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讲练通4份打包】语文课件(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讲练通4份打包】语文课件(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15 10:34:5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
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
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
贫、贵敖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
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
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③尚同尚
贤。尚同是要求百姓尚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品读赏析】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
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墨子“兼相爱”的思想,在墨子看来,当前社会危机的根源是人们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只爱自己的家庭,而不爱他人的家庭;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天下所有的祸患、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要从根本上克服社会危机,只能实行“兼爱”。
2.“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品读赏析】全天下的人都相爱,力量大的就不会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就不会抢夺人少的,富有的就不会欺侮贫穷的,社会地位高的就不会轻视地位低的,不诚实的就不会欺骗敦厚的。
这句话具体阐释了采取“兼相爱,交相利”的措施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反映了墨子“爱”的理想。墨子认为一旦实现了人人“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不仅能结束当前的社会混乱状态,而且能实现天下太平、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品读赏析】做到普遍地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相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又有什么困难呢?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这句话墨子顺势一转,将笔锋投向社会现实,言明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从而有力地驳斥了统治阶级的错误思想,进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阶级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
探究墨子“兼爱”的思想
1.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分析探究】所谓“兼相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所谓“交相利”则是指交往的双方互相使对方获得利益。即交往的目的应是“利他”的。这在当时诸侯纷争的局面下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又是无法实现的,只能是一种美好理想。
2.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
【分析探究】在墨子眼里,“天下之害”具体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相攻,家与家之间相篡,人与人之间相贼,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弟之间不和谐。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分析探究】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都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4.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墨子主张“兼相爱”,二者有什么不同?
【分析探究】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
由此可见,墨家的“兼爱”思想更能体现博爱精神,因此我们说墨家是爱的理想主义者。
探究主题:探究墨子用繁笔说理的艺术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分析探究】墨子为了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使用“繁笔”,文章看似啰嗦,其实这是墨子文笔的特点。“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清光绪年间的钱振锽在《名山小言》中的评价应该是相当精准的。
日本地震受灾 中国援助献爱心
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
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地震发生
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电
日本首相菅直人,代表中国政府
看到,为日本民众祈福和积极伸
出援手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据悉,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
物资已起程飞往日本。日本时间3月13日中午12时20分,具
备丰富国内外救灾经验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也抵达东京羽田国际机场,随后赶往重灾区。
日本遭受9级地震和海啸的重创,一衣带水的中国,上至总理下至普通百姓在第一时间都表达了守望相助之情。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只有人类和自然,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界限。
此刻面对灾难,我们不能不想到墨子。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篡,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良好局面。
我们要深入领会墨子“兼爱”的思想,明确爱心是跨越国界的,我们不应该以个人嗜好、政治因素、信仰等去衡量一切,更不能以一己之欲去亵渎“爱心”一词。大爱无疆,我们表达的是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是对整个人类的兼爱。(共23张PPT)
坚持正义 反对战争
“非攻”是墨家针对当时诸侯间的
兼并战争而提出的反战理论。孟子曾经
说过:“春秋无义战。”战国时期,新
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
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尽管客观
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家代表人墨子认
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
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乎“圣王之道”,也不合乎“国家百姓之利”。在文中,他对各种为攻战进行辩护的言论都作出了批驳,并进一步将大国对小国的“攻”与有道对无道的“诛”区别开来。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品读赏析】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别人的桃子、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他就会惩罚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墨子没有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说起,看似与主题无关,实则是匠心独运;接下来所说的情节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正体现了墨子层层推进的手法,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妙。
2.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品读赏析】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
这句话揭示了“非攻”的主旨:攻打别人的国家是最大的不义。不仅如此,墨子还无情地揭露了“天下之君子”非小不义而誉大不义的可耻行径,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品读赏析】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很少一点黑色就说是黑色,看见多一点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定以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
墨子运用类比的方法,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混淆是非,尤其是混淆“义”与“不义”的,把战争作为正义之举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从而逐层深入地提出了自己反对战争的主张,进而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天下之君子分辨不清“义”与“不义”的观点。
探究墨子“非攻”的思想
1.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分析探究】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战
争对人的损害最严重,罪过最大。
文章把“亏人自利”视为不仁不义。亏人越多,不仁不义越
重:杀人越货者,其不仁不义要重于窃人牛马者;窃人牛马
者,其不仁不义要重于窃人犬豕鸡豚者;窃人犬豕鸡豚者,
其不仁不义要重于窃人桃李者。而窃人桃李者也是不义的。
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宣示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是最大的错误和罪过,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的损害最大。
2.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的战争吗?为什么?
