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
夜上受降城闻笛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能熟练背
诵、默写全诗。(重点)
2.品味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学习借
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体会诗歌的意境,探寻诗歌所表达的诗
人的思想感情。(重点)
写作背景
三
李益处军旅中多年。多写
边塞题材。艺术成就臻于巅峰。
受降城,唐代有东、西、中三座
受降城,诗中指西城,在宁夏灵
武。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想
之情的诗作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
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
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
自治区内。有另一种说法是:
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走近作者
李益(约750一约830),唐代诗人,字君
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
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
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
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
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江南词》
《从军有苦乐行》《登长城》等。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3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
①+夜上受降城闻笛
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
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
李益
4旧说在灵州回乐县。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5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6乐器名这里指笛
7指出征或8
边的军全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精读课文,研读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
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
深秋的寒霜
42.诗中把”沙“比喻成“雪”,把“月光”比喻成“霜”,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营造出一种寒
冷、凄清的氛围。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
偏说它“如霜”。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
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
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