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4节 单细胞生物
1.下列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①草履虫 ②蘑菇 ③衣藻 ④眼虫 ⑤变形虫
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2.将含有草履虫的池塘水置于烧杯中,不久就会发现草履虫都集中在水的表层,原因是草履虫需要( )
A.阳光
B.二氧化碳
C.氧气
D.养料
3. 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草履虫结构示意图,草履虫运动和取食的结构分别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⑥ C.④和② D.④和③
4.在草履虫培养液中加入红墨水,观察草履虫被染成红色的结构最可能是( )
A.伸缩泡
B.食物泡
C.细胞质
D.细胞核
5.用显微镜观察运动的草履虫,会发现体内的食物泡( )
A.多个、大小均匀、不动
B.多个、缓缓流动、逐个变小
C.两个、交替收缩
D.多个、大小相等、缓缓流动
6.草履虫的下列结构与其功能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食物泡——消化食物
B.纤毛——运动
C.表膜——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D.胞肛——排出多余的水和废物
7.在“观察草履虫”实验中,有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草履虫遇到障碍物时会避开
B.有的草履虫正在进行出芽生殖
C.草履虫靠两根鞭毛的摆动,旋转前进
D.草履虫正通过口沟排出食物残渣
8. 如图为草履虫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1为纤毛,草履虫依靠它在水中旋转前进
B. 3为口沟,是细菌等食物进入草履虫体内的通道
C. 2为表膜,是草履虫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D. 10为收集管,9为伸缩泡,草履虫依靠它们排出食物残渣
9. 如果将草履虫和衣藻一起放入蒸馏水中,出现的情况是( )
A.两者都死亡
B.草履虫将会死亡,而衣藻继续生存
C.两者都继续生存
D.草履虫继续生存,而衣藻将会死亡
10.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下列不属于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是( )
A.污水净化 B.危害人类健康
C.人类的主要食物 D.形成赤潮,危害渔业
11.个体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净化污水的是( )
A.草履虫 B.酵母菌 C.衣藻 D.烟草花叶病毒
12.与单细胞藻类相比,草履虫缺少的结构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叶绿体 ④细胞质 ⑤液泡 ⑥细胞核
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13.下列对单细胞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伸缩泡
B.眼虫属于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C.单细胞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无益的
D.所有生命活动都是由一个细胞完成的
14.[实验探究]某市北区某校七年级学生到海泊河公园参加实践活动,他们在一片清澈的水域采集了水样,在实验室培养并观察到了水中的生物。
(1)甲组同学取一滴水制成临时装片,看到图一中A、B两种生物。生物A身体内有杯状叶绿体,所以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 角色。
观察生物B过程中要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这样可以 ,生物B通过 排出自身生理活动中产生的废物,生物B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就会通过 产生新的个体。
(2)乙组同学观察到了再生能力很强的喇叭虫,将之切成①、②、③三截(如图二),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填序号),该实例说明 。
(3)丙组同学在采集时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他们产生了“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吗?”的疑问。因为水的表层氧气浓度大,于是,他们准备进行探究分析,请你帮他们完成:
①作出假设: 。
②制订并实施计划:
取甲、乙两只烧杯,加入 的河水。
取相同数量和大小的草履虫,放入两只烧杯中,放置在相同环境中。
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 。
③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结论:
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结果发现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生活。
据此可得到结论: 。
15. [实验探究]
(一)实验:观察草履虫
(1)从草履虫培养液的 层吸 滴培养液,这是因为 ,并将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用观察草履虫。
(2)盖上盖玻片,在 倍镜下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如果草履虫运动过快,可以先在液滴中放几丝 ,再盖上盖玻片,寻找一只运动相对 的草履虫进行观察。
(二)探究动物应激性
(1)在载玻片的一端滴清水,另一端滴加草履虫的培养液,并把这滴清水和培养液连通起来,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大都聚集在 。
(2)如果在草履虫的培养液边缘放一小粒食盐,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都聚集在 。
(3)上述实验现象说明动物的应激性使它趋向 有利刺激 ,逃避 。
参考答案
1——13 DCDBBDADBCAAD
14.
生产者 限制草履虫的运动 收集管和伸缩泡 分裂
②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等量 不做处理 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15.
(一)
表 一 表层富含氧气,草履虫多聚集于此 肉眼和放大镜
低 棉花纤维 较慢
(二)
培养液中
清水中
有利刺激 有害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