【分析探究】墨子反对战争,却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而主张备兵自守;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墨子将战争分为“诛”与“攻”,即诛战与攻战,认为诛战是灭害民君主的正义战争,攻战则是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非正义战争。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对攻战反对。
探究主题:探究本文层层铺垫与对比的说理艺术
1.墨子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这是否是多余的?
【分析探究】 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说到窃人马牛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之人并抢夺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颂大的不义,可以说是荒谬之至。这些不是多余的话,是为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作层层铺垫并与之对比,使文章的条理极为清楚,使要批驳的观点不攻自破。
2.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分析探究】 文章主旨的表现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作了层
层铺垫。先从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说起,说到情节不太
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到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马牛,再说情
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
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以
上种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比不上侵人之国严重。按正常来
推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
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了一片颂扬之声。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比之下,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才真正是不合乎逻辑的逻辑。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且鲜明。
和平 和谐 和睦——中国周边外交的不变选择
和平、和谐、和睦,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是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
不变选择。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
中国始终以合作谋和平、促发展、
求共赢。中国不会威胁任何人,不会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国强必霸”绝不是中国的选择。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总编辑、政治评论员李卓辉: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贯推崇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中国领导人提出“和谐外交”新举措,把和平、和谐、友好的外交方式向全世界推广。中国对遇到灾害等困难的国家不附加条件地提供支援,很多亚洲人,特别是印尼人已感受到了这一点。
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巴基斯坦感谢中国在其遭遇洪灾时的及时帮助,欢迎中国企业前来投资,帮助巴基斯坦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中国一直集中精力发展本国经济,同时,积极帮助周边邻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中国圣贤墨子2 000年前就提出了对战争的控诉,由此可见消除战争是历代人们的美好愿望。我们也许无法完全消灭战争,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战争。(共27张PPT)
尚贤·为政
本文选自《墨子·尚贤上》,“尚
贤”即崇尚贤能之人。文章非常鲜明地
表达了墨子的这一政治主张。文章先列
举与统治者目的相反的种种现实,并指
出其原因是没有任用贤能之士;接着以
类比举例等方式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
办法,然后又指出任用贤能之士的作用,
最后得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观点。
墨家认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只有崇尚和任用贤才,才能使国家富有,人民众多,政令畅通。所以拥有众多的贤才才是为政之根本,而要想贤才众多,关键在于使贤人富有、尊贵,使他们得到尊敬和称誉,这对当时广大平民阶级争取政治权力的斗争无疑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品读赏析】因此国家拥有的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崇尚和重用人才是治国的根本。墨子把国家中人才的多少与统治的安危联系在一起,从中告诫统治者,要想国泰民安,就得广泛招纳人才。
2.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品读赏析】不义就不让他富有,不义就不让他尊贵,不义就不让他亲密,不义就不让他接近。
选拔重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墨子认为就是一个“义”字。他告诉执政者,应当做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一旦贯彻了这个原则,天下人就知道了天子推举贤人的标准是“义”。于是全国上下都争先恐后地行善为义、积极向上,这样天下便人才济济,贤士辈出,国家大业就可治理了。在墨子心目中,“尚贤”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和办法,而且它还是一种社会运行体制。这种体制关系到全国各层人士的价值取向,对全国各层人士都具有模范和教育的作用。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品读赏析】所以在这时要以品德安排官位,要以官职大小从事相应的职事,要按付出的劳动定其奖赏,要按功劳大小分发俸禄。
墨子在任用贤者的问题上提出了具体的评价、赏罚措施。因为贤者的德才不同,官职大小也应不同;官职不同,所做的事也应不同。如果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就会给国家造成危害。所以对他们的任用应根据德才做出合理的安排,对于工作出色者应给予奖赏和提升。这种对人才的奖赏措施有利于发挥人才的潜在能量。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品读赏析】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尊贵,而做百姓的不会永远低贱。有才能就选用他,没有才能就降他的官职。举荐人员依照公义,避免私怨的干扰,上面这些就是这句话所说的意思。
这句话具体阐释了“尚贤事能”的原则和方法。墨子大胆地提出:“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种思想,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状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美好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这正是墨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探究墨子的“尚贤”思想
1.作者写为使“贤良之士”增多要让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而为什么提到“善射御之士”?“善射御之士”与“贤良之士”有什么区别?
