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题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8 08:1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单元测试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下列史实与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南京条约》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 北洋舰队建成 中国海防近代化逐渐发展起来
D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A. A B. B C. C D. D
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 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和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愿望
B 洋务派开办了轮船招商局等一些近代民用企业 说明中国实现了“求富”的目标
C 光绪帝发布一系列变法诏令,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举措 表明清政府实施了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D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
A. A B. B C. C D. D
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 戚继光抗倭 B. 雅克萨之战 C. 黄海海战 D. 《马关条约》
下边材料中汪林茂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戊戌变法
2021年3月19日,在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上,面对美国代表的无端指责,我国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掷地有声地回答:“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然而,120年前,中国却饱受屈辱,陷入了黑暗的深渊。这里的“深渊”是指(  )
A.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材料中“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 )
A. 中国独立主权逐步丧失
B. 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战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均在沿海地区
D. 列强的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如果把“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是 ( )
A. 侵略与反抗 B. 近代化的探索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 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材料中的“战败”指的是中国在哪场战争中失败 (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该评价无关的是
A. 创办轮船招商局
B. 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C.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D. 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这“战败”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①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②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③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④戊戌变法主张仿效日本和西方的成熟模式,改革政治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 ( )
火烧圆明园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
A. B. C. D.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 增辟通商口岸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之痛】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 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对华战争》
【奋起抗争】
材料四

邓世昌 关天培 义和团战士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场战争?“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这一史事对中国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4)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请你再举出几例(包括人物名称与主要事迹)
(5)给以上探究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并谈谈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袁崇焕,明末著名军事将领。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进士题名碑和《袁崇焕年谱》
袁崇焕年谱
(节选)
……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 1619年 36岁
春,袁崇焕考中万历已未科进士。后授福建邵武县知县。
……
材料二袁崇焕研究资料选编
时间 评价 参考文献
崇祯三年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明季北略》
明末清初 史学家谈迁评价袁崇焕“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受到后金引诱,岂能不败。 《国榷》
乾隆四十七年 乾隆披阅明史,认为袁崇焕“能忠于所事”,只因“彼时主昏政暗”被杀。 《清高宗实录》
嘉庆元年 广东巡抚陈大文等呈请“(袁崇焕)入祀乡贤祠”,朝廷准奏。 《清仁宗实录》
材料三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关系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袁崇焕)其人也。
——梁启超《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1903年)
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根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但太平天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因此ABD史实与结论不符;排除。北洋舰队建成,中国海防近代化逐渐发展起来,表述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史实。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分析能力。熟记历史知识是解题关键。
2.【答案】C
【解析】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维新派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故选C;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不符合“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排除B;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符合“从19世纪60年代起”,排除D。
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相关知识,重点掌握洋务运动的目的。
重点掌握洋务运动,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直接体现了农民追求社会平等、财富平均分配的愿望,故A正确;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故B错误;颁布诏令和具体实施是两回事,不能直接推出清政府实施了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且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是救亡图存,并非进行彻底地资产阶级改革,故C错误;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能推断出外国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故D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知识。
4.【答案】C
【解析】示意图中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的两大主题。甲午中日战争中,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故选C符合。戚继光抗倭是发生在明朝反抗外来侵略的表现;雅克萨之战是发生在清朝17世纪中期,反抗沙俄的入侵;《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条约,不属于反抗侵略的表现。因此ABD都不正确。
本题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近代中国侵略与反抗的两大主题。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反抗外来侵略的表现。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判断侵略与反抗的历史史实。
5.【答案】C
【解析】“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这番话是针对洋务运动来说的。这番话说明了洋务运动的进步性在于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意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记忆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6.【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据材料“ 19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三场战争分别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独立主权逐步丧失,A项正确;“完全解体”说法夸大,三次战争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其中的重庆、沙市不属于沿海地区,C项错误;甲午战前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题干“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体现的是列强的侵略,“甲午风云”既体现了侵略, 又体现了抗争, 故选A。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据材料信息“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可知,材料中的“战败”指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这次失败使中国开始在政治制度上觉醒,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故选B。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CD.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洋务运动前期,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洋务运动后期,他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办理洋务的需要,他还设立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故ACD与该评价有关。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不符,故B与该评价无关。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题干体现的是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刺激了列强的侵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以救亡图存。故C正确。
AB.与“瓜分中国”不符。故AB错误。
D.与“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改革的原因,就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他们要救亡图存。故①正确。
②④.戊戌变法主张向西方学习,特别是仿效日本和西方的政治制度。故②④正确。
③.戊戌变法虽然没有成功,但改革的理念仍产生深远的影响。维新派创办了众多宣传改革思想和介绍西方学说的报刊,出版了系列书籍,帮助中国人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故③错误。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要求具备题干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②③④ ,根据题干可知,“北地终招八国兵”指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金城坐被联军毁”指的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顔事洋鬼”指的是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辛丑条约》,故②③④ 符合题意。
①,根据所学可知,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题干无关,故①错误。
故选D(②③④) 。
14.【答案】C
【解析】由题干时间“1900年、天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C符合题意。
本题以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为切入点,考查义和团运动。
本题以义和团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据所学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其他列强也凭借片面最惠国待遇拥有相同的权利,这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吴淞口誓死抗英、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徐邦道旅顺抗日、左宝贵平壤抗日殉国、丁汝昌威海卫抗日殉国等。
(5)主题:侵略与反抗;感想和看法: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人民具有抗争精神;中华民族不可辱;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等。
【解析】(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场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界碑”的含义是清政府战败后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和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本题近代抗击外国侵略的事例,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问题。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吴淞口誓死抗英、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徐邦道旅顺抗日、左宝贵平壤抗日殉国、丁汝昌威海卫抗日殉国等。
(5)本题考查近代化的侵略和反抗,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问题。综上所述,可以确定主题为:侵略与反抗(或屈辱与抗争)。感想和看法:了解中国过去的那段血泪史、奋斗史和耻辱史;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落后(或落后的封建主义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具有抗争(反抗)精神;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不可辱;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等。
17.【答案】【小题1】袁崇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
【小题2】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统治者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3】中国已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实业救国”思潮下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与明代的袁崇焕相关的事件。重点掌握明代袁崇焕的生活历程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代袁崇焕的生活历程相关史实。
2.
本题主要考查与明代的袁崇焕相关的事件。重点掌握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的相关史实。
3.
本题主要考查与明代的袁崇焕相关的事件。重点掌握梁启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代梁启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的相关史实。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