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敬业与乐业》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敬业与乐业》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8 19:2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2.7阅读敬业与乐业
一、单选题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言行相顾 断章取义 旁征博引 心无旁骛
B. 神情恍惚 荡然无存 花团锦簇 菱角分明
C. 铬尽职守 自知之明 恼羞成怒 重蹈覆辙
D. 一抔黄土 涕泗横流 怒不可遏 歇斯底理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兑现“一带一路”倡议惠及相关国家的诺言,中国言行相顾,成立了“丝路基金”。
B. 他读书善用方法,甚至能够用断章取义的办法提炼出一些长篇巨著的精髓。
C.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技大学考察时勉励大学生:在学校要心无旁骛。
D. 在牙买加这个盛产百米飞人的国度,穷人家的孩子脱贫致富的不二法门,就是练短跑。
二、填空题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 )
(2)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
(3)做工好苦呀!( )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______(教育 教导 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②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______ (解释 解剖 解析)起来,并没有高下。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敬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支撑。敬业体现为“畏而不敢怠慢”,将“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在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的精气体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中。敬业________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________为各个民族所珍视。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发展永远需要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培育和(hóng)________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敬业精神。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旁骛( ) ②(hóng)________扬
(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四、语言表达
根据语境,请写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总结全段。
日子太清闲,便会多些空虚无聊;日子太忙碌,便会多些奔波劳累。无论哪一种日子,如果长此以往,生活便会出现危机。空虚无聊的或许会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可自拔,奔波劳累的恐怕会病痛缠身而苦不堪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所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要求内容相关、句式相似,能和整段的意思自行衔接,前后呼应。
根深才能叶茂,这是自然界的一条规律。莲和萍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莲能开出艳的花,______,却不见萍的结果?这是因为______,______,而萍却居无定所,随波逐流。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一朵;______,______。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______,______。这样的人生也就无诲了。
五、综合性学习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I)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敬业乐群的人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无私奉献。郑州市委打算拍摄一部名为《敬业乐群——做新时代的模范》的纪录片。下面这幅书法字是大家选出的最合适作这部纪录片标题的书法字。这幅书法作品属于什么字体?你认为大家选择它作为纪录片标题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漫画《忙里偷闲》,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漫画讽刺了个别公务人员怎样的工作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规劝漫画中的公务人员。(要求:结合画面内容,并用上本课中的“敬业”和“乐业”两个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课外美文探究
为学做人
梁启超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虾蟆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我们积了无数经验,发见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例如我想做民吗: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校所求的知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选自梁启超《人文心语录》)
1、人怎么样才能不惑呢?
2、作者在论述不惑需要专门知识时,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请为这段文字分开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4、请分析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作者说了两件,请你再给补充一件。
谈考试
梁启超
①少年读书要考试,考试是人生苦事。
②考试已经是苦事,而大都是在炎热的夏天举行,苦上加苦。我清晨起身,常见三面邻家都开着灯读书学习不停止;我出门散步,河畔田埂上也常见有三三两两的孩子们手不释卷。这都是一些好学之士么 也不尽然。我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临阵磨枪。曾听说有“读书乐”之说,而在考试之前把若干知识填进脑壳的那一段苦修,怕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③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测验的性质,和量身高体重的意思差不多,事前无须恐惧,临事更无须张皇。考试的时候,把你知道的写出来,不知道的只好暂且搁置起来,如此而已。但是考试的后果太大了。万一名在孙山之外,那一份落第的滋味好生难受,其中有惭愧,有怨恨,有沮丧,有悔恨,见了人羞答答,而偏有人当面谈论这回事。这时节,人的笑脸都好像是含着讥讽,枝头鸟鸣都好像是在嘲弄,很少人能不觉得人生乏味。其后果还不止如此,这可能是生活上一大关键,眼看着别人春风得意,自己从此走向下坡。考试的后果太重大,所以大家都把考试看得很认真。其实考试的成绩,老早的就由自己平时读书时所决定了。
