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29张PPT)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29张PPT)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8 12:3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喜 看 稻 菽 千 重 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基本的特点。
2.掌握选取典型的事例展现人物精神品质。
3.把握人物精神的时代意义。
阅读一则消息,通过对比说说通讯的特点
吴文俊、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月的北京,春天如期而至。
  今天上午,人民大会堂里更是春风扑面,暖意融融。党中央、国务院在此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科技奖同时揭晓并颁奖。
  掌声、鲜花、闪光灯……无数人聚焦在今天的科技舞台上。在2612位获奖者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们的获奖证书由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并颁发,每人并获得500万元的高额奖金。如此高规格的奖励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搅动着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奖励制度成为了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和制度。
消息
1.短小
2.概貌
3.倒金字塔结构
4.五W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
通讯
1.长
2.详细、过程、细节
3.形象
4.感性、理性
消息
人物事件
新闻 通讯
特写
言论
最重量级的内容
次重量级的内容
再次重量级的内容
最不重要的内容
标题
主体
导语
结尾
消息倒金字塔结构
人 物 通 讯
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新闻人物的行动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换言之,人物通讯书写的不只是人物,还有时代精神,要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培育社会共识,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感动中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找出颁奖词的事实及品质的词语及语句,思考为什么“淡泊名利”不是本文的核心品质?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这篇通讯标题有什么特点?
2.全文有4个小标题,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3.大标题和后面的小标题的关系是什么?
4.副标题中隐含着什么信息?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这篇通讯标题有什么特点?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 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1.这篇通讯标题有什么特点?
2.标题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也体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丰收的成果
3.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4.副标题隐含的信息:主人公的身份,取得巨大成就。
1.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
5.副标题隐含的信息:选材:核心新闻事实: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杂种第一代,但试种失败。袁隆平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用事实反驳对杂交水稻的贬斥;袁隆平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稻。
喜看稻菽千重浪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2.全文有4个小标题,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不行。四个标题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讲述了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①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实践
②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创新
③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实事求是
④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心愿
2.全文有4个小标题,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3.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表现人物怎样精神?作者有何立场?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任务。要求概括新闻事实以主谓句形式呈现。
① ② ③ ④ ⑤
事迹
精神内涵
作者观点
感人细节
① ② ③ ④
事迹 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杂种第一代,但试种失败。 袁隆平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用事实反驳对杂交水稻的贬斥 袁隆平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稻
精神内涵
作者观点
感人细节
① ② ③ ④
事迹 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杂种第一代,但试种失败。 袁隆平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用事实反驳对杂交水稻的贬斥 袁隆平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稻
精神内涵 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 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平和大度 勇于担当,不断进取
作者观点
感人细节
① ② ③ ④
事迹 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杂种第一代,但试种失败。 袁隆平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用事实反驳对杂交水稻的贬斥 袁隆平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水稻
精神内涵 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 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平和大度 勇于担当,不断进取
作者立场 赞扬袁隆平的实践精神 赞扬袁隆平的创新精神 赞扬袁隆平实事求是、捍卫整理的态度 高度评价袁隆平的贡献
感人细节
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动作描写)
感人细节1
感人细节2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动作、心理)
1964年7月5日,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动作心理)
细节描写。形象化、具体化,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感人细节3
4.请你总结袁隆平具有优秀的品质。
请用下面的格式回答。
袁隆平是一位 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追梦者
示例:
(1)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2)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3)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4)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民生,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追梦者。
6.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新闻中的背景材料是帮助人们理解新闻事实含义的相关事实资料。又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闻报道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就要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作适当地介绍,要把新闻事实放在更深远、更广阔的背景上去观察、认识、表现, 使人不但知其然, 而且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大大提高新闻的价值, 进而提高新闻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1)文中背景材料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的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袁隆平:心怀天下,情系民生,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2)新闻写作背景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查阅资料,我们可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在2000年,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以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气氛,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新贡献。
据人民网 2001年2月19日的报道,在颁奖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强调,获奖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不仅由于他们对国家兴盛和社会发展有强烈的责任心,还在于他们对科学和真理有执着的追求。他们那种朴实严谨的作风,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追求,值得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也应该在全党和全社会发扬光大。
时代意义:科学精神和科学家品格
他感动中国,我们该怎么做?
青年应当树立的劳动观念: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学习优秀劳动者,让我们也成为优秀的劳动者,关注社会的发展,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7.课堂小结
1.人物通讯的特点
2.人物通讯选取典型事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3.人物通讯典型细节描写
4.人物通讯背景
阅读《“探界者”钟扬》一文,并根据文章内容撰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有人物事迹,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200字左右。
【名词解释】
颁奖词:指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目的是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
事迹:个人或集体过去做过的重要的事情(现多指对革命、对人民有益的事)。
事情+价值+精神品质
作业
自读《“探界者”钟扬》《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根据文本内容细化思维导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