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价值。
【预期效果】把握现实与历史教育的结合契机,创设新颖的历史问题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真正的达到学习历史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自主检测
【设计意图】高效的练习反馈正是为了实施有效的教学,重视了课堂练习的高效反馈,能够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练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期效果】巩固基础,反馈教学。
课堂小结
结束语:
亚历山大二世根据俄国社会现实,立足国情进行改革,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是却使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正如《易经》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是事物处于穷尽局面则必须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就能长久。这句话强调事物的动态魅力、发展变化,重视事物的新生、日新、更新、上进,主张积极的变革。
【设计意图】感悟历史,升华认识。
八、板书设计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一、 帆船与汽船的较量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2导火线: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激发矛盾
二、 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1时间:1861年
2领导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巩固沙皇专制统治,缓和矛盾,避免革命
4、主要内容:自由、份地、赎买和村社。
(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
5实质: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6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设计说明】内容式板书是以全面概括课文内容为主的板书,它便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这种板书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