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品读赏析】发生火灾到大海里去取水,海里的水虽然很多,但火是一定灭不了的,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
这句话一针见血,让我们明白了“远水救不了近火”的道理。它的寓意很清楚,是指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与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是矛盾的,事物是复杂的,但事物之间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只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
2.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品读赏析】有才有德而去掉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
这句话说明“自贤之心”要不得,人要有才德却不以此自居。天可丑人人不可丑己,天可美人人不可美己。不可自以为是,做人要时时检查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每日反省己身,及时改正过错,怀有自谦之心。也说明生活中人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行贤”就可以了,不要去想别人怎么评价,更不要自我夸耀。
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品读赏析】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而贪财至死,那么死亡大概就是富裕的边际了!
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告诫我们,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人要知道知足常乐。老百姓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就不会胡作非为;官员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就不会贪污受贿。正如老子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品读赏析】达到最高境界的人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看到事情的开头就知道结果,所以箕子看见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就惊惧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了。
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了要防微杜渐。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事情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从事物微小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看到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探究本文的思想内容
1.诚信一直是我们所提倡的,为什么韩非要赞扬编造谎言的子胥呢?
【分析探究】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不论是对经验主义者,还是对教条主义者,他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
他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
是泾渭分明的。子胥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
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欺骗
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子胥的话,害怕被开膛剖腹取
珠就乖乖放走了他。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
的地方。荒诞之处在于用现在人的眼光去审美,认为诚信只
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已,但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
的信仰。这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韩非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在这里韩非给我们出了一个道德难题。
2.“三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分析探究】 “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
3.本文共选取了十四则小故事,请概括它们蕴涵的道理。
【分析探究】
探究主题: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分析:韩非散文峻峭挺拔、锋芒毕露、直言不讳、说理透
辟的风格特点。
【分析探究】韩非的散文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
析,在分析一些现象时入木三分,揭示本质时直言不讳。如
借庆封的族人之口,揭示出庆封命运的症结所在;“醉亡其
裘”的故事,把矛头直指帝王;卫公一语揭破曾从子为利的
嘴脸等。而对人性的弱点的剖析,韩非也是极为深刻而毫不
留情的。如“十人树杨”的寓言,可见处世之艰难;为了利益,懦弱的妇人也能成为勇士;商太宰最终没有荐举孔子,是出于对私利的考虑等。而在揭示这些现象时,韩非往往能一针见血,毫不掩饰。
2.《韩非子》中的故事用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
【分析探究】善于利用比喻说理。如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的。诸如此类。
3.简析本课“平日见奇,凡中见深”的艺术特色。
【分析探究】本课所讲的故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之事,熟视无睹之实,但韩非子却能透过现象直逼本质,洞幽察微,鞭辟入里,表现出了高度的敏感性与深刻的洞察力,平凡的材料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让人思索,耐人寻味。
