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七单元写作教学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本单元的单元写作任务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篇景情自然融合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
任务一:方法指导
学生阅读“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如何做到情景交融》,认真研究探讨其中第二、三段。
本单元五篇文章都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可结合文本再次赏析。
在此基础上,一起学习议论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一、学会写景
1、善于观察,抓住特点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包括景物的客观存在形式状态,景物的声音、色彩、光泽和气味等特征。世界上的景物千差万别,各有姿态,要区别景物的差别,要注意地域和时令的不同,只有抓住所写景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才能绘出它特殊的形象,写出它内在的韵味。
(1)细心观察,找出景物的亮点。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那些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人,才能写出生活的细节来。写景时,在确定观察对象以后,要对其进行长时间、全面、深人的观察,既要观察它的整体,又要观察它的局部,既要观察它的静态(颜色、姿态等),又要观察它的动态(生长过程、四季变化、刮风下雨等),还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力求形象、特点显著。比如我们看山,山有哪些特点,是高,还是险 是神奇,还是秀丽
(2)认真比较,读懂景物的特点。对景物有一个初步感知与认识后,我们也许很难发现其特色,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于对景物的比较分析,找到其亮点,或以景物的地理特点化较:同样是山,华山险峻,泰山雄伟,黄山神奇,桂林清秀。或以季节特点比较:如早春,春寒料峭;中春,万紫千红;暮春,花谢叶密。只要我们认真比较它们的不同,就一定可以找到不同点。通过比较,把握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就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然后在写景的时候,尽量突出景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让读者看到其特色。
同步练习1:
选择自己熟悉的某处或者某种景(物),仔细观察或者回想出它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用简单的字词记录下来。
2、善用技巧,写出特点
(1)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手法
立体描写,充分调动视角、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从形、色、态、味、感、音等角度进行描摹。
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对比映衬等各种描写手法加以表现。
例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赵宗成《观潮》
(2)妙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写作时经常用到的手法,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不仅可以让景物更加生动形象、真实感人,而且拓展了景物的广度和深度,使眼前的景物活动起来,使要表达的景物更具有艺术魅力。
例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同步练习2:
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把同步练习1中的景物描写出来,形成文段,注意突出其特点,至少运用一种描写手法和一种修辞方法。
3、顺序合理,层次分明
(1)时空顺序
注意空间地点转换顺序 符合景物的自然规律或者常人观察的顺序,能表现景物的特点
注意空间方位顺序 注意时间顺序的变化 注意景物的不同类型 注意时空结合顺序 (2)写景层次
常用的写景的层次主要有三种:
整体与局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
高低关系:由高到低,由低到高
远近关系: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例如: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 沈从文《边城》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同步练习3:
注意调整同步练习2中的文段在描写景物时的顺序,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顺序分别加以描写,对比哪种顺序更好。
二、学会情景交融
写景抒情散文离不开抒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没有单纯为写景而写景的文章。景物只有渗透了作有的真实情感,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起到它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把感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使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做到情景交融呢?
1、情景交融的形式
情景交融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触景生情: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如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是融情于景:也就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熔铸在作品的景物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彩,因情写景,达到“移情”的目的。如郁达夫《故都的秋》。
2、情景交融的具体操作方法
(1)写出景物给自己的印象或感受。《故都的秋》一文直接抒情的语句并不是很多,却处处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不仅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写了观景、赏景的动作、心态,如“细数着”“静对着”,这就透露出与众不同的悠闲与惬意,表达出与众不同的对故都之秋的热爱情怀。
(2)表明自己对所写景物的看法、态度。如陆蠡的《囚绿记》: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调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眼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徒小台子到围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作者就是这样,在述说自己对绿色的渴望时、在对绿色的赞美中,表达了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应有丰富的联想,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描绘的景物形象化,带有人的特点、人的感情,这样就能做到文章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与景有机地融为一体。如《赏荷》:亭亭玉立的荷花站在水面上,就像是美丽的小姑娘……有的池塘则是满池荷花,人走在像荷叶状的木墩上,一直走到池中央,那儿正是荷花的聚点,人就像浮在花海上。几只红蜻蜓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荷花众星捧月般地围着你。……旁边的荷叶,就像一个聚宝盆,一粒粒珍珠在上面滚动。雨,好似一块轻纱从空中泻下,让人在朦胧中欣赏着荷塘的另一番景象。
文章抓住“荷花”这个特定的对象,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荷花的美丽可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这样也使文章华丽多姿,文果飞飞扬。作者在这里妙笔生花,把大自然描绘得真致美丽,做到了情景交融。
同步练习4:
运用上面的几种方法,把同步练习3中的描写段落加入情感,使之成为情景交融的文段。
任务二:作文写作
同是写景抒情,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在任务一中同步练习的基础上形成文章。
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 》为题,写一篇散文。
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活动:习作展示与修改
1、优秀的学生习作进行课堂展示,与大家分享。
2、选择一篇问题习作进行集体修改,师生共同参与,最后完成习作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