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自学提示
九一八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
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哪年哪月,
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75年前的今
天,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
了对中国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奏折中声称:“欲征服支那(即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29------1931年,日本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四次秘密侦查东北三省,绘制东北军兵力分布图,并制定了侵略东北的作战方案。
九一八事变
发生时间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柳条湖事件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
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
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
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
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
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
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
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
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
对敌政策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九一八事变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
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
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
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
宁、吉林、黑龙江3省。
伪满洲国
满洲国成立
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关东军不敢悍然武力占领满洲全境,因此考虑建立傀儡政权。当时担任特务机关负责人的土肥原贤二大佐游说了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伪满洲国
1932年9月15日,日本与满洲国签订
《日满议定书》,满洲国承认日本的既得
权益,并允许关东军在满洲国内驻军。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
想一想
宋庆龄到前线慰问与蔡廷锴合影
读一读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的呼声。不甘做亡国奴、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从东北到南方的福建,到处都有抗日的旗帜。
东北抗日义勇军
抗日义勇军主要指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夏,东北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的总称。讲述时可结合教材提供的“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和图“马占山”,重点给学生分析宣言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做亡国奴,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重点给学生介绍原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的抗日活动,在嫩江桥抗战中,马占山不顾国民政府不抵抗命令,率部打响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枪,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蒋介石命令不准抵抗
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于8月16日已 给张学良铣
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 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
国家民族于不顾”。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敌手
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1932年1月3日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
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
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目的是为分离和蚕食华北。
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后,
由于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
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
华北事变
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目的是为分离和蚕食华北。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后,由于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后,向河北、察哈尔进犯。国民政府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5月26日,原国民军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绥抗日同盟军,又称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正式成立。冯玉祥任同盟军总司令,同盟军宣布反对《塘沽协定》,武装抗日,收复失地。抗日同盟军成立后,很快由几千人扩大到十余万人。其组成:以国民军旧部为基础,还包括东北义勇军一部、驻长城各口的部分抗日军队、地方武装及平津等地的救亡学生。
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初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1月28日晚,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
一二·九运动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 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动脑筋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西安事变
目的: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方式: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
结果:和平解决
张学良和杨虎城
参与西安事变谈判的中共代表
温故知新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
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
谏,要求联共抗日,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
化?
问题讨论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以宋子文为
代表的亲英美派四处活动,以求事变和平解决。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史料分析
我们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我们应该要负责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
——摘自蒋介石《剿匪的理论与实际》
蒋介石在这里所说的“倭寇”和“土匪”分别指什么?
“先清内匪”政策造成了什么危害?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