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在阅读中与《孟子》相逢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
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躄踊痛哭
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
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
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
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
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
“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
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
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
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
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
辉煌的一页,他的一些思想主张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
是宝贵的财富。如他的“王道”主张,要求统治者推行仁
政,以民为本;在施行“王道”的过程中, 又提到“人和”
的概念,并赋予“人和”以深刻的内涵。在世界上,我们追
求“和平”;在家庭中,我们追求“和睦”;面对困难我们
选择“和衷共济”“众志成城”;在人与自然上,我们选择
“和谐相处”。这些都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孟子还提出“吾
善养吾浩然之气”,并指出“舍生取义”,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以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当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牺牲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利益与尊严。孟子还指出“人生需磨砺”“尊敬老人、轻刑薄赋”的道理等,《孟子》的思想、主张,很多都表明了人类某些方面的理想,在看待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前瞻性,对后世哲学发展和人们思考社会、思考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既然在阅读中与《孟子》相逢,我们就应立志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从道德理想主义层面看,《孟子》要求我们“证性善”,确立人之为人的性善之本;期盼我们“恶乡愿”,拒斥八面玲珑的伪善之方。从文化守成主义层面看,《孟子》呼唤我们“友古人”,经由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回想而求证本根之源;促使我们“辟邪说”,通过对异端邪说的批驳而澄清智慧之旅。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才会是一个大写的人。无论对于针砭欲望横流的当下世态,还是对于建构人皆尧舜的未来愿景,这种人格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
素材一:孟子的个人魅力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
《战国策·序》),孟子处在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
食鲸吞,征战不断的社会动荡时期。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
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使主张“仁政”,实
行“王道”的“亚圣”难以有施展的舞台,于是孟子退而求
其次,聚众讲学,广收天下贤徒,以理治理,以文治人,冲
破艰难险阻,终成继孔子之后的最伟大的儒学大师,他的拒
杨墨、反纵横、继承和发展儒家学说的个性坚持;他的扬善
弃恶、他的不朽、他名闻天下的文章,影响一代代人,感动一代代人。
【适用话题】适用于“自强不息”“坚守”“短暂与永恒”“做人的榜样”等话题。
素材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指困难,多指不顺利,甚至很恶劣很不幸的境遇。
它使人忧愁、痛苦,但也能磨炼意志。杰出的人才几乎都经
历过艰难险阻,成为生活的强者。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
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
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适用话题】适用于“在困难面前”“人生的磨砺”“逆境与成才”“要有忧患意识”等话题。
素材三:人和
团结是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就是战胜困难的保证。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适用话题】适用于“团结”“和睦”“和谐”“合作双赢”等话题。
素材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适用话题】适用于“正义的力量”“仁者无敌”等话题。
素材五: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应该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适用话题】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素材六:孝与敬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适用话题】可用于“孝是美德”“敬是智慧”“道德是一种力量”等话题
素材七:“四端”说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适用话题】适合于“谈善良”“论修养”等话题。
素材八:大丈夫人格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适用话题】适用于“人生价值观”“坚持与坚守”“做人之道”等话题。
素材九: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曰:“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人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地吞噬。
孟子曰:“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如果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做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却空虚得一无所有。
【适用话题】适合于“在义利面前抉择”“平平淡淡才是真”“面对财富”等话题。
【精彩短评】
这是一篇文采斐然的议论性散文,题目就是论点。作者展开论证,纵横捭阖,逐层深入,自然严谨:先将人生喻作大海远航,勾勒坚守正直的美好境界;再引古今诗文名句阐释坚守正直的深刻内蕴,并列举历史英烈的事例昭明重大意义;然后以陈毅元帅的诗引出反面例证,强调坚守正直的必要性,形象生动,典型准确,十分令人信服。尤为难得的是大量排比的运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很具有感染力。
【精彩短评】
文章引经据典,论据详实,又以冯谖买义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赞同重义轻利观点的同时又倡导现世人们尽可能利义兼得,丰富了文章的层次与内涵。
【精彩短评】
这篇文章突出的一点是: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晰,不仅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重要作用,而且借用了所学知识,阐述了如何在逆境中成才。两个分论点对中心论点的分解,很好地深化了论题。(共28张PPT)