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利益
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14日在京表
示,维护好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符合有
关各方利益。
崔天凯是在第二届“蓝厅论坛”
答记者问时作出上述表示的。
他说,维护好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首先符合朝鲜半岛人民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中国、美国和其他有关国家的利益。
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与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共21张PPT)
人性并不那么单纯
——韩非对人性的剖析
在儒家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故尔,道德教化与道德期待乃是治国平天
下的首要手段。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则认
为,若无严酷的惩罚或可观的赏赐,每个
人都会在自私自利的本性驱使下变成恶棍、
道德堕落者,同时,也会在贪图逸乐、逃
避劳作的本性引导下,一步一步走向贫穷
与愚昧。故尔,道德教育若不和利益结合起来,只能是一厢情愿式的愚蠢,而道德期待则更是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因此,期待尧舜,不如实行法治。以法治国,并御之以术,恃之以势,才能收到成效。在这方面,韩非比先秦诸子中的任何一位都更能抓住本质。
几多年来,学校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多少年来,学校教育学生要思想单纯,努力学习。教材选文也大多选取人性善方面的美文,竭力回避人性恶方面的选题。但学生总是生活在一个与社会并行的学校圈子里,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以利为准则的当代社会中。教育明显滞后,教育在德性上的无用,学生在德性上的脱离感使得教育对人性的教化总是显得力不从心。当然,教育的善性培养肯定是第一位的,这是教育上的地平线,这是人类思想、文明传创使然。如果把这种教育搞成唯一的,参与教育的先生们和守株待兔的宋人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教育者总是把社会说成是一个有德性的社会,一个有秩
序的社会。生活在德性社会的人民,不会受到思想控制或约
束,而是自觉地修身养性。对国家一片赤胆忠心,对集体满
腔热血,对他人忠心耿耿。这样的人在现实中的比例有多大
呢?翻开史书,你会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凤毛麟角,犹如黎
明的星空。乐羊子作为魏国的将领,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儿子
是心甘情愿的,但“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食之,乐羊
子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大敌当前,不能让敌方扰乱我方的心
智,不能被敌方的亲情计谋所破,可以说,在这羹里,在国
家利益面前,乐羊子表现出了一个将领应该表现出来的素
质,将一个父亲应该有的态度深深埋藏在心底。魏文侯深深
为乐羊子这种精神所感动,深深地自责,“乐羊以我故而食
其子之肉”,然而,魏文侯并没有大肆宣传这种国家精神,
他错过了一个绝好的宣传机会,一个宣传为国家利益而献出
一切的绝好机会。在他眼里,既没有大将情怀,也没有父亲
情怀,只有乐羊子的残忍情愫,这让他不寒而栗,也让他从
此“疑其心”。关其思也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为国家利益头
脑清醒的人却被加上挑拨离间的罪名杀害。对一件事,高手过招,所见略同。但如何实施,这就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关其思没有猜透君王的心思被冤杀,郑武公的连环计上需要关其思心直口快这样一个链条,需要上演一出苦肉计来瞒天过海。可以说关其思死得其所,也可以说不得其所。
学生如何面对象牙塔外的世界,如何传创古代文明,如何让中华民族再一次强壮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需要清楚地明了人性的丰富,勿用单一性教育学生,韩非子的寓言揭开了人类脸上覆盖着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引导学生体悟人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一、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法家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在他以前,法家已经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线。一派以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为首,商鞅又称商君,最重视“法”。另一派以申不害(死于公元前337年)为首,申不害强调“术”是最重要的因素。再一派以慎到为首,他以“势”为政治和治术最重要的因素。“势”,指权力,权威;“法”,指法律,法制;“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韩非子认为,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他说:“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韩非子·八经》)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又像鬼,因为他有用人之术,用了人,人还不知道是怎么被用的。这是术的妙用。他还有权威、权力以加强他的命令的力量。这是势的作用。这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运用于“依法治国”“权术” “观点”“政治手腕”等话题的写作中。
二、韩非子的人性观
韩非子的思想核心是“法治”,他的法治思想建立在
