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2.西周时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3.就国家立场而言,田租、徭役货币化,简单而高效。尤其是徭役货币化,对农民而言,既省去了往返之劳,也有了选择的自由,尽管这个自由是有限的,但国家对农户人身控制的弱化是必然趋势,农民对国家的隶属历史地疏离。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租佃制 D.一条鞭法
4.有学者用一关系式说明墨子的思想:仁+仁+仁+……+仁=兼爱。这就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该学者意在强调墨子的“兼爱”思想( )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5.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与鬼神保持着无限崇敬与信仰的态度。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重“人”与重“民”的社会思潮,原始宗教发生了人文化、道德化的嬗变。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
A.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B.道德伦理的人文理性增强
C.儒家思想社会影响力扩大
D.社会等级秩序逐步强化
6.战国晚期的荀子不仅打破儒家学者不入秦国的先例,主动入秦国去拜访秦昭襄王,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后来也都进入秦国并就职于秦国。这反映出( )
A.儒学政治地位提高 B.百家争鸣局面日渐消失
C.秦国重视招纳人才 D.法家思想已成主流意识
7.战国后期,墨家向儒者学习,老庄、申韩学术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杂家《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反映了( )
A.政治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B.百家争鸣开始出现
C.奴隶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D.宗法分封走向崩溃
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分裂中孕育统一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构建平等的社会
9.进入春秋时期,楚国从楚武王起对灭国后新占领地区置县管理,由国君任命的县尹、县公既负责地方行政,又有领兵权,县公、县尹以粮食为其俸禄。这表明( )
A.中央集权制萌芽 B.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C.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D.军功地主壮大统治基础
10.秦国统一六国以前,主要采用军功入仕制,并辅以客卿入仕和由吏入仕(客卿:外来人才;吏:官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秦统一后,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此变化( )
A.体现了统治者治国思想的改变
B.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C.顺应了巩固政权对人才的需求
D.说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成熟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创立皇帝制 B.建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颁行“推恩令”
12.史载,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不得休息”;朝廷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这体现了当时( )
A.当政者以文书行政方式治国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秦始皇具有勤政爱民的作风
D.郡县制度开始创立
13.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地方势力膨胀动摇中央集权
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
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14.西汉初,社会活跃的冶铁商人资金雄厚,规模庞大,拥有数千的可供役使的劳动力,但在西汉中期后,这些商人转而把资金投入到农业,以扩大地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西汉( )
A.极力推动庄园经济发展 B.加强了经济控制能力
C.商路贸易发展停滞不前 D.儒家教化功能得以提升
15.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太学领袖郭泰、贾伟节率领太学生以弘明善恶,匡正时弊为宗旨开“清议”之风,扬清激浊,褒贬朝臣,一时之间致使“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这说明汉代太学( )
A.体现了独尊儒学的国家政策
B.以参政议政为主要职能
C.改变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生态
D.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
16.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
——摘编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
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理天下的实际成绩……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
——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
17. 历史写作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他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结合史实写一篇关于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历史短文。
写作要求:
任选一家为代表。以文章的形式呈现,逻辑严谨,过渡自然。史论结合,表达准确,语句通顺。内容包括: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产生的影响。
1-5CBDDA 6-10CAAAC 11-15CADBD
16.答案:(1)不同特点: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
(2)文化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影响:促进传统文化和教育发展;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遏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17.以儒家为例。(也可选道家、墨家、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西汉时,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此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们的改造,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