人人皆可为尧舜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人”与“非人”的分水岭。众生平等,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成为普通人、小人甚至是衣冠禽兽的路。孟子认为人人都可成为尧舜,关键是要有“不忍人之心”,要有“仁义礼智”。孟子的观点无疑为人的道德发展指明了方向。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品读赏析】仁、义、礼、智,不是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考罢了。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人与生俱来的,有的人不能按照仁义礼智的道德标准去做,那是因为平时不用心去思考,不努力去追求的结果。
2.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品读赏析】舜明白万物之理,洞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植于内心而所行都从仁义出发,不是认为仁义是美好的然后努力去推行它。
孟子以舜为例,意在说明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人们所做的仁义之事都是由这一本性决定的,而不是为了追求仁义的名声才去做仁义之事。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品读赏析】人世间的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反省自己,自己是真诚的,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接近的了。
孟子认为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一句话,“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以要“强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总起来说,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想,并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限于自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品读赏析】稻、黍、稷、麦、豆等五谷,都是好种子;可是假如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仁,也在于它成熟罢了。
孟子以五谷为喻,说明仁义礼智等美德是人的本性,应当好好地爱护它,让它生长成熟。
假如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妙了。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
探究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
1.阅读课文后思考:孟子认为人应该发扬光大“仁义礼
智”,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探究】从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来确立人的道德和尊
严,这是先秦儒家常用的方法。孟子认为,人本能地有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
的分水岭。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与人是完全平等的。君
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
每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
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衣冠禽兽的路。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走下去了。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尧、舜,可最终成了桀、纣;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卑鄙无耻的人。这样的结局,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
2.孟子说:“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分析探究】人原本拥有的仁的发端就好比种子,但是假如它不能成长并且结出成熟的果实(就是“仁”),那就像没有长成的五谷一样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关键是要扩大充实仁的发端,使自己含有的仁心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
3.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具备的“仁义礼智”?
【分析探究】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走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种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
探究主题:探究孟子说理的方法
1.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
出“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这个中心的?
【分析探究】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
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
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
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
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
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其次是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2.孟子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分析探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上海惊现染色馒头,商业道德沦丧还能吃什么?
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突破公众的想象
力,“问题食品辞典”里又添新名词
——染色过期馒头。上海华联、联华等
多家超市多年来出售染色过期馒头,生
产日期随便改,各种色剂随便加,用回
收的馒头再制作,车间满是污渍,馒头
制作的过程不只是让人作呕,最让人触
目惊心的是做馒头的工人所言:打死饿
死都不吃自己做的馒头。
任何对染色过期馒头的描述都是多余的,一句“打死饿死都不吃自己做的馒头”已经说明一切。深谙行业内部潜规则的人向媒体曝行业黑幕,类似的话人们的耳朵已听出老茧了。有做包子的用腐坏变质的烂肉,会说“打死都不吃自己做的包子”;有建房子的用木头充钢筋,会说“打死都不住自己建的房子”;有种菜的喷洒杀虫剂,会说“打死也不吃自己种的菜”……同一天媒体报道,广州有甜品店员工揭露本店黑幕,过期面包回炉再卖,问题得到了暗访记者的证实,那位员工差不多也表达了“饿死都不吃自己做的面包”的意思。