“人性自私”论的基础之上。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晚期,当时奴隶制度面临崩溃,封建
势力正悄然兴起,社会财富正面临着重新分配,社会格局也
正面临着巨大动荡。他清楚地看到在物质利益面前,原有的
伦理道德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明争暗斗、不
择手段,从外部的攻城略地到朝廷内部的尔虞我诈,无不体
现了人的自私自利。同时韩非子师承荀况,荀子提出“人性
本恶”论,这两点都对韩非子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
致于“人性自私”成为韩非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韩非子之所以提出“法治”,正是为了用严酷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约束人们自私的心理膨胀。从这一点上来说,韩非子的这一思想有其合理性。即使在当今,我们也在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法制建设,不也是为了让那些自私自利者无处藏身吗?一些领导干部,口中自称人民公仆,廉洁奉公,然而贪污受贿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甚至过亿。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运用于“人性论”“伦理道德” “依法治国”等有关话题的写作中。
三、《韩非子》里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里有300多个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不像
庄子寓言那样诙诡谲怪,而是选材平实,构思精巧,描写大
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
的艺术效果。所以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甚至家喻户晓,妇孺
皆知。像“老马识途”“守株待兔”“矛与盾”“滥竽充
数”“郑人买履”“画鬼最易”“买椟还珠”“讳疾忌医”
等,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这些故事无
论其在原文中是何寓意,我们后人对它们进行了再创造,再
挖掘,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如《守株待兔》的故事,本意是讽刺那些治理国家“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人。现在我们单看这个故事,又会有新的寓意:讽刺那些想不劳而获的梦想者,讽刺那些靠天上掉馅饼的机会主义者,讽刺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者等。
适用话题:这则素材可运用于“寓言新解”“民族文化的传承”“故事新编”等话题的写作中。
美好的境界源自信赖
《智子疑邻》里面的主人翁尤其让我难忘,他的愚昧与无知恰好是我们社会的缩影。总是带着警惕的目光去看待身边的人,信赖从此销声匿迹。而人与人之间恰恰最需要这种信赖,这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下面我就谈谈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建立信赖,如何发展美好的感情,如何创造美好的境界。
人与自然的信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信赖,因为人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人是地球的主宰者,而动物是人的朋友。动物是最通人性的,起码比植物有感情,有思维。只要你关心它,它就不会伤害你;只要你对它友好,它就不会忘记你;而只要你对它热情,它就会用双倍的热情来回报你!人与自然能如此和谐地沟通与友好地相处,是因为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人与人的信赖,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难就难在持之以恒。朋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开始,纯
洁得像一张白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信赖感慢慢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可怕的警惕
与怀疑。于是,人心有了距离,从一个同心圆,变成了两条
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这是最大的悲哀,因为人总是有私心的。
记得在唐朝的时候,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到了顶峰,人民安
居乐业,每一家每一户都很富有。几乎每户人家每天都不关
门,就连出去做生意或者晚上睡觉都不关门。这样的情景和
现在的防盗门、防盗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现在的一切又
显得那么可笑。信赖感似乎在随着年代的变迁而逐渐消失在人群中,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怀疑、猜忌,甚至是互相利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时代的悲哀。信赖难以形成也许是由于这种原因,这似乎很难改变,因为我们身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年代里,社会注定越来越繁荣昌盛,但是人群中的信赖感也在慢慢消失,最后,可能会沦落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但是,信赖感是可以慢慢积累的,只要经得起时间的磨炼,这种美好的感情也不难形成。这就谈到了信赖的容易之处。
平时遇到朋友,常常给别人一个灿烂的微笑,常常给别人一个温和的眼神,常常给别人一双热情的手,常常给别人一句祝福的话。记住,是常常。人心是肉长的,我相信将心比心,最终换来的会是对方一颗炽热的心!就算是罪恶的心灵,也能被爱感化!日积月累,信赖将在无形中慢慢形成,而到那时,你的朋友将毫无顾忌地向你敞开心扉,倾诉衷肠!这是信赖的巨大力量。
不知道哪一天人类才会回到天天敞开家门的年代,到那时,世界上才会真正存在着巨大的信赖,而发展也会日新月异,起码没有了私心,没有了腐败,没有了贪污!世界干净得像一张白纸,没有一点污染!
是的,美好的境界源自信赖。朋友,让我们为了这种美好的境界而奋斗!少一份猜忌和怀疑,多一份信任与关爱,世界将变得清纯而可爱!