④对于身受考试之苦的人,我是很同情的。受苦的不只是考生,主持考试的人也是在受考验。先说命题,出题目来难人,好像是最轻松不过,但也不是这样的。千目所视,千手所指,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大概出题目不能太僻,也不能太宽泛。假使考留学生,作文题目是“我出国留学的计划”,固然人人都可以诌出一篇来,但很可能有人早预备好一篇成稿,这样很难评分而不失公道。出题目要恰如其分,不空泛,不含糊,实在很难。在考生挥汗应考之前,命题的先生早已汗流浃背好几次了。再说阅卷,那也可以说是一种灾难。曾有人接连十二天阅卷之后,晕厥在地。阅卷百苦,还有一乐,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可以使人笑倒,精神为之一振。我们不能不叹服,考生中真有富有想象力的奇才。最令人不愉快的卷子是字迹潦草的那一类,喻为涂鸦,还嫌太雅,简直是墨盒里的蜘蛛满纸爬!有人在宽宽的格子中写蝇头小字,也有人写一行字要占两行,有人全页涂抹,也有人只字未写。
⑤有人挺艳羡美国大学不用入学考试。那种免试升学的办法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是一个问题。据说考试是我们的国粹,考试到了科举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三榜出身才是唯一正规的出路。至今,考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国的卡赖尔在他的《英雄与英雄崇拜》里曾特别提出,中国的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办法,实在太高明了。其要义之一是如何把优秀分子选拔出来放在社会的上层。平心而论,考试和选举一样,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之前,考试还是不可废的。我们现在所能做的,是如何改善考试的办法,要求其简化,要求其合理,不要让大家把考试看作是伤害身心的酷刑!
(有删改)
1、从大的方面来看,选文写到的考试之苦分两个方面,请概括。
2、品析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选文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4、文中提到“其实考试的成绩,老早的就由自己平时读书时所决定了”“中国的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办法,实在太高明了”,针对这些说法,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考试的。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①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②“根深才能叶茂”,埋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埋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埋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000多个药方,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③《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④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⑤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持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着于追梦,才会最终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千米,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从“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 、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 ”写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选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千米,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节选),回答问题。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②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解释第①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敬业乐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断章取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第②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1)选文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使用了哪些类型的论据?论证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选用了孔子和百丈禅师两个论据,只留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再写出两句你知道的孔子的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形的能力。B项,菱—棱。C项,铬—恪。D项,理—里。
2.【答案】B
【解析】 A.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B.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也指引用与原意不符。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C.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D.佛教用语,指直接人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法门,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
3.【答案】(1)议论
(2)记叙 
(3)抒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分析理解。常用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据此分析,(1)议论;(2)记叙;(4)抒情。 
4.【答案】①教训
②解剖
【解析】本题考查词义的辨析和运用。此题考查词语的使用(搭配),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①教育: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作,主要指学校教育,发展教育。教导:教育指导;教诲开导。教训:①指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②教育训练③训导;训戒。根据语境,应填入“教训”;②解释:1.分析说明2.消除;消释。解剖:1.剖开生物的躯体,以研究各器官的组织构造2.比喻对事物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解析:剖析;深入分析;根据语境,应填入“解剖”。
5.【答案】(1)①wù ②弘
(2)不仅 也
【解析】(2)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要注意理解这一句话的整体意思是一种递进关系,由此可补写。
6.【答案】【示例一】生活需要有紧有松,张弛有度。
【示例二】生活需要劳逸结合。
【示例三】生活不能过于清闲,也不能过于忙碌。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概括语段的能力。本段文字围绕“日子太清闲”“日子太忙碌”展开阐述,内容侧重写这两种生活状态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最后表明作者的观点——“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因此,写议论性的总结句时,应写怎样的生活状态才是人们所需要的。
7.【答案】结出丰硕的果;莲能纹丝不动;扎根大地
【解析】第一空格,可结合语境中的“萍的结果”思考;第二三空格,可结合“居无定所,随波逐流”辨析思考.
