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8 08:1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测试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由此他们发动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这里“新的启蒙运动”是(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下面是小明同学收集到的一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

A. 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 B. 中国人民屈辱史
C. 中国近代化探索史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洋务运动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 戊戌变法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C 新文化运动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五四运动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A. A B. B C. C D. D
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是 ( )
A. 君主立宪时代 B. 民主共和时代 C. 民主科学时代 D. 社会主义时代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这里的“两位先生”主要宣传阵地是在 ( )
A. 上海和南京 B. 《新青年》和北大
C. 京师大学堂 D. 中国同盟会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B. 主要内容是提倡政治制度革新的运动
C.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 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革命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这场“斗争”应该是指()
A. 义和团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完成了两项伟大的政治收获:一是在全国舆论的谴责下,北洋政府把三位知名的亲日派高级官员罢免;二是在全国学生的强烈抗议下……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不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以上材料评论的是
A. 武昌起义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九一八事变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在这个新冠疫情的防控时期,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们提出了特殊的期望。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继承发扬五四精神。下列最能体现五四精神的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变法图强,维新变法”
C.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
A. 曾国藩李鸿章 B. 康有为梁启超 C. 孙中山黄兴 D. 陈独秀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
A.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 通过第一个党纲
C.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D. 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一位著名人物被誉为“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他是 ( )
A. 孙中山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毛泽东
信仰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们的主要代表是
A. 曾国藩、李鸿章 B. 康有为、梁启超
C. 孙中山、黄兴 D. 陈独秀、李大钊
“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所获悉,他于5月2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月3日晚,北大全体学生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提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近代一场著名运动发生的情景,这场运动()
A. 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开端 B. 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 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 D. 终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编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材料一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据材料分析陈独秀提倡拥护这两位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摘自《道德经》)

乙: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摘自刘禹锡《百花行》) 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摘自柳永《望海潮》)

丁:第一阶段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原先的进步思想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成为主流。1919年的五四运动便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理解基本内涵。概括材料甲中老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背景。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把握时代特色。据材料乙、丙,分别指出这两种文学体裁盛行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盛行的原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时代需求。据材料丁,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变化。举史实说明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由此他们发动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这里“新的启蒙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它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的偏向。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C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依次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四则历史事件综合起来,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史,故选C。
3.【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唤起了民族觉醒,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的作用;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故B正确;ACD错误。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开始的标志、结局和影响等知识点。戊戌变法结果失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注意戊戌变法期间重大事件的记忆、戊戌变法结局、影响的记忆。
4.【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信中写道:“《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是民主科学时代。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资产阶级思想大解放运动。综上所述,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一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民主和科学。宣传这“两位先生”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解答】
B.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并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说法错误。
ACD.联系所学,这三项表述符合史实,故ACD说法正确。
故选B。
7.【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人民反帝反封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斗争应该是五四运动,故C正确;
A.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故A错误;
B.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领域领导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错误;
D.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进行下的国民革命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略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同盟会纲领之一,与五四运动无关。故A错误。
B.“变法图强,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五四运动时间不符,故B错误。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复在翻译的《天演论》中提出的,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错误。
D.依据所学可知,五四精神,是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是五四精神一个侧面的反映。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此项是从事洋务运动的地主阶级,故排除A。
B.此项是进行维新变法的资产阶级,故排除B。
C.此项是进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故排除C。
D.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成立后的中心工作,要求识记基础知识。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A正确。
B.通过的党纲是在中共一大上,不是中共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排除B。
C.这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
D.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中“天火”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此项是从事洋务运动的地主阶级,故排除A。
B.此项是进行维新变法的资产阶级,故排除B。
C.此项是进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故排除C。
D.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伪素颜的,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1919年的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1919年5月4日,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的发动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故B正确。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故A错误。
C.五四运动前期是学生,后期斗争主力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故C错误。
D.五四运动最终取得了初步胜利,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1919-1922年,“革命”出现的次数较多,是由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故A正确。
B.错在“普遍”,排除B。
C材料未体现,排除C。
D.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
故选A。
16.【答案】(1)民主和科学;目的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的黑暗。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认识均不够全面、客观。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结合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考查新文化运动。
(1) 据材料一中的“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并联系所学可知,这两位先生指民主、科学。从材料一中“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可知,目的是救治中国社会的黑暗。
(2)第一小问局限性,据材料二中“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可以看出陈独秀在宣传西方思想文化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对西方文化持全盘肯定的态度。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材料三中提到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等。
17.【答案】【小题1】主要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背景: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小题2】朝代:唐;宋。原因:①开放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②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小题3】变化: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变为马克思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解析】1.
本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诸子百家思想,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
本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诸子唐诗宋词,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唐诗宋词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3.
本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新文化运动、科举制以及五四运动,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诸子新文化运动、科举制以及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