【点评】本文由《智子疑邻》的故事生发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可谓别出机杼。这个观点又是大家非常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可谓立意深刻。
文章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两个方面来论证信赖的重要性,渴望相互信赖这一美好境界的到来。在论证中,善于运用对比——古今对比,增强了论证力度。
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最后阐述建立信赖关系的途径是从生活出发,少一份猜忌和怀疑,多一份信任与关爱。(共33张PPT)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国的贵族,他
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喜刑名法术
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
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
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
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
章,这些作品后来辑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的思想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 (《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品读赏析】因此,圣人不希望遵循古道,不效法永久适用的规则,要研究当代的事情,并根据这些准备相应的措施。
这句话体现了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思想。他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因此,韩非子认为,与其用渺茫模糊的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不如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
2.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
【品读赏析】所以古代帝王留下的书就像下面说的郢人写的信,而后代的人多半像下面说的燕相解说郢人的信那样来做解说。
这句话说明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地理解,牛头不对马嘴的误会在所难免,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现实问题。因此,韩非认为,治理天下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品读赏析】所以说:“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更加受信任。
这句话用乐羊凭借“巧妙的奸诈”有功却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拙朴的诚实”有罪却更加受信任的事实说明了“巧诈不如拙诚”的道理。韩非子批评了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做法,反对巧诈,肯定拙诚。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品读赏析】这两个人说的话都是对的,但重的被杀死,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明白事理困难,而是明白事理后正确处置才困难!
这句话用“厚者为戮”和“薄者见疑”来说明关其思和邻人之父的遭遇。借以警示世人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表明了“人聪明并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这一观点,警示人们要谨慎处世。
探究本文的思想内容
1.本文使用了哪些寓言故事?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分析探究】
2.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请讨论探究。
【分析探究】总的来说,韩非子清醒而实际,立足于现实、寻求达到功利目的的有效手段是他最关注的。历史总是发展变化的,儒、墨、道、法各学派基本上都承认这一点。韩非子认为,与其用渺茫模糊的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不如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学派的迂阔或者理想色彩浓厚不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理论更能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可以说,韩非子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
3.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在本文中体现出怎样的
先进性?
【分析探究】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
他的思想要比以前的法家人物商鞅等更为全面和先进,总结
出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从本文中可以
看出,在“法”这一方面,韩非反对儒家的“法先王”。以
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这种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历史
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而“一切从实
际出发”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当时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来说具有极其先进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探究主题:探究韩非子寓言的写作特色及论证手法
1.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分析探究】文章一开始就运用举例论证法,列举出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事实,肯定了古人不效法先王的做法。
接着,文章运用假设法,推论出效法先王的可笑结果,从而得出本文的主旨。
最后,又运用比喻论证法,运用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来进一步论证主旨。
论证过程中作者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
2.试从内容、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韩非子和庄子的寓言的异同。
【分析探究】
(1)相同点
内容上:他们都认为人们是否有学问,在于实际,不在于形式,都讽刺那些无真才实学,专门招摇撞骗、弄虚作假,最终自欺欺人的伪君子,同时强调用实践来检验的重要性。比如韩非子的《滥竽充数》,庄子的《鲁少儒》。
思想上:他们都由表及里地阐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以寓言形式说明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庄子·人间世》中的《不材之木》。这则寓言本意是说祸福是相依的,引申为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表面看到本质。韩非子的《买椟还珠》讽刺了主次颠倒的卖珠者,也讽刺了只重形式,不问内容的买椟者。
(2)不同点
写作手法:庄子:他的寓言想象丰富、荒诞,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庄子追求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奇特境界,丰富的想象使庄子的寓言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韩非子:他的寓言则取材平而不奇,实而不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韩非子善于利用精心的选择和营造的形式,把关于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凸现出来,充满冷峻式的幽默。
我国律师为推动依法治国作出独特贡献
广州亚运会刚刚结束,广州广信律
师事务所便受到了广州市副市长许瑞生
的肯定:“作为第16届亚组委的常年法
律顾问,你们为亚组委提供了优质、高
效的法律服务。”
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4月期间,广信律师事务所就主办或协助处理了60多件涉及侵犯亚组委权利的案件,利用法制手段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事实上,从北京奥运会到广州亚运会,从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到“倒楼事件”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国际化和法治化不断向前推进,在经历重大事件和行政决策的背后,律师这支队伍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为不少地方推进依法行政提供了新的思路。
广大律师的努力让平民看到了“依法治国”的曙光,韩非子的“依法为本”在当今得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