答案:结出丰硕的果,莲能纹丝不动,扎根大地.
此题考查学生续写、补写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句段掌握其特点,如句式运用,修辞运用,语意表达等方面.
此题作答,可结合具体语境辨析组句.
8.【答案】见到奔腾的江河 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中的一滴 虽是一滴 却能滋润禾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总体为“见到……,你……”.“虽是......,却能......”所以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示例: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中的一滴;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
9.【答案】(1)行书。理由:该书法字体笔画连绵、流畅,与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
(2)①工作时间娱乐、不给百姓干实事的工作态度。
②同志,作为公务人员,你们首先应该敬业——尊重百姓,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其次,你们更应该乐业——以为百姓服务为乐,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玩游戏、看电影上。
【解析】(1)本题考查字体的辨别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作品内容,依据字形、笔法等特点来辨别字体;从字体特点、作品的内涵是否符合纪录片内容的角度来着手分析。
(2)①本题考查对漫画内容的理解。结合画面内容,联系社会现象来理解漫画的主旨。由漫画的标题“忙里偷闲”和漫画中的人物在上班期间在办公室里玩游戏、看电影,讽刺了公务人员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②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作答本题,语言符合劝说的对象,简洁,中心明确即可。
10.【答案】
【小题1】(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句话中的“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可作答。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例如我想做民吗: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这一部分中都是具体的例子,所以这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3)本题考查划分选文结构层次的能力。细读文本可知,本文第一句话和第二句点明了中心论点和养成判断力的方法。第三句到倒数第二句具体论述了这三种方法。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据此可划分层次。
(4)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细读文本可知,本文用语浅显易懂,并无生涩的词语,好像是两人闲坐聊天一般,如话家常。
(5)本题考查拟写论据的能力。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可围绕做事的胆识,依照文本中的句子格式表述即可。
答案:
(1)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2)举例论证。
(3)第一层从开头到“遇事能断的智慧”,总说怎样才能不惑;第二层从“假如…”到“自然不至于惑了”,分别论述“常识”、“学识”和“智慧”的必要;第三层最后一句,总结上文,点明题旨。
(4)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
(5)要将我们向来怯懦的胆识,着实锻炼它,叫他变成勇敢。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第一句话点明了中心论点。第二句到点明了养成判断力的方法。第三句到倒数第二句具体论述了这三种方法。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人物+事件)证明了…(如有分论点,写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
2、道理论证: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章说服力。
3、引用论证: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答题格式: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4、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11.【答案】【小题1】
考生苦,主持考试的人也苦/不只考生苦,命题人也难,阅卷人也苦。
【小题2】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试卷的脏、乱、字迹潦草/“涂鸦”“墨盒里蜘蛛满纸爬抹”“简直是”等词语带有调侃、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小题3】
第②段举了清晨看到开灯读书不止或散步看到孩子们手不释卷的事例论述考试是苦事(论述考生苦)/第③段举考试后不敢见人的各种情状的事例论述把考试结果看得太重(论述考生苦)/第④段举给留学生命题或有人阅卷十二天晕厥的事例论述主持考试的人也在受考验(论述命题难或阅卷苦)/第⑤段举英国卡赖尔评说中国考试制度的事例论述中国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办法,实在太高明(论述考试不可废)。
【小题4】
略。
从成绩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和中国的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办法是比较合理的两个角度作答,意思对给分。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受苦的不只是考生,主持考试的人也是在受考验”“先说命题,出题目来难人,好像是最轻松不过,但也不是这样的”“再说阅卷,那也可以说是一种灾难”概括。
2.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试卷的脏、乱、字迹潦草/ “涂鸦”“墨盒里蜘蛛满纸爬抹”“简直是”等词语带有调侃、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3.