可是,在经济社会的消费网络中,谁能逃脱这种被毒害的逻辑链?生产染色过期馒头的,可以打死都不吃自己生产的馒头,可他得吃别人生产的面包和蔬菜,他又怎能判断别人的面包和蔬菜,不是像自己生产馒头那样生产出来的?生产变质面包的,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面包,可他得住房子,又如何能逃脱不受豆腐渣工程之害?这是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这是将每个人都深卷其中的大网,商业道德沦丧之下,没人能真正以局外人的优越感置之度外,每个人都会是受害者。(共29张PPT)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孟子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他把孔子“仁”的思想加以发扬光大,提出了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的主张。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比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更为动荡混乱。各诸侯为争霸称雄,互相争斗,杀戮人民,掠夺土地。政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互相残害、倾轧。不少人为保自身,不惜背主叛国,变节求荣。这与儒家的“仁爱”“正直”等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孟子提倡人们坚持道义,有志气,有节操,有一身浩然正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品读赏析】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布满正义、布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它是由积累正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是一种内心里的正义所支配的勇气。这浩然之气,养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养在岳飞的《满江红》里,养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养在于谦的《石灰吟》里,养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品读赏析】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生长而去拔苗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家里的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去看禾苗,禾苗都枯萎了。
这则寓言故事借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说明养成浩然之气不能急于求成,要靠平时长期积累,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可以取得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品读赏析】富裕和显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权势和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大丈夫。
面对贫穷的折磨、暴力的威胁和富贵的引诱,孟子的这句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话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品读赏析】所以上天要把重任给予这个人,一定先困苦他的心意和志气,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肚子饥饿,使他受穷困,使他所做的事情不能如意、不能成功,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能力。
“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动心忍性”的苦难观,“曾益其所不能”的成功感,这一句话,激励了无数身处穷困中的人以坚强的意志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殊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探究孟子的养气说及其大丈夫人格
1.课文节选的这三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分析探究】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浩然之气是
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道义,问
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
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所以,浩然之气“至大”。有这种浩
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定。他住天下最大的
宅子(即仁)里,立于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最宽
的道路(即义)。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所以浩然之气“至刚”。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阿谀取容,窃取权势,逞个人智慧和能力,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人物,而是那种执著于道义,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正气的人。
2.请结合对全文的理解,简述孟子笔下的大丈夫具有怎样的气概。
【分析探究】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执著于践履仁义道德,在事业成功、能够实现自己志愿的时候“推其所得于人”,在事业不成功、不能够实现自己志愿的时候“守其所得于己”,绝不因贫贱、富贵或权势的压力改变自己的志节操守,而应充满浩然正气。
探究主题:探究课文所体现的论证艺术和说理技巧
1.举例说明文中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
【分析探究】孟子在论证说理的时候,善于运用对比论证。如第一部分中说到,浩然之气的养成靠“集义”,非一朝一夕之功。然后又从反面举了个“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不能操之过急。第三部分的主旨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本身便包含一正一反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观点不言自明。
2.结合具体文段说一说,孟子是如何使用排比展开说理的。
【分析探究】孟子的文章带有很强的论辩色彩,这不仅因为他在论辩问题时有理有据,还因为他的文章有一种很强的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形成一种强烈的铺排气势,如长江之水,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如第二部分中在解说“大丈夫”时说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排比,很有气势,不可反驳。第三部分中,开头连续列举了六个逆境中奋起的例子,说明了“生于忧患”道理的普遍性,令人不得不信服。
3.本课文第一、二两部分都运用了对话或问答的形式,有什么好处?
【分析探究】孟子善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不可能强加于人,只能靠论辩。而增强论辩色彩便成了孟子文章追求的一大特色。采用对话或问答的形式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
文章第一部分采用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对话的一种形式。先由公孙丑的一个问题引出:“夫子恶乎长?”孟子便借此发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容易解决人们的疑问,更有针对性地揭示出问题的实质。第二部分用孟子与景春对话的形式,围绕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在驳倒景春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有问有答,先破后立,更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养吾中国大学之“浩然之气”
中国的一些大学在办学上走了样、
偏了向,大学原有的精神开始跌失。
“功利化办学”是导致当今中国一些
大学“大学精神”跌失的最根本的原
因。这种“功利化办学”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教育产业化”之名而借机大搞“扩大招生”以达到“营利目的”的那种办学。二是包装炒作以获得名校桂冠。其直接后果是造成了不该有的虚假学术和腐败学术,成就了一批批华而不实的专家、学者。
当代的中国大学必须再来一次重新的反省和整顿。扬中国传统文化之正气,拓当代中国傲立世界之雄气,领复兴中华民族之帅气——这就是中国大学应该具有的“浩然之气”。力除弥漫在中国大学中的“俗商之气”、“腐官之气”、“谄媚之气”、“浮躁之气”、“学阀之气”。养吾中国大学之“浩然之气”。无论沧桑如何巨变,中国大学的这种精神追求和内在品格是不能丢弃的。
孟老夫子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番话,是否可成为今天大学人的一种警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