【分析探究】作者写为使“贤良之士”增多,写到了“善射御之士”,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国家要想使“善射御之士”增多就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同样,国家要想使“国之良士”增多,也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有人会说,难道“善射御之士”不是“国之良士”?墨子认为“国之良士”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那些“善射御之士”还不能算真正的“国之良士”,这体现了墨子的时代局限性。墨子认为的那些道德品行纯厚,有口才,在治国方法方面知道得多的人才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2.在所谓的“上”和“下”上,墨子和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分析探究】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孔子则认为“上智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统治者是智慧的,百姓是愚昧的,这种状况是雷打不动的,具有很浓的等级观念和愚民思想,应该批判。
探究主题: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
1.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试分析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前四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分析探究】中心论点是“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第1段,从现实怪现象入手,得出必须“众贤”的结论,从反面证明尚贤事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2段,承上启下,引出下一层对“众贤”方法的论述。
第3、4段都是正面论证:第3段,以使善射之士增多的方法为例得出使贤士增多的方法——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第4段,以古代圣王为例阐述了尚贤事能的社会意义。
2.文章第5段为什么引用尧举舜、禹举益、汤举伊尹、文王举闳夭、泰颠的事例?
【分析探究】文章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列德而尚贤”而采用了引证法,通过列举尧举舜、禹举益、汤举伊尹、文王举闳夭、泰颠等事例,来印证施行“尚贤事能”的原则和方法的重要意义,用事实证明如何“尚贤”。
北京通州20亿元助人才创新创业
【北京日报讯】
未来10年,通州将累计投入20亿
元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日前,
通州区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发布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描绘未来
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的人才发展蓝图,提出将用10年时间聚集23万人才,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通州创业。
除了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通州还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对接台账,划拨专项资金,按照该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组织各乡镇、村开办农村人才大课堂,同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尤其是培养高端农村实用人才。
到2020年,通州区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23万人,从业人员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人才效能更加显著,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 3 000件,人才贡献率达到60%,使人才成为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坚实保障。
从古到今,从墨子的“尚贤”到今日的“引贤”,人才的重要作用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之根本。在人才问题上,墨子讲的是“为政”,今日讲的不仅仅是“为政”,人才问题关系着科学、教育、文化等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尊重人才,就是关注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将来。(共22张PPT)
传奇墨子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76年左右,也有人考证说墨子大约出生在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年)左右。
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文章相传他原为宋国人,但后来长期居住在鲁国。墨子可能属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历史上最著名的巧匠鲁班还要高明,曾经在楚惠王面前与鲁班互比攻守城池的技术,结果斗败了鲁班。
相传墨子初学儒术,但由于不满儒术所提倡的繁琐的“礼”,学习大禹刻苦简朴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说,创建了墨家学派。墨子的学说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学派是儒家学派的主要反对派。
墨子的门徒很多,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他们组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性团体,纪律要求非常严格。这些人能够吃苦耐劳,勤于进行实验,作战十分勇敢,平时从事生产劳动。墨子及其门人为人们做好事,即使是牺牲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淮南子》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而且他们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过着极其简朴和艰苦的生活。
墨子的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而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工夫都没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相传他曾阻止强大的楚国进攻弱小的宋国,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后来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墨子知道后又前去说之以理,说服鲁阳文君停止攻郑。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
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越王邀请墨子做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吾言,用我道(听我的劝告,按我讲的道理办事)”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墨子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他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献身精神。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提出“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的腐朽生活。他意识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基础,提出强调重视生产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主张。在政治上,他主张改善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并且提出“尚贤”和“尚同”的观点,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对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墨子有较深的研究,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并且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学在先秦时期曾为一时之“显学”,可是到了汉代就衰落不显了。但是,墨家精神并未失传,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的民间社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传。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儒学和道学。