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仔细阅读文章,如:第②段举了清晨看到开灯读书不止或散步看到孩子们手不释卷的事例论述考试是苦事(论述考生苦);第③段举考试后不敢见人的各种情状的事例论述把考试结果看得太重(论述考生苦);第④段举给留学生命题或有人阅卷十二天晕厥的事例论述主持考试的人也在受考验(论述命题难或阅卷苦);第⑤段举英国卡赖尔评说中国考试制度的事例论述中国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办法,实在太高明(论述考试不可废)。
4.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莱谈自己对看是的认识。仔细阅读文章,可从成绩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和中国的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办法是比较合理的两个角度作答。
12.【答案】(1)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或: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2)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作为事实论据,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举例论证。画线句列举了一些所谓的“聪明人”的事例,从反面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的观点,进而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示例】做任何事情,如果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多半会一事无成;如果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埋头苦干,一定会有所收获。正如我们在学习中,只有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朝既定目标努力埋头前进,才会取得优异成绩。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根据题目“人生需要一点‘埋头 精神”,第②段“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 的精神”和第③段“做事情,还是要那么一点‘埋头 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分析,论点是“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 的精神”。
(2)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作用的能力。结合本文分析,这样写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同时,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人”的行为作为事实论据,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同时也能激发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画线句列举了一些“聪明人”的事例,这些都是反面事例,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段落前面的内容可知其论证了“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的观点,然后联系文章中心论点,可知其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该句在文章最后一段,结合上文“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可以看出“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千米”正是对兔子的行为的分析——虽然它跑步前进,比乌龟起步快,但是它却只能跑“几十千米”,这样必然一事无成。而乌龟“埋头”走路,却能持之以恒,不断前进,“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最终赢得胜利,这恰好证明了本段观点“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据此联系生活实际作答即可。
13.【答案】(1)①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②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2)针对“做工苦”提出“要乐业”的观点。
(3)第一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
第二问:(示例1)举例论证:举两等苦人的例子,论述“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道理。
(示例2)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论证“乐业的重要性”。
(示例3)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
(4)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
(5)不畏劳苦;要善于在劳苦中寻找快乐;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分量;干一行爱一行,以此为乐等。
【解析】(1)做题时结合选文内容进行理解即可。①敬业乐群:敬业,专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指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②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2)根据“‘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可以看出针对的现象是人们认为做工苦的现象,而论点就在开头“第二要乐业”,所以观点就是“要乐业”。
(3)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根据文章中有事例,可以判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应用了孔子的话,是道理论证,将不同的看法进行对比,是对比论证,然后找出句子,具体分析,用论证方法的答题模式解答即可。
(4)根据开头是对话,可以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并且由故事引出论证的观点;表达上,可以看出对话特别通俗和生活化,所以通俗易懂而且贴近生活,非常自然。
(5)根据文章内容,如“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等,对其进行分析,概括解答,意思对即可。
14.【答案】(1)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2)本句承上启下,“儒门”与文“孔子”相照应,“佛门”与文“百丈禅师”相呼应,“正当职业”与上文孔子话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百行业为先”的观点。“不断地劳作”与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万恶懒为首”的结论。
(3)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不好。两个都是必要的,第一个例子重点强调要有职业,第二个例子重在强调不断劳作,缺少任何一个都会显得论据不足。
(5)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1)通读文段,结合“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一句来看,作者的观点是: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2)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作用。这句话在文段中间,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分析。“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儒门”与上文“孔子(儒家)”相照应,“佛门”与上文“百丈禅师”的例子相呼应,“正当职业”与上文孔子话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相呼应,“不断的劳作”与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严谨周密地论证了“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观点。
(3)本题考查判断论据与论证方法类型。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这是道理论据,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举百丈禅师的例子,是事实论据,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这些论据都论证了“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观点。
(4)本题考查论据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删去的。引用孔子的话是道理论据,“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重点强调“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举百丈禅师的例子,是事实论据,重在强调“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如果缺少,就会显得论据不足。所以不能去掉。
(5)本题考查名言积累。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孔子的名言即可。如: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②言必信,行必果。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