一、兼爱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闪光点,是其最主要的观点。在中国
古代史上,从来没有人像墨子一样旗帜鲜明地提出“兼相爱、
交相利”的思想,并不遗余力地鼓吹和付诸实践。墨子的兼
爱思想朴实无华,论述也没有深奥的理论,反映了当时劳动
人民朴素的价值观。在今天看来,兼爱仍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从党和国家的层面来说,兼爱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
一位,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用,利为
民所谋。从社会的层面来说,兼爱就是要孝顺父母,友悌兄
弟,互帮互助,敬业爱岗,遵守社会公德。从人与人的层面
来说,兼爱就是要不计得失,以诚待人,爱人如己。兼爱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最主要一点,就是要有爱心,要懂得利人。爱人者,人皆爱之;利人者,人皆利之。这就是兼爱的精髓。现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兼爱思想也应该得到发扬光大!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爱”“构建和谐社会”“爱的奉献”等有关话题的写作。
二、非攻
“非攻”可称为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先导,给后来的
思想家以深刻的启迪。特别是在以“和平、发展”为两大主
题的今天,墨子的“非攻”更是弥足珍贵。世界的现实仍存
在“大攻小、强执弱、富侮贫”的霸权主义,局域性的非正
义战争还在不断发生。因此,墨家提倡的“非攻”“救守”
仍有其现实意义。我们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在当今世界仍存
在着政治经济秩序不合理的因素,面对仍不平衡的国际关
系,就要积极吸取墨家“非攻”的思想主张,发展经济,增
强国力,确保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和平”“战争与和平”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致力于世界和平”等话题的写作。
三、尚贤
随着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才”成为重要的
生产力,国家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等各个环节上投入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制定出唯才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
用、能上能下的科学的用人机制。
我国的人才工作思路与墨子在《尚贤》中提出的重视人
才——“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选拔人才——
“举公义,辟私怨”,及良好的用人策略——“有能则举
之,无能则下之”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我国人才思路的
调整是在继承了前人优秀人才观的基础上,又紧密联系我国
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现状的背景下提出的,较之于墨子的
“尚贤”主张更科学。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人才”“尊重人才”“尚贤”“科学的人才观”“唯才是举”等话题的写作中。
用爱心去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充满着协调与完美。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爱
心的世界里。花开,有绿叶扶持;月缺,有群星做伴;日
出,有湖水梳妆。天地万物都懂得关爱,更何况我们呢?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
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
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
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
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是人类最朴素最珍贵的情感,
是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润滑剂。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于我们,也许仅仅是少买一点零食,少买几件饰品,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享受到知识和爱的雨露。当我们寄去一份爱,看着自己的爱化为孩子脸上欣喜的笑容时;当我们的绵薄之力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时,那是多么的快乐!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分外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播撒温馨的社会,
不用刻意营造,完全如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爱心无价,和
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
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伸出我们爱心
的双手,让无助的眼神看到希望的目光,让身处黑暗的人感
受到光明的存在,让悲伤的人得到温暖的援助。或许有的家
庭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或许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不少家
庭都经不起疾病和灾害的打击,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人们,很
容易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
的人们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
安幸福的生活。这时,爱心,是能鼓起他们生命风帆的激
励;爱心,是雪中送炭的资助;爱心,是抚慰他们受伤心灵时的微笑。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没有了爱心,就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给人一种冷冰冰,硬邦邦,到处卡壳的感觉,毫无和谐可言。
其实也不单单是对弱势群体要播撒爱心。当前我们面临着诸如污染严重、土地流失、环境恶化等问题,倘若人人都能奉献一份无私的爱,像爱护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一样爱护土地、环境和生态,又何至于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能让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爱,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能催生我们顽强的斗志和毅力。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爱作为人
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
是更加具体、真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
去,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帮助
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
大地上,才能真正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勿以善小而不
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每一个人都献出点
滴爱心就汇成一股暖流,让社会更加温暖,我们也会更加靠
近和谐社会的理想。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但我们不
是为了投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善举,都闪烁着爱的光芒,
充满着人间的真情。爱心源于人的本质,善意折射出道德的高尚,让我们进一步唤醒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关爱,让我们在付出爱心的时候得到付出的欣慰,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享受到爱的感动,每个人都是爱的付出者,每个人都是爱的受益者,施人以爱,赐人以福,最终爱心会回到我们身旁。
让我们用爱心去构建和谐社会,用爱心打造出一条条爱心链。握紧它,人们就有了攀援向上的呵护,就有了生活上风霜雨雪的遮蔽,就有了心头上的温暖与希冀。
【点评】文章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由墨子的“兼爱”开篇,旗帜鲜明,发人深思。从“爱”与“和谐”的关系展开论证,层层深入,论述了只有“用爱心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的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相契合,论证深刻。
文章语言多用排比,并且不断变换句式,整散结